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的疼痛是身體慢性疼痛中的當仁不讓的頭把交椅,但現在肩頸部的酸痛有大幅超越下背痛的趨勢,甚至有些人會嚴重到會睡不著! 然而肩頸酸痛這項征兆已經不是中年、老年人的通病,現今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有這項困擾,許多腰酸背痛、失眠、暈眩都跟肩頸僵硬與酸痛有關。 肩頸部疼痛的原因眾多,需要明確的檢查診斷才能確定。肩頸部肌力失衡、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合適的電腦(或坐椅)的高度、日常低頭族等原因都會造成和或加重肩頸部的不適。 在明確原因之前,不要忽視了肩胛背神經的卡壓損傷,也會表現為頸、肩、背、腋、側胸壁的酸痛和不適。 什么是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 肩胛上神經卡壓是由于肩胛上神經在肩胛切跡處受到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該綜合征臨床上少見,但易與肩周炎和其他肩周疾患,以及頸椎病相混淆,應仔細鑒別。當發生Colles骨折時,致傷的外力傳至前臂、上臂和肩關節,由于肩胛上神經比較固定,可直接造成神經損傷,也可同時損傷神經周圍組織;在愈合的過程中,可能減少切跡間容積,從而壓迫神經或發向其肩關節的分支,形成Colles骨折后遺癥,而常常被誤認為是“凍結肩”。因此,對上肢外傷后,并發肩背部疼痛不適的患者,如能考慮到是肩胛上神經卡壓,可能該病不是那么少見。點擊?6月23日-28日漢章興化針刀培訓班許振南教授全程帶教短期班六天時間 中醫針刀理論 肩胛背神經的支配及查體支配大、小菱形肌,肩胛提肌。當菱形肌肌力下降時,休息位可見輕度翼狀肩,下內側緣更加明顯。肩胛骨也可能向外側移位。 進行菱形肌查體時,囑患者將手背于身后,手掌向外,檢查者手與患者手掌相對,囑患者向后外方用力推檢查者手以對抗阻力,在患者胸廓前外側施加阻力,患者做此動作時觀察和觸診菱形肌。 教你2招鑒別肩胛背神經卡壓點 中斜角肌:肩胛背神經發出以后,穿過中斜角肌,部分腱性纖維從神經表面通過使其受到卡壓,治療定點為中斜角肌。點擊?7月2日-8日漢章研究院臨床綜合實戰班手把手帶教適合初中級學者系統性教學段朝陽、熊國星、醫院理論加臨床教學 治 療 方 法 1.3.1 先治療胸小肌。首先評估病人的體態,是否有含胸圓肩駝背的體型,檢查胸小肌是否有壓痛,然后定點肩胛骨喙突,針刀進針后找到喙突,然后針刀松解喙突的內側和內上側,針刀針感以松為度,針眼按壓三分鐘,創可貼粘附。配合正骨手法。治療過程中,患者有酸脹感,這種感覺一般一到兩天消失。病程短的患者一般在松解胸小肌后,癥狀可以消失。 1.3.2 第二步治療肩胛提肌。肩胛提肌:起于肩胛骨的內上角,止于頸椎1234的橫突后結節。第一次治療后三到五天后復診,如癥狀減輕,但是還是有癥狀,要考慮肩胛提肌的損傷,治療體位;側臥,身體和上臂呈90度,上臂和前臂呈90度,這是肩胛提肌處在拉緊狀態,觸及肩胛骨內上角可有壓痛點,在壓痛點上兩個厘米進針刀,扎到骨面,向壓痛點方向斜刺,落空即止(陳貴斌老師創的體位和扎法)。配合正骨手法。 1.3.3 第三步考慮菱形肌的損傷。第二次治療后病人五天左右來復診,一般情況下,患者癥狀消失或減輕70%----80%,如還有癥狀,考慮治療菱形肌,查體,6.7頸椎棘突1234頸椎棘突旁還有明顯壓痛,肩胛骨脊柱緣也有壓痛點。定點:6.7頸椎棘突1234頸椎棘突旁各定一點,肩胛骨脊柱緣壓痛點處定點。配合正骨手法。 1.3.4 第四步考慮中斜角肌的損傷和局部無菌性炎癥。中斜角肌:起于3到7頸椎橫突后結節,止于第一肋骨的中份上緣。第三次治療后病人五到七天復診,一般情況下,癥狀消失或還有10%的癥狀。如果癥狀還是沒有得到很大緩解,要考慮中斜角肌的問題。體位,側臥,患側在上,在中斜角肌的位置找壓痛點,進針刀時一定要注意加壓分離,進行切割。配合正骨手法。 1.3.5 如果病程比較久的患者,進行以上治療效果不佳的,可以參考頭部后正中線針刺療法,枕外隆凸為起點,依次向上,每次取兩到三個點,兩天一次,進針到骨面下兩個毫米。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頸肩痛? 除了上述治療方案,還要囑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確的體態和生活習慣,不要背單肩包,避免長期久坐,特別需要注意自己的體態,長期處于含胸駝背頭前引的姿勢易使斜角肌縮短過緊、肩胛提肌拉長過緊,均會造成肩胛背神經的壓迫。 此外,造成頸肩背痛的原因還有很多,作為一名康復治療師,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臨床治療水平,才能更好、更精確地幫助患者解決病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