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談詩》之第四十一:寫詩要用“詩家語”(十五)
寫詩要用“詩家語”
---第十五講:鑒賞詩詞,找準門道(上)
詩詞鑒賞,不但是立志于學習、創(chuàng)作中國古典詩詞者的必由之路,也是所有希望進一步提高自己和家人的欣賞、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之終南捷徑。
怎樣來欣賞和鑒別我國的優(yōu)秀古典詩詞,能夠從作品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表達技巧、語言風格等方面來鑒賞詩詞呢?我的體會主要有如下六點,即:

一、看類型
從詩詞內(nèi)容的角度來看,我國古典詩歌的基本類型有以下九類,即:送別類;懷古類;思鄉(xiāng)懷人類(表達對家鄉(xiāng)或親人思念為主);戰(zhàn)爭或邊塞類;閑適類;借景抒情類;托物言志類;愛情類;民生類,等等。以上九種類型,只要讀者有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詩詞兩、三遍之后,就能夠從基本方面確定下這首詩詞所屬的類型。
二、定感情
每首詩詞的所屬“類型”確定后,該詩的感情就會自然顯現(xiàn)。詩詞中能夠表現(xiàn)思想感情色彩的詞語主要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等。
三、定主旨
“定主旨”也就是確定詩詞所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它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我國古典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即: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zhàn)爭、追求和平、蔑視權(quán)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xiāng)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等。
四、找意象(或典故)
詩詞鑒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也就是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大家知道,我國古代詩詞中所描寫的不少“意象”都是有其各自“喻意”的,雖然不同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當中,有其差別甚至于相反,但這只是少數(shù),通常情況下還是有“共通之處”的。關(guān)于“意象”方面的知識,請大家復習去年講過的《寫詩要用“詩家語”---第十二講:常見意象,多維解讀》。一定記住復習啊,謝謝!
五、找技巧
一首詩詞寫的好壞,是與它所采用的表達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而表達技巧通常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等幾個方面去分析。這里我們可以“揭秘”了!去年所講的《寫詩要用“詩家語”---第十一講:見智見仁,各臻奇妙》,這篇文章的確不是什么“翻案”文章,更是“無意于標新立異”。這一講的用意是:假借研究和探討詩人李白《望廬山瀑布》與徐凝《廬山瀑布》兩首七絕的不同評價,講點兒我國古典詩詞寫作的常用技巧問題。是啊,我們目的的確是“只想為文藝百苑增添一株小草,給萬紫千紅的春天增添一抹新綠”而已!
六、品風格
“風格”是指由于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藝術(shù)素養(yǎng)等造成的不同的創(chuàng)作特色。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郁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等等。再如詞論家所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等等。
詩詞鑒賞一定要注意區(qū)分風格的“細微之處”,真正下功夫體會和掌握詩人的語言風格及語言的表達效果。相關(guān)的術(shù)語很多,比如,關(guān)于語言風格的有:剛健、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郁、飄逸、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麗、恬淡、凄美、明快,等等;關(guān)于語言表達效果的有: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等等。這里不再詳述,請在實踐中區(qū)分和掌握吧。
以上六點看起來很分散,似乎是把整首詩(詞)給“拆開”來讀,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這正如人們常說的那句話:“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只要弄懂和找對了詩詞鑒賞的“門道”,就能使讀詩者掌握和駕馭鑒賞的“路徑”,進而在不斷地實踐中培養(yǎng)起一種屬于自己的“武器”,一步步地,駕輕就熟、得心應(yīng)手,最終成為鑒賞詩詞方面的行家里手。

下面正式進入“談?wù)勚袊诺?/span>詩詞鑒賞方法”板塊。
第一節(jié) 鑒賞古典詩詞之形象
詩詞的形象包括意象、物象和人物形象三大類。詩詞的中的這三大類“形象”,都傾注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詩詞中的這些“形象”,才能深入領(lǐng)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一、鑒賞詩詞中的“意象”。
1、抓景物特點,探知詩人的感情。
“詩言歌詠,見景生情”,詩人的寫景往往是為面的情感抒發(fā)的打下基礎(chǔ),所以,讀者可以通過詩人描寫的“物象”探知詩人的情感。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前兩句是寫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寫了深秋靜夜的寒意蕭瑟。后兩句則直接抒發(fā)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感。王維《山居秋暝》也是這樣,詩曰: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分析意境,探知詩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chuàng)設(shè)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所構(gòu)成。至于“意境”,則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境界。
在意境的“創(chuàng)設(shè)”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意境”常見的“表達程式”,通常是兩兩相對的四組概念。它們是: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zhuǎn)、朦朧
繁復——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古人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我國古代詩詞中,詩人常把要抒發(fā)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即人們常說的“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例如:唐代詩人韋莊的《臺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3、透過表面意義,挖掘深層含義。
舉例來說,《謁金門》(唐·馮延巳),詞曰: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這首小詞,它的深層含義是什么呢?一定要好好想想啊,最后兩句是關(guān)鍵!

二、鑒賞詩詞中的“物象”。
詩人借助具有某種特定內(nèi)涵的事物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或某種情感,我們常見的詠物抒情詩就是如此。
1、抓物象的特點。
例如《次北固山下》(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抓物與志的“契合點”,挖掘物象內(nèi)在的品格、精神。
例如《小松》(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3、抓物象的特殊內(nèi)涵。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來表達主題思想和感情的。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已經(jīng)被詩人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內(nèi)涵,分析我國古典詩詞可以從這些事物的“特有內(nèi)涵”入手。
舉例來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對月思親,引發(fā)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愁;以折柳表惜別;以蟬喻品行高潔。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xiàn)自己品行的高潔;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菊花,喻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梅花,喻傲霜斗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松樹,喻堅貞高潔,它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蓮花,用來表達愛情,因為“蓮”與“憐”音同;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杜鵑鳥,是凄涼哀傷的象征;鷓鴣鳥,喻離愁別緒;鴻雁,喻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等等。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以景來“傳情達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鄉(xiāng)明月”傳達“鄉(xiāng)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憂思難忘”;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羈旅之苦”;以“夢后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之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世事滄桑之嘆”;以“空城落花”傳達“對憂國憂民之情”,等等。

三、鑒賞詩詞中的人物形象。
仔細閱讀王維的《觀獵》詩,請您說說詩中人物形象(詩人王偉)的身份、地位、年齡以及性格等方面的特點。
《觀獵》(唐·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古典詩詞中的主人公,尤其是抒情主人公,一般都是“我”,即詩人自己。所以,讀者在鑒賞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時,一定要注意下面兩點,即:
1、知人論世,關(guān)注背景。
請認真閱讀下面三首詠蟬詩,這三首詩都是唐人的作品。由于詩人的身世、經(jīng)歷及寫作背景等的不同,詩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是不一樣的。
《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尺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2、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
請簡析《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詩曰: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第二節(jié) 對詩詞思想內(nèi)容之評價
一、由詩眼入手。
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請認真閱讀《過香積寺》(唐·王維),并找出它的“詩眼”。詩曰: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 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
毒龍:指世俗欲念。
二、由典故入手。
我國古代詩詞通常是以凝練的文字去表現(xiàn)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用一個典故就可以省去許多文字。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我國古代詩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
首先,簡單說說典故的類別。
1、引用前人語句。
其一,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詩文句子作為自己的詩詞中的句子。例如:“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里直接引用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流。”
其二,化用:將前人的句子改動一些作為自己的詩句。例如:“客從南溟來,遺我雙鯉魚。”(杜甫)這首詩化用了《漢樂府》中的“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2、引用神話傳說。
舉例來說:“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李賀《李賀箜篌引》),詩中的“江娥”、“素女”都傳說中的神女。
3、引用歷史故事。
其一,明引: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白居易《放言》)
其二,暗引:如:“功名圖麒麟。”(杜甫《前出塞》),講的是宣漢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畫于麒麟閣的歷史故事。
其三,反引:如:“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
其次,談?wù)?/font>分析典故的方法。
1、體會詩人用典的目的。
了解典故的重要,不是了解所用典故的內(nèi)容本身,而主要是理解詩人用典的目的。因為詩人的“用典”是與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2.體會詩人用典的真實意圖。
詩人“用典”,是對往事的重提,肯定有其現(xiàn)實的原因或觸發(fā)感情的媒介,換句話說,詩人用典是針對現(xiàn)實而來的。所以,讀者只有體會詩人在“用典”是怎樣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的,這才能體味出詩人的真實情感之所在。

第三節(jié) 詩詞語言和藝術(shù)技巧的鑒賞
一、語言藝術(shù)的鑒賞。
首先,簡要介紹一下詩詞的語言風格。
1、樸素與綺麗
綺麗詩風的語言特點:綺錯、婉媚、浮華、艷麗、纖巧。
樸素詩風的語言特點:清淡質(zhì)樸、洗煉暢達、不事雕琢,言簡意深。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形象地概括。
2、 直白與含蓄
關(guān)于“含蓄”之詩風以前多次講過,所以今天只談?wù)?/span>直白詩風的語言特點。
直白詩風的語言特點:淺易如話、素樸真率、通俗凝練。
直白詩風與樸素詩風相比,直白詩風更顯得樸素和平淡。詩人在詩詞中運用了近乎口語的語言,并且詩人有時還會溶入俗語俚詞或民歌之類,所以直白詩又被人稱為“白話詩”(近于打油詩)。
3、沉郁與豪邁
在眾多詩人中,有憤世嫉俗者,有報國無門者,有屢試不第者,有屢遭貶謫者,有為民請命、哀嘆民生者,他們的詩表達自我的哀怨,切中社會現(xiàn)實,反映階級現(xiàn)象。代表詩人如唐代的杜甫、韓愈、李商隱,等等。
沉郁詩風的語言特點:沉郁蒼涼,節(jié)奏舒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語和對話)。
比如,杜甫的《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等句引用唐代的民間俗語,增加了詩歌的真實性。
豪邁詩風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包括邊塞詩)。
這類詩歌語言特點往往與詩人的心胸抱負有很大的關(guān)系。詩人們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時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懷滿腔熱情。詩人李白在年青時就立下不小的志愿“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可惜的是像李白一樣,詩人們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如高適);或因國難當頭而主動請纓愿死于疆場(如蘇軾)。所以,在他們所寫的詩歌中充滿了豪言壯語,顯示出一種豪情。
豪邁詩風的語言特點:鏗鏘有力、筆力豪健,節(jié)奏明快、音調(diào)高昂。
其次,談?wù)勗娫~語言的錘煉。
古人十分講究“煉字”。今天讀詩之人一定要認真體味詩詞中的“關(guān)鍵字”(即詩眼和詞眼)所蘊含的“意味”。
例如:《華子崗》(裴迪),詩曰: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關(guān)于我國古典詩詞的“煉字”問題,在《寫詩要用“詩家語”---第八講:“詩眼”和“詞眼”》一文中講得很詳細,請大家再復習一遍。謝謝!
二、表達技巧的鑒賞。
首先,舉例說明詩詞中修辭的巧用。
1、 比喻
比喻,除能使詩詞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xiàn)出意象的情態(tài)特征。請賞析下面二詩所使用的“比喻”,詩曰:
《蘭溪棹歌》(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江上看山》(宋·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shù)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tài),后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2、隱語(諧音)、雙關(guān)
在有些詩詞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隱語、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例如: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竹枝詞》(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其次,簡介幾種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
表現(xiàn)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shù)手法,是指我國傳統(tǒng)詩詞的章法和技巧。
1、 象征
“象征”是古代詩詞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節(jié)操。前面說過,詩人以“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征高潔、傲霜斗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麗,等等。
請賞析唐代詩人皎然《尋陸鴻漸不遇》這首詩,詩曰: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2、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又叫“感物抒懷詩”或“寫物詩”。例如王冕《墨梅》,詩曰: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3、 借景達情
我國古典詩詞中常用的寫景方式有:
(1) 側(cè)面烘托
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guān)的側(cè)面景物入手,以對側(cè)面景物的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這就是“側(cè)面烘托”。例如,《石頭城》(唐·劉禹錫),詩曰: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2) 以景襯情(景)
詩人在描摹細微婉曲、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濃情密意時,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襯托。如《雙調(diào) 清江引·秋懷》(元·張可久) :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再如《鹿柴》(唐·王維),詩曰: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3)動、靜景或動靜景結(jié)合或動靜景相互映襯
在一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景”,如山、月等;也會有“動景”,如水流、風搖,等等。由于側(cè)重點的不同,詩人有時只寫動景或靜景,有時動、靜景兼寫;有時為寫靜景而以寫動景來襯托,有時為寫動景而以寫靜景來襯托。
舉例來說,王維的《鹿柴》以“人語響”襯“空山”之靜,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蓮動”來襯“空山”之靜,都抒發(fā)了詩人王維的閑情之逸致。再如:戴叔倫的《蘭溪棹歌》采用了動景(前兩句)靜景(后兩句)結(jié)合的方法,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
(4) 塑造意境,渲染氛圍,抒發(fā)情感
古今詩歌中,先寫景后敘事、抒情或全篇寫景的詩作很多,詩人往往借助景物描寫把氣氛渲染得濃濃的,目的是為下文抒情作鋪墊或融情入景中。
根據(jù)景物的性質(zhì)可分為喜景和哀景。
其一,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
“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到情景的交融。例如《登高》(杜甫)和《楓橋夜泊》(張繼)這兩首詩。
其二,喜景襯哀情 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例如《絕句》(杜甫),詩曰: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5) 虛實結(jié)合
《塞上聽吹笛》(唐·高適),詩曰: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天山。
(6) 卒章顯志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jié)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結(jié)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閑放,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句,表達詩人實現(xiàn)理想的豁達。

(7)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zhuǎn)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姜夔《揚州慢》詞“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句,意思是說:喬木尚且厭惡戰(zhàn)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又如《贈別二首》(唐·杜牧),詩曰:
多情卻以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8)烘托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繪別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對象。 舉例來說,《賦得暮雨送李胄》(唐·韋應(yīng)物)就是: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韋應(yīng)物的這首詩,從側(cè)面來寫“帆、鳥、海、樹”,而烘托了暮雨的細密和詩人濃濃的離愁別恨。
(9) 匠心獨運的結(jié)構(gòu)
在詩歌的結(jié)構(gòu)安排上,優(yōu)秀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如《江上看山》(宋·蘇轍),采用的是層層渲染、層層鋪墊之方式。詩曰: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
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
(10) 對比的手法
對比手法在詩詞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的特點,所以其構(gòu)性較強。
以《訴衷情》(宋·陸游)為例,詞曰: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再舉一例,《畫眉鳥》(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人間自在啼。
我國古典詩詞的表達技巧是多種多樣的,除上面所說的10種方式外,還有“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表現(xiàn)手法”,“欲揚先抑的技巧”等等,不再一一詳述。 [未完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