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淞江是太湖流域入海的一條重要航道。今日的河道形成兩端狹中段寬的特殊形態,乃是長期自然演變及人為治理的結果。在唐末以前,它源出蘇州市吳江區松陵鎮附近的太湖口。古吳淞江太湖口分多支向東,明清時期部分太湖口逐漸淺狹,吳淞江太湖入口遂以瓜涇口為正源。

舊照片,松陵鎮垂虹橋南截太湖,北跨吳淞江,自古是太湖通泄洪水的主要水口,因而此橋不僅是一座交通道路長橋,而且是一項古老的水利工程。慶歷二年(1042年),松江風濤,漕舟多敗,遂筑松江長堤,界于江湖之間,堤東則江,堤西則湖,橫截江流五六十里。慶歷八年,又在吳江松陵城東建利往橋 (亦名垂虹橋)東西長130丈,俗稱長橋。古吳淞江太湖口又稱長橋口。

垂虹橋最早興建的歷史要追溯到千年前的北宋時期。當時吳江縣城為古松江(吳淞江)所分隔,東門外泱泱一片水域,往返均靠船只擺渡,十分不方便,而一旦遇到風浪,更是寸步難行。以橋代舟已是勢在必然。慶歷八年六月,新橋落成,全長千余尺,用木萬計,取名利往橋,俗稱長橋。為方便路人歇息,橋之兩堍分別建有“匯澤”、“底定”涼亭。橋中心也構宇其上,名曰“垂虹”,登以四望,萬景在目,世人遂以垂虹名橋。上圖中間古橋邊是東門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