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吳式太極拳和基本樁功的要領大家都知道,但是由于學者對太極拳要領的理解、領會程度的差異,其修煉的效果相差甚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在修煉時首先要知道準備工作有哪些?總的說來,可分為思想與身體、呼吸三個部分,實際上是一個統一體,下面先談一下思想上的準備。 一、靜 練習時首先要求“靜”也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不能有其它雜念。人的思維極為復雜,要使中樞神經高度集中起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思想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練習的基本動作要領,如“松靜”、吐納導引等盡量做得正確,久而久之,便使思想自然地集中起來。衡量“靜”的標準,在于呼吸平穩深長,就能氣沉丹田,是身靜、身舒意展,自然是意靜。說到靜,不能不說“松”,松和靜是互相關聯的、所謂“松靜自然”。 二、松 修煉時全身骨骼肌群必須用大腦思維(意念)指導下,隨著進功程度,逐漸提升放松效果,有人問怎么放松?放松首先是伸縮肌不用大力,即用最小伸縮力,運動肢體,另外四肢骨骼肌的兩端都是肌腱附著在關節上,所以要肌肉放松,必須把關節韌帶盡量放松。在大腦清靜,高度放松狀態下。由于神經系統的協調作用下,內臟的植物神經也能有不同程度的放松,總之要達到全身一體的高度放松,首先是大腦神經的高度清靜放松。下面來探討身體上的準備: 三、虛領頂勁 要求頭部正直,但不能用力,頜部稍向內收,舌頂上腭,頭不能僵硬,頸部要靈活,但不能晃動,這三部分構成了“頂頭懸”的全部含義,其生理結構要求讓頸椎的七個關節放松正直,使頸椎的關節向外微凸,以便減少關節的生理壓力,而改善氣血的循環。 四、尾閭中正 尾閭中正是頂頭懸的延續動作,只要頂頭懸做好了,脊椎自然會正直,所以說“尾閭中正神灌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通過這兩部分動作,使全身處于松靜興奮的狀態,經云:“精神能提的起,無遲滯之虞”。 五、含胸拔背 含胸是稍微內含的意思,要求胸肌放松,不能挺胸,拔背是使脊椎垂直,力發 于背。它和含胸是相關聯的,拔背用頭把中樞神經拎起來,所以感覺到滿身輕利,但不可故意胸部內收,造成凹胸,向內壓迫肺部,很不利于呼吸。這個姿勢的生理結構是讓背椎的十二個關節放松拔長,從而減輕關節之間生理壓力,增加血液流量。 六、沉肩墜肘 沉肩與含胸拔背相關聯,肩不沉,則胸部緊張,不利于腹式呼吸,關節韌帶松不開。動作不靈活,也影響肩關節的血液循環,肘不墜則動作僵滯,力不能長,兩肋失去保護。 七、松腰垂臀 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肌肉放松,運轉靈活。腰松關系到身體整體運轉靈活,又能使氣下沉丹田。經云“腰如車軸,活似車輪”,垂臀就是臀部不能向外突出,突臀的弊病在于能造成腰的障礙,重心不穩,故有“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這個姿勢的生理要求是,腰椎的五個關節充分放松,增加關節間血流量。 八、裹襠含腚 裹是包起來之意,裹襠是大腿肌群有向內向上包提感覺,臀部不翹,肛門自然上提,形成圓襠的圓拱形狀,以利于穩定重心。裹襠含腚的姿勢,做到正確,可使氣不外泄。以上各項要領姿勢互相關聯貫通,最終達到頭頂“百會”穴與下部“會陰'”穴上下形成一條垂線,“命門”穴微向外突,可使軀干正直,重心穩定。從而形成“一身備五弓”的要求,在正確完成上述要領,姿勢的前提下,我們就要研究“吐納”,即呼吸了。 九、氣沉丹田 丹田是古人認為人身元氣匯聚之處,謂“丹田”者元氣之本、氣力之腑也”人體能容納內氣的胸腹部稱“丹田”。橫膈膜以上的肺部稱中“丹田”。橫膈膜以下的腹部稱下“丹田”,而下“丹田”之真實位置說法不一。有謂“丹田”在臍下三寸的關元穴,有説“丹田”在臍下一寸五分的“氣海”穴,我個人認為“丹田”應以肚臍為中心直徑約三寸的一個圓的范圍,也可以說是腹腔。“丹田”是體積而非一個點。中藥煉到極精稱作“丹”糧食生長所在地稱作“田”丹田是修練元氣、儲存能量的場所。氣沉丹田,就是使橫膈膜下沉,形成腹式深呼吸。知道呼吸,就要了解導引。 十、導引 導引就是我們所說的意念活動,太極拳有練心、練氣、練身三結合的特點。氣分為二種,一種是有形的呼吸,就是肺部呼吸,也叫胸式呼吸;一種是無形的元氣,這兩種氣互相關聯。這里說的意念活動,是指元氣在身體內的運行路線,即吸氣時,由丹田出發,下行到會陰穴,順背部上升到頭頂部的百會穴,也就是中醫講的“督脈”,呼氣時由百會穴,經面部下經“中脘”穴,到達腹部回到丹田穴,也就是中醫所講的“任脈”,氣功家稱為小周天,同時氣自臂內部到達指尖,然后由手指背回到丹田。氣也下行到足趾,然后回到丹田,循環不息,達到“氣遍周身不少滯”。 在修煉太極拳和站樁時如果能正確理解,準確掌握上述十個方面的要領,加之刻苦練習三個月,身體會有明顯氣行的感覺,半年后一些慢性病,會逐步減輕,甚至痊愈。如果長期堅持修煉,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是為什么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與各位專家、老師、拳友匯報、探討。 修煉太極拳和站樁時,由于我們虛領頂勁,舌頂上腭,呼吸深、長、均勻的腹式呼吸;口內產生大量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古人稱人參果,因為它含有消化酶,溶菌酶等大量人體必需的物質。因而對消化系統疾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而提肛則有凝聚丹田內氣,呼吸時提肛又增強肛門括約肌(會陰穴)有節奏的收縮(可防治痔瘡),從而帶動膀胱的彈性收縮,這對患前列腺和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也有明顯的預防治療效果。上述動作要領做得正確,可使頸椎、腰椎、關節放松正直,關節向外微凸,減少關節之間的生理壓力,增加關節的氣血流量,同時又使腰部、頸部關節形成柔性牽引、靈活運轉的效果,這對頸椎增生、腰椎間盤突出和腰腿部疾病有著預防和治療的功效。同時由于氣沉丹田,深腹式呼吸時,小腹肌群放松外突時形成腹腔負壓,則橫膈肌相應下降,膈葉吸入空氣增加,而體內細胞氧化作用加強,這對肺部疾病,也有預防和治療效果。由于腹腔產生負壓,對大、小腸、人體的’“五臟”“六腑”產生有節奏收縮,從而起到腹內按摩作用,這對腸道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便秘等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在放松的作用下,分布于肌群中的大、小微血管,能因肌群壓力的減少,得以相應放松改善血液循環,增加單位時間內的血流量,由于運動時,特別是上肢螺旋環繞按摩,在生理上能刺激血管內皮細胞,產生較多的“一氧化氮”合成酶,這種化學物質是促進血管松弛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物質,同時由于血管內血流量的增加,使血管產生彈性收縮。這對動脈硬化,,產生積極的恢復和延緩血管衰老的作用。血液里含有大量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血流量增加給各“臟腑”器官、特別是給大腦提供更多的氣血和營養物質,這對預防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起到積極的作用。修煉時要求松靜,大腦神經和肢體的高度清靜放松所產生的松靜反應,使迷走神經作用加強,迷走神經就是副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同屬于自主神經系統,現代醫學證明,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是高血壓、冠心病、心動過速、神經衰弱以及其它一些所謂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疾病的重要發病因素,這也是受外界或內在的刺激所產生的應激反應的后果。練功表現為迷走神經興奮而迷走神經對交感神經有制約作用,所以,練太極拳和站樁對許多慢性服藥不易見效的疾病,會產生顯著療效。由于我們長期堅持修煉,身體元陽之氣增加,所謂元陽之氣就是腎氣,也就是西醫所說的免疫力,祖國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腎氣充足,則精神飽滿,聲音洪亮,體格強健,年老不衰。腎氣消散,則精神不振,聲音喑啞,體格衰弱,未老先衰。腎氣耗盡,人即危矣。由于免疫功能提高對“三高”患者和人體重大疾病也有非常好的預防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只要堅持擇明師,明拳理,尊師道,勤修煉。堅持日不間斷,必可達到“延年益壽不老春”。 上述論點,是我個人在恩師教導下長期修煉的體會,只求拋磚引玉,弘揚繼承吳式太極拳,造福人類。如有錯誤和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