液針刀治療肩胛提肌損傷 肩胛提肌損傷是一種常見病,大多數被誤診斷為頸部損傷或背痛、肩胛痛、頸椎病或肩周炎。大多數是由突然的動作造成損傷。上肢突然過度后伸,使肩胛骨上提和向內上方旋轉,肩胛提肌突然強烈收縮,由于肩胛骨周圍軟組織的影響,使肩胛骨與肩胛提肌不能同步運動,從而造成肩胛骨脊柱緣的內上角肩胛提肌附著處的損傷。大多發生在上4個頸椎橫突處(肩胛提肌的起點處),且損傷處瘢痕變性較明顯,一般治療方法效果不佳,多功能液針刀在肩胛提肌起止點松解注藥,同時注入醫用臭氧,大部分患者經1次治療即可治愈。
一、局部解剖 肩胛提肌位于項部兩側,上部位于胸鎖乳突肌深層,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側,為一對帶狀長肌,起自上位四個頸椎橫突后結節,肌纖維斜向后下外方,止于肩胛骨的內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緣的上部。此肌肉收縮時,上提肩胛骨,同時使肩胛骨下角旋向內側,肩胛骨固定時,使頸向同側屈曲及后仰。肩胛提肌受肩胛神經(C2~C5)支配。頸椎病時,肩胛骨內上角之該肌附著處常有明顯壓痛。
二、病因病理 在特殊情況,為了使肩胛骨迅速上提和向內上旋轉,肩胛提肌突然收縮,而參與肩胛骨運動的相關肌肉不能協調收縮或舒張,從而導致肩胛提肌的損傷。該肌的損傷常在肌腱部,即是在該肌的起止點處,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和休息。 急性期在肩胛骨內側緣上部出現疼痛,亦可在頸部上段疼痛,經休息和自我制動后緩解。以后逐漸轉化為慢性癥狀。肩胛提肌止點即肩胛骨內上角處,為拉應力集中點,由經常低頭工作,使肌纖維長期受牽拉而形成慢性勞損,由于勞損經常滲出而發生粘連。
三、臨床表現 該病常單側發病,雙側同時發病者較少。急性期患者常感肩胛骨內上角疼痛,或在頸椎上段出現疼痛,疼痛區域明顯在肩胛提肌的起止點及肌肉的中間部分。常反復發作,特別長期低頭和伏案工作后,即癥狀加重。嚴重者患者上肢后伸受限。
四、診斷要點 1.多有突發性損傷史。 2.在肩胛骨脊柱緣內上角有1~2個明顯壓痛點。 3.在患側頸椎上段,即頸椎1~4橫突后結節處有壓痛。 4.上肢后伸,并將肩胛骨上提或內旋,可引起疼痛加劇,或不能完成此動作。
圖9-15 肩胛提肌示意圖
五、治療 1.體位 患者坐俯位,或者俯臥伸頸前屈位。 2.治療點 A、肩胛骨內上角壓痛點。 B、頸1~4橫突的壓痛點(圖9-15)。 3、藥及器械選擇 抽取“3號通復松液”約10m1,一般選擇2號平刃液針刀。 4、治療過程 肩胛骨內上角壓痛點:液針刀刀口線和肩胛提肌縱軸平行,傾斜針刀450角,在肩胛骨內上角疼點自下而上,先觸及內上角骨面,然后回抽無回血,注入醫用臭氧5~10ml,濃度為30mg/l,再注入“3號通復松液”,然后繼續向上進針刀,刺入肌腹內,最后行液針刀半環形松解剝離,松解完畢可留針刀30分鐘左右,效果明顯提高。 頸椎橫突的壓痛點:刀口線和頸椎縱軸平行,垂直進針,達骨面,待患者出現酸脹時,回抽無回血,每點注入醫用臭氧5ml,濃度為30mg/l,再注入“3號通復松液”1~2ml,形縱橫搖擺疏通剝離松解,出針刀。 不要自私,轉發朋友圈,朋友愛死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