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是中國文化璀璨斑斕的朝代,涌現了一大批書畫詩詞名家。宋書法尚意,系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介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 宋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魏晉和隋唐書風向元明清過渡的轉折階段,其時代風格是很鮮明的。這種風格的形成,既受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又是書法藝術本身發展的必然結果。 1,沈遼行書 《動止帖》 上海博物館藏。 沈遼,字敘達,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遘弟。初以兄任監壽州酒稅,遷監內藏庫。神宗熙寧初,為審官西院主簿,出監明州市舶司,遷太常寺奉禮郎,改監杭州軍資庫,攝華亭縣事。曾為人書裙帶,轉輾為神宗所見,以為失去士大夫顧藉,御史遂劾以他事,削職為民,流放永州(《揮麈馀話》卷一)。后遇赦徙池州,遂筑室秋浦齊山,名曰云巢。元豐八年卒,年五十四(《沈氏三先生文集》卷八《沈敘達墓志銘》)。與從叔沈括、兄遘,合稱沈氏三先生。所著有《云巢編》二十卷(今本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傳。尤工書法,楷、行俱佳。曾鞏、蘇軾、黃庭堅常與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習其筆法。 2,喬行簡《閏余帖》 紙本冊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閏余帖》又稱《鄧使郎中帖》,32.1cm×42.5cm ,行書,23行,240字。本幅鑒藏印鈐“蓮樵鑒賞”、“皇十一子成親王詒晉齋圖書印”、“蓮樵成勛鑒賞書畫之章”、“南韻齋印”、“夢禪室鑒”、“陳淮望之氏一字藥州”。 此帖為《宋人手簡冊》所收之一,內容屬應酬類,多為感恩之語,并言疾病纏身。此帖是南宋喬行簡的書法真跡,落款“夷簡”二字系后人將“行”字改為“夷”字,以冒充北宋呂夷簡手跡?!懊审w照不宣”后應有官職名銜,現已裁去。按《宋人手簡冊》中有喬行簡書札可以對照書法風格,文字內容也與喬氏史傳相合,如文中“即日閏余盈數,歲陽肇端”,查嘉熙四年,正有閏十二月,其時喬氏85歲,已入晚年,衰病不堪,與文中“日惟呼醫啜藥”等陳述相符。 《閏余帖》隨手為之,書法殊形異態,氣勢雍容,行筆跌宕。 清顧復《平生壯觀》、李佐賢《書畫鑒影》著錄,文物出版社《宋人書翰》冊影印。 喬行簡,字壽朋。鳳山喬宅人,后居城內喬宅園。學于呂祖謙。宋紹熙四年(1193)進士。歷任通州知州,嘉興知府,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侍講,工部侍郎。行簡力主抗金,收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六月兼知樞密院事。朝議收復三京(今河南開封、洛陽、商丘),行簡上疏,提出必先治內而后治外、欲用其民者必先得其心、必須選將練兵豐財足食的主張。次年六月拜右丞相,三年十一月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嘉熙三年(1239)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一生獎掖后學,關心家鄉教育事業,曾執教于南園書院。著有《孔山文集》、《周禮總說》、《宋史》卷四一七有傳。 3,張讀草書《書札》墨跡 4,范成大《西塞漁社圖卷跋》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范成大《西塞漁社圖卷跋》,行書?!段魅麧O社圖卷跋》中的西塞山為湖州勝景,在湖州西郊10公里許。明萬歷《湖州府志》:“曲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塢,下有凡常湖,唐張志和游釣于此。” 西塞山因中唐詩人張志和寫有《漁父》詞:“西塞山前白鴛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而聞名于世。南宋毗陵(今常州)太守,著名山水畫家李結(次山),作《西塞漁社圖卷》,并請摯友范成大,周必大等題跋。范成大于淳熙十二年(1185)題了290余字的長跋,中有“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煩主人買魚沾酒,倚悼歌之”等語。此題跋曾歸國畫大師張大千收藏,原件現在美國紐約。 5,周越行楷跋王著草書《千字文》 (局部)絹本設色,縱138厘米、橫51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6,周越《懷素律公帖跋》 釋文:越觀懷素之書有飛動之勢 若懸巖墜石驚電遣光也 珍重珍重 景祐三年五月十六日 7,周越《草書賀秘監賦》 附錄:《周越在宋代書法史上的歷史地位芻議》(作者:曹國棟) 啟功先生在《論述絕句》第六十則中寫道:子發書名冠宋初,流傳照乘四名珠。寥寥跋尾誰能及,不是蘇髯莫喚奴。周越。越字子發?!奥涔P已喚周越奴”,蘇軾句也。 周子發書,為北宋一大家,而遺跡流傳極少。石渠舊藏王著書真草千字文,后有周跋,四十年前已成劫灰。今所存者,為石刻四事,皆跋尾也。按啟功所言,周越書法作品流傳極少,卻是“寥寥跋尾誰能及”。周越到底何許人也? 周越字子發,又自清臣,宋朝淄州鄒平(今山東鄒平)人。其兄周起字萬卿,是宋真宗時代的進士。因周越為其弟,則可以推算出周越大概生活在宋真宗和宋仁宗年間。 8,劉正夫行書 尺牘《佳履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縣人。宋元豐八年(1085)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工部尚書,特進少宰,封康國公,卒贈太傅,謚號“文憲”。喜書學,多作行法。據《宣和書譜》記載,有《宣召記》、《泛舟題名》書作傳世。 9,王十朋《寵示帖》 紙本,行書。33.3×73.6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王十朋道德文章名滿天下,而書法藝術亦名當世。然其傳世墨寶真跡僅存《劄子》一篇,即所謂《寵示帖》而曾載《宋名家二十帖》,今見臺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十三冊中。署款“左奉議郎充集英殿修撰權發遣饒州軍州事王十朋劄子”。 此劄子是王十朋答謝收信人為其書齋室銘題跋的回信,未見于《王十朋全集》,是一篇佚文。 王十朋注重自我修養,一向嚴于律己,勤政清廉,貴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與人不欺,與世不欺,所以才能無私無畏。這是王十朋做人的宗旨。“不欺”作為王十朋“竊效古人座右銘,聊以自警”而伴隨其一生。 至于王十朋文章書法,正如王十朋自己所說:“吾貧,好作文,苦于無書可閱;好習字,苦于無紙可書。遂于貧中撰出一術,以桌為紙,以肺腑為書。凈幾無塵,日書數百字,我之無盡藏紙也;心之精微,日書數百言,我之無盡藏書也。”如是經長期奮發苦學,不但文章拔乎其類,且書法獨到自然。觀此文,有大家風度。從書法的視覺效果來看,結字縝密,書法圓熟遒勁,豐腴跌宕,恣肆遒媚,師法蘇東坡,絕無矯飾之態。在文里看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在字里看出精湛的藝術表現。由此劄子可見王十朋其胸懷與為人。 10,王覿《平江酒毛帖》 行書,紙本,32.1×40.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王覿,字明叟,泰州如皋人(今屬江蘇)。1051年(宋仁宗皇佑3年)王覿與堂兄王觀赴開封太學拜胡瑗為師,專心研讀仁義禮樂經典,養成一身正氣。1059年,23歲的王覿考中進士。他不愿久居京職,于1068年到潤州任推官。1086年宋哲宗繼位,官右正言,進司諫?;兆诔?,為工部侍郎,遷御史中丞,后以龍圖閣學士知潤州,徙海州,最后任主管太平觀的閑職,安置臨江軍。 《宋史》《王覿傳》云:“覿清修簡澹,人莫見其喜慍。持正論始終,再罹譴逐,不少變?!?103年,王覿“無疾而卒,年六十八?!?著有《諫疏》30卷,《奏議》30卷,《雜文》50卷,《內制》30卷。 11,韓繹 《致留守司徒侍中》尺牘。 行書,紙,30.2x50.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 12,李之儀《汴堤帖》紙本。 行書,縱28.3 橫35.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 鑒藏印記有“宋犖審定”、“淞洲”、“皇十一子成親王詒晉齋圖書印”、“蓮樵鑒賞”等?!躲觋澨肥抢钪畠x對友人應酬問候的信札。此帖筆畫勁媚,結構緊湊,重心于上,展示了李之儀的書法特點。著錄于《書畫鑒影》卷一一《名賢手簡冊》之一。 李之儀,生卒年不詳,字端叔,樂壽(屬河北?。┤?。北宋元豐年間登進士第,曾為蘇軾知定州時的幕賓,歷樞密院編修官、原州通判。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管理香藥庫的官)。宋徽宗時期因為給范純仁遺表作行狀(人物傳記),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涂),遂居姑熟(今安徽省蕪湖),又自號姑溪居士,后徙唐州(今河南泚陽),至朝請大夫。李之儀善文章,尤工尺牘,蘇軾謂之“如刀筆三昧”。有《姑溪居士前后集》七十卷行世,前集五十卷,為南宋吳芾所編;后集二十卷,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亦出自宋人之手。今有《四庫全書》本、《叢書集成》本。存世墨跡除《汴隄帖》外,還有《別紙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13,尤袤跋歐陽修《集古錄跋》 ![]() 尤袤,字延之,號遂初,無錫(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三十一年,知泰興縣(《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四○)。孝宗隆興間注江陰軍教授,需次七年。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除將作監丞。七年,遷秘書丞兼實錄院檢討(《南宋館閣續錄》卷七)。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出知臺州(《嘉定赤城志》卷九),五年,提舉淮南東路常平(《誠齋集》卷七八《益齋藏書目序》),改江南東路。八年,為江南西路轉運判官(《宋會要輯稿》瑞異二之二五),遷轉運使兼知隆興府。十年,召為吏部員外郎兼太子侍講,十四年,遷太子左諭德,除太常少卿(《宋中興東宮官僚題名》)。因論姜特立罷。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起知婺州,改太平州,召除給事中,兼侍講。四年,除禮部尚書兼侍讀(《止齋集》卷一二《正議大夫守給事中兼侍講尤袤除禮部尚書兼侍讀制》),五年卒,年六十八。謚文簡。善作詩,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有《遂初小稿》六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作《梁溪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康熙間尤侗收輯遺文,刊有《梁溪遺稿》二卷;民國尤桐續刊《梁溪遺稿詩鈔補編》。 14,富弼《溫柑帖》。 行書.紙本,縱26.5cm 橫49.2,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釋文:弼修建墳院 得額已久 先人神刻 理當崇立 今天下文章 惟君謨與永敘主之 又生平最相知者 永叔方執政 不欲于請 獨有意于君謨久矣 但為編次文字未就 故且遷延 昨因示諭 輒敢預聞下執 即非發于偶然 惟故人倫察 少安下情也 皇恐皇恐 院榜候得請 別上聞 次圓覺偈 亦如教刊模也 哀感何勝 弼又上溫柑絕新好 盡薦于幾筵 悲感悲感 弼又啟 15,宋庠《致宮使少卿尺牘》 行書,紙本,縱31.8厘米,橫4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庠,北宋文學家。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安州之安陸(今屬湖北)人。與弟祁并有文 名,時稱“二宋”。兄弟均于天圣初舉進士,庠名列第一,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詩多絢麗之作。所著有《宋元憲集》?!端问贰肪矶怂挠袀鳌?/p> 16,任詢行書杜甫《古柏行》 拓片 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藏。 ![]() 作于海陵王正隆五年(1160),此書精神多賴顏真卿,我們甚至可以從中找出顏真卿《裴將軍》的影子。任詢在金初享有大名,被譽為第一,但其作品中學古未化的問題還是存在的。其實稍后的評論家也指出了任詢書法中的問題。如元好問認為“學東坡而稍有斂束”(《元好問全集》)、王惲也有“其擘窠大書,往往體莊而神滯”(《秋澗先生大全文集》)這樣的觀點,等等,已經很明確地指出了任詢的不足。就任詢自身而言,放諸書法史絕對不是一流的書家,即使在金代也差強人意。然在金初,甚至與南宋書壇諸家相比較,任詢書法的氣勢還是較為可觀的,這是任詢的成功處,也是他的書法的意義所在。 |
|
來自: 百了無恨 > 《宋960-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