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麻痹;中醫稱“口眼歪斜癥”。是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的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炎。病因不明,特征為一側面表情肌發生急性麻痹. 1 . [方 劑]將鱔魚血涂于患側另一面,血干后,即將炒過與未炒過的蔟蓼草混合拌勻敷在涂有鱔魚血的部位,每天換l次,治療25例,除1例放棄治療,其余24例全部治愈。 2 .小續命湯加味和外敷巴豆治面神經麻痹 [方 劑] 肉桂末2--6 克(沖服),附子、麻黃各4克,川芎6克,黨參、白芍、杏仁、防風、黃芩、防己、白附子各10克,甘草5克,細辛3克,蜈蚣3條,地龍15克,陳巴豆(1--2 年內藥效最好)10--13克。水煎服。藥渣趁熱布包敷熨患處,涼后加熱再熨。外敷藥巴豆去殼搗爛如泥狀,置于患側手心,外蓋敷料后繃帶固定。1天后將巴豆餅翻轉再敷,2天后將巴豆餅取下搗爛,再做成餅狀,再敷1天,共3晝夜。治療500例,痊愈443例,顯效34例,好轉8例,無效15例。 3 .蒲氏番蜜膏;番木鱉(即馬錢子)500克,煮沸20分鐘,趁熱刮去外皮,取凈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篩為細末,白蜜調為稀糊狀,文火煎熬15分鐘,將藥膏涂患側另1面,用紗布覆蓋,每日換藥1次。治療224例,痊愈199例,好轉18例,無效7例。《中藥大辭典》載:“治面神經麻痹,重癥肌無力。” 4 .面癱方;當歸、川芎各10克,蜈蚣3條,蟬蛻、甘草各6克,鮮地龍10條(焙干酒炒同煎),烏附片(先煎30分鐘)、防風、鉤藤、僵蠶各13克,水煎服,每天1劑,飯后服。治療24例,治愈20例,無效4例 5 .馬蓖散;馬錢子5粒,蓖麻子10粒。去殼取仁,粉碎為末均勻混合,用0.2克涂在小塊傷濕止痛膏中央,貼在患側。第1次貼翳風、頰車穴;隔日貼聽宮穴、地倉穴,就此4 穴輪換。有奇效。 6 .強肌熄風湯;炙黃芪30克,炒白術30克,懷山藥30克,當歸30克,桂枝6克,大青葉30克,牛蒡子10克,制膽星6克,制半夏10克,全蝎1克,娛蛤l克,僵蠶暺10克,水蛭3克,蟲3 克,廣地龍10克,蜂房3克,白芷10克,粉甘草30克,制馬錢子0.3克。每日1劑,水煎服 7 .相反藥方;半夏、全瓜簍、川貝母、白蘞、白及、川烏各10克,白附子9克、白芥子12克。共研成細末,加陳米醋濕炒熱,取上藥袋敷于面部健,繃帶包扎固定。待藥涼后,再炒再敷。《 河南中醫》本方適用于面癱。 8 .復方天牛膏;天牛蟲286克研細過篩。川芎、當歸各500克、黃連600克與食用植物油2500ml ,同置鍋內煎枯,除渣濾過,熬至滴水成珠,另取黃丹360克。人油內攪勻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人天牛蟲粉攪勻,分攤于紙上即得。同時取患側聽宮、下關、翳風為主穴,頰車、太陽、大椎穴為配穴各貼1 張,每5天更換l次, 治療315例,痊愈率為78.41% ,有效率95.24%。無效15例,顯效35例,好轉18例。[備 注] 引自1995年《 江西中醫藥》。 9、面癱方 [藥物] 馬錢子 8 克。 [用法] 上藥用溫熱水浸泡 12 小時以上,切成薄片(12~18 片), 排列于 2 張傷濕止痛膏上,貼于病側面部,5~10 天為 1 療程。 [來源] 廖松云,等,四川中醫 1984;(3) : 20 10、番木鱉膏 [藥物] 番木鱉 500 克。 [用法] 上藥加水 500 毫升,煮沸 28 分鐘,趁熱刮去外皮,取凈仁 切片,放紙中置瓦上,文火焙烘酥(嚴防藥片烘焦),研篩成極細粉,用醋調成稀糊狀,文火煎炙 25 分鐘即成,待微溫備用。 用時將番木鱉膏涂面部患側(口眼歪左涂右,歪右涂左),上涂至發際、眉部,中涂至承泣、迎香、人中,側涂至太陽、耳門、翳風,下涂至頤間、 頰車等處(上下眼胞、口唇不涂藥), 24 小時換藥 1 次,春夏季連用 7~9 天,秋冬季連用 12~14 天為 1 療程,一般涂藥膏 3~5 天有奇癢感,6~8 天 患部出現粟粒丘疹,漸成大小不等皰疹,屬正常反應。以涂藥膏處疼痛為痊 愈先兆。 [療效]此方治療面神經麻痹 224 例,痊愈 189 例,好轉 8 例,無效 27 例。 [來源]蒲世林. 陜西中醫 1985; (5) :222 11、冰片膏 [藥物]冰片。 [用法]取冰片適量,研細末,加凡士林、香粉適量, 調勻成膏。用時取藥膏如錢幣大,外敷于患側面部及合谷穴,外用紗布固定,3 小時后取下,隔天 1 次。 [來源] 李曉龍. 浙江中醫雜志 1988; (10) : 471 12、中藥外洗方 [藥物]桂枝 30 克,防風 20 克,赤芍 15 克。 [用法]上藥水煎,煎液溫度適宜時,趁熱擦洗患部,每天洗 2 次,每 次 20 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療效]此方治療面神經麻痹 30 例,痊愈 26 例,好轉 3 例,無效 1 例。 [來源]黃光洪·湖南中醫雜志 1987;(2):封 4 13、馬鞭草湯 [藥物]鮮馬鞭草、鮮節節草各 60 克,鮮扶芳藤、鮮仙鶴草各 30 克。 [用法]上藥水煎2次,取液合豬嘴巴上下爿一付合煮,放少量紅糖,1次服用。 [療效]此方治療面神經麻痹 10 例,痊愈 8 例,無效 2 例。 [來源]彭振聲·浙江中醫雜志 1993;(9):413 14、活血祛風湯 [藥物] 當歸、防風、白芷、南星、羌活、天麻、白附子各 10 克, 全蝎、地龍、僵蠶各 12 克,丹參 18 克。 「用法] 每天 1 劑,水煎服。 「療效] 此方加減治療面神經麻痹27例·痊愈23例。顯效1例,無效3例。 「來源] 賀哲,等,四川中醫 1990;(3):31 15、正容湯 【組成】羌活4.5克、防風4.5克、白附子4.5克、茯神水或黃松節3克,半夏4.5克、甘草3克、膽南星3克、木瓜3克、秦艽6克、僵蠶9克、黃酒30克(分兌)。上藥加水400毫升,煮沸10分鐘后去渣,兌入黃酒服用。 【療效】療130例,痊愈共73例,好轉共52例,無效共5例,總有效率達96%。 【來源】陜西省澄城縣醫院黃鶴嶺 16、楊樹皮煎方 【組成】取鮮楊樹皮60一100克,加水1000毫升左右,煎報后乘熱熏患側面額部,器皿下煮小爐,文火緩緩加溫,使熱汽持續而均勻,每次40~6O分鐘。熱熏3次無顯著效果者為無效。 【療效】治療30例,痊愈17例,顯效6例,無效7例,占23.3%。總有效率為76.7%。 【來源】江蘇省泰興縣中醫院吳漢民 17、王氏內外方 【組成】 (1)肉桂末2一6克(沖)、附子4克、麻黃4克、川芎6克、黨參10克、白芍10克、杏仁10克、防風10克、黃芩10克、防己10克、白附子15克、甘草5克、細辛3克、蜈蚣3克、地龍15克,水煎服。另用藥渣趁熱用兩層紗布包裹敷患處,燙時可在患部移動。每天上、下午務熱敷3一5次。(2)陳巴豆(l~2年內藥效最好)10一13克,去殼后將巴豆肉搗爛如泥狀(勿放水、油等物)。按患者手心捏成餅狀,置患側手心處,外覆蓋玻璃紙或塑料紙亦可,紙上墊團棉球呈凸狀,再用繃帶固定,24小時后將巴豆餅上下翻轉,再敷24小時。48小時后將巴豆取下搗爛,再做成餅狀,敷貼于患側手心24小時,共3晝夜。 【療效】治療500例,痊愈443例,顯效34例;好轉8例,無效15例,占3%。總有效率為97%。痊愈時間最短3天,最長4個月。 【來源】湖南中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王松等 18、蒲氏番蜜膏 【組成】番木鱉500克,加水3600毫升,煮沸20分鐘,趁熱刮去外皮,取凈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篩為細粉,白蜜調為稀糊狀,文火煎熬15分鐘,待溫備用。【用法】將藥膏涂患側面部(向左邊歪斜涂在邊,向右邊歪斜涂左邊)。厚約0.2厘米(口眼都不涂),用紗布覆蓋,每日換藥1次。搽藥處3-5日發生奇癢,6-8日出現丘疹,9-14日若疼痛劇烈,則為向愈之兆,即可停藥,慎勿受風寒。取膏2日后再凈面,黑垢處每日擦鮮人乳3次,3至7日膚色復原。 【療效】治療224例,痊愈199例,占88.85%;好轉18例,占8.04%;無效7例,占3.12%.總有效率為96.88%。 【來源】諸成炎。 |
|
來自: 昵稱11739632 > 《面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