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贛州最典型的歷史文化街巷,灶兒巷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每每踏入巷中,小編便如置身那個遙遠的明清時代。 灶兒巷明代稱作姜家巷。清初時很多衙役住在這里,而衙役統一穿的服裝是黑色服裝,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們叫做皂役,他們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兒巷”。后來諧音就變成了“灶兒巷”。灶兒巷全長227.3米,靠近貢江碼頭,在古代的虔州城(現贛州)屬最繁華的地帶,有很多店鋪、錢莊、賓館、民居,都較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灶兒巷是一條典型的古城街——宋石明磚清瓦壘疊起一段段逝去的滄桑歲月,建筑風格包括贛南客家建筑、天井式建筑、徽州建筑以及西洋式建筑等流派,體現出城市建筑的多元性。 鵝卵石拼成的巷路,則通過一個個“明錢”圖案,仿佛把時光截留在一個木屐踢踏作響的時代,讓人一走近就陡生親切與懷想。 宋石明磚清瓦、卵石明錢小巷,燈紅瓦綠古樓讓小編不禁有種穿越的錯覺。 走進小巷,便是一家有近30年歷史的磨坊。簡陋的用具與六臺小機器以及老師傅熟練的手藝便是這家小店的全部。 頭發花白的婆婆一定見證過這兒的許多歷史故事,她蹣跚的腳步緩慢地走著,就如曾經的歲月在她身上緩緩流過。小狗慵懶地曬著太陽,老人攜手并行,一切都是那么和諧美好。 走進不久可以看見一個紅燈高掛、飛檐微翹、氣勢恢宏的建筑,名為“董府”。董府原是一家清朝嘉慶年間的錢莊。這是一座三棟直進、多天井式,具有代表性特色的贛南建筑。 清一色的木板廂房、布滿青苔的天井、小小的水井、雕花的窗戶、郁郁蔥蔥的鐵樹、墻上懸掛的贛州老照片,讓這座氣宇不凡的“深宅大院”充滿古香,讓我們流連忘返。 離董府不遠有個筠陽賓館。江西高安縣古稱筠陽,筠陽賓館實際上是古代高安籍商人興建的一座會館,其主要功能是作為高安人在贛州的聚集地,由于地處鬧市亦兼作客棧對外經營。筠陽賓館是客家民居經典之作,為三進兩天井的磚木結構建筑。 筠陽會館是一個保存歷史最久的會館,建于清朝光緒19年,前后有院墻,形成完整的院落,外立面采用風火墻,內部均用木扇隔斷形成使用空間,館內18間客房門楣均刻有福、壽、祿等吉祥文字作為房號,體現了濃郁的客家親情。客房里古色古香的木雕門金絲流轉,巧奪天工的手藝不禁令人嘆服! 義興號在古代曾是一個店鋪,賣煙葉、煙絲,是煙館。這幢建筑原來是個商會,由于古代贛州城的建筑是木制建筑,經常發生火災,商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店鋪不被火災損毀,就成立了一個民間保安水務總局,相當于現代的義務消防隊,這塊匾一直保存至今。 這幢'同記莊'原來經營'環球洋貨'(百貨)、'零擔批發'。 再往前走一點,右邊又是一撇悠長的小巷。紅色的燈籠上揮毫了一個“茶”字,我仿佛聽見店小二吆喝道:“客官,里邊兒請!” 抬頭望去是錯落有致的風火墻,靜靜地卻又似乎在訴說著那些過去的故事。 飛檐、花楣、雕窗泛映著一個個殘舊的光榮夢想。青磚小瓦馬頭墻, 回廊掛落花格窗,古色古香的花楣,巧奪天工的石雕。無論陰晴圓缺,那流暢的線條始終彰顯著中國古代建筑的美。 與外面華麗裝修的理發店不一樣,銹跡斑斑的招牌,簡陋的鏡子與素凈的毛巾構成了這家理發室。 天色暗了下來,小巷的紅燈籠亮起來了,那幽幽的燈光仿佛把我們帶入了靜謐的時空,一天的疲憊和穿梭都市的浮躁似乎也瞬間散開去了。 不知不覺,走到了巷尾,卻發現巷子周邊的建筑也沾染了它的氣息。走出小巷的夜色,竟有些不舍,愿這幅歷史畫卷長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