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行業的內部變革和法律服務市場的需求變化,使律師事務所的團隊化運作已然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律師行業的傳統執業理念面臨淘汰,未來律師行業的競爭是專業律師團隊之間的競爭,單打獨斗的“萬金油”律師定會逐漸被市場淘汰。對比東部,西部的法律服務市場競爭相對較小,傳統的律師執業模式仍可大行其道,但隨著互聯網打破知識的傳播壁壘,加之北、上、廣地區的大所紛紛將市場開拓到西部,隨之帶來的優秀律師團隊和先進團隊服務理念已經在逐漸改變現有的西部法律服務市場格局,同時也倒逼本地傳統律所加快團隊化改革的進程。 | 青年律師亟需培養新型執業觀 惟勝道律師事務所的宋訊律師總結過傳統律師行業的四個特點:1、律所作坊式發展,律師單兵獨斗、各顯神通;2、法律體系粗而簡,辦案靠感覺;3、服務內容單一,無產品概念;4、關系效應占上風,技術流低迷。在這種傳統的執業方式下,律師扮演著業務員和專業法律人才的雙重角色:既要兼顧營銷,又要負責辦案;而律師之間的競爭多于合作,因此律師普遍存在一種內心焦慮感:在外孤軍作戰心力交瘁,在內缺乏合作孤立無援。而為了抓住客戶,很多律師不得以做“萬金油”律師,很難致力于某一領域的專業化服務。法律服務市場的悄然改變,使客戶更多地追求高品質、專業化的法律服務,原先市場提供給律師的“野蠻”成長機會已經逐漸失去意義。執業之初的青年律師如果還固執地堅持單槍匹馬的傳統執業理念和執業方式,只會將執業之路將會越走越窄,勢必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因此,青年律師應該轉變傳統執業理念,培養新型執業觀,通過加入團隊,積極參與律所團隊化建設,掌握團隊化運作的技巧,適應團隊化發展,并在團隊化運作中逐漸成熟。 | 團隊化合作優勢和特點明顯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團隊合作的優勢。律所通過建立團隊,首先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資源,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其次,通過明確的內部分工,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可最大程度發揮律師的專業水平,更好地促進團隊專業化發展;第三,能夠更好構建專業化法律服務流程,實現從一般化服務到專業化服務的轉變,將法律服務具化為法律產品,形成鮮明的服務品牌;第四,通過團隊制度構建,完善對律師的激勵、懲罰和培訓等制度,更好地規范律師行為;第五,通過傳播有價值的團隊文化,能夠加強律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律師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不同的律所團隊各具特色,但一般兼具以下主要特點。一個領袖:他/她通常是團隊案源的主要提供者,團隊戰略的制定者,享有較大的社會知名度,甚至身兼數職(社會職務),是團隊的靈魂人物,甚至是團隊的品牌和名片;幾個核心成員:他們多半是資深律師,法律專業知識扎實,實戰經驗豐富;明確的分工:團隊中的分工不僅體現在實施具體的法律服務中,更包括如何讓對團隊進行管理;合理的分配制度:好的團隊擁有一個公平或比較公平的分配(獎勵)制度。 | 律所團隊化下青年律師的成長之道 保持良好的心態。律師是聽起來很“高大上”,做起來卻極度耗費腦力體力的職業,團隊中的律師更是如此:常態化的加班、來自客戶、團隊領導的壓力等,往往讓人喘不過氣。而青年律師由于缺乏實務經驗,更容易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缺乏有效的減壓手段,經常會產生各種懷疑:懷疑對律師職業的選擇初衷,懷疑自身的能力,懷疑付出與收獲是否是對價等,更嚴重者還會產生放棄的想法……然而對于入行之初的人,這些大多都是必經之路,筆者也經常遇到開會開到抓狂,寫代理詞寫到抓狂,改合同改到抓狂,聽客戶訴苦聽到抓狂等情況。但正是這些令人“抓狂”的經歷,才讓青年律師在自我折磨和被折磨的較真過程中逐漸成熟。雨果曾說:“痛苦能夠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所以青年律師應該擺正心態,正視執業之初的消極想法,相信遭受折磨的過程有多痛苦,收獲成功時就會有多喜悅。 改變傳統執業思維。一、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律所在實行團隊化、公司化的情況下,青年律師“學徒式”的成長模式已經逐漸被摒棄,更適合的成長方式應該是“杜拉拉升職記”模式。由于團隊分工的明細化,青年律師加入律所后,接觸最多的往往不是律所安排的指導老師,如果此時仍還堅持“一切跟著師傅走”的思維定式,通常會一無所獲。所以青年律師要學會善于觀察,保持愛學習的心態,將所有的團隊成員當成老師,取人所長補己之短;二、學會“厚臉皮”。既然選擇加入團隊,就應當把自己當作團隊的一員,積極地享用團隊資源,切忌羞于開口,必須“厚臉皮”地向前輩討要心得體會,享受團隊智力成果;三、切忌“單打獨斗”。要有合作犧牲精神,力所能及地幫助其他團隊成員,如此,在陷入困境時,你會發現:你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認同團隊的文化和價值觀。青年律師首先要求認清并理解所在團隊的文化和價值觀,在這點上,筆者建議可直接參照團隊靈魂人物的行事風格。團隊文化和價值觀是維系團隊成員的主要紐帶,也是一個團隊持久存在的根本。青年律師由于資歷尚淺,對團隊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較小,如果又無法認同團隊的文化和價值觀,只會在團隊中顯得格格不入,最終被團隊所排斥。 細心+思考=進步。團隊化的目標是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專業化服務,因此團隊工作要求講求配合,一定程度上更加不能容忍因個人的疏忽而對整個團隊造成影響的情況。所以作為經驗不足的青年律師,在團隊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細心細心再細心!必須最大程度保證交出的工作成果正確無誤。同時青年律師還要善于思考,不盲從隨眾,要培養逆向思維,學會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筆者建議青年律師在執業初期,可少說多想,把自己與團隊資深律師的想法相比較,找出自己的思維盲區和知識漏洞,有意識地進行完善和彌補。 提問技巧三部曲。團隊中的前輩律師通常業務繁多。所以在向他們請教問題時應注意技巧。第一步,“三思而后行”,切忌問題“營養不良”。請教前輩之前必須先確認對問題已經過反復思考而仍無法解決,能夠較為清晰地闡述問題的背景情況和與此相關的各種觀點,提問時將自己的傾向性認識及理由談出來。否則如果前輩律師對此問題也未思考過,在缺乏背景了解和針對性知識點提醒的情況下,問題的解決程度通常會不高,從而導致雙方時間浪費。尋求前輩律師的建議,不是要解決“我應該怎么辦”,而是要解決“我應該選擇怎么辦”。第二步,選擇合適時間,保持謙遜+厚臉皮。資深律師通常業務繁忙,如果選擇在他為某個合同或代理詞糾結的時候去請教,結果,你懂的。任何經驗豐富的律師,絕對不會喜歡一位驕傲的提問者,謙遜的態度往往會為年輕律師贏得更多被指點的機會。當然,即使你已經做到了以上種種,你也許仍避免不了吃閉門羹。如果被拒絕一次兩次,不要急于放棄,劉玄德尚需“三顧茅廬”,適當的“厚臉皮”一定會讓你的誠意分值提升,從而得到更多提問的機會。如被拒絕多次,建議參考前兩步。第三步,及時反饋,提升問題價值。很多法律問題理論上并沒有標準的答案,并不是一兩次請教或討論能夠解決的,需要后期更深入地研究,實務中更是如此。經過請教或討論的問題,經過自己后續的研究之后,如果有了更佳答案或有新問題出現,一定要向請教過的律師及時進行反饋,通過共享經驗和反復討論,更深層次解決自己的問題,彰顯問題研究的價值。 善于利用互聯網學習。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青年律師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聯網使知識的傳播快速化和公開化,這對傳統律師行業經驗交流較為封閉的模式已經形成沖擊,原本可望而不可及的知識總結和執業技巧,各種歸納總結的裁判規則和操作指引等基本都能夠通過網絡輕松獲得,所以青年律師一定要有互聯網思維,這能有效避免自己走很多彎路。 合理規劃專業化道路。入行初期的青年律師大多對各類專業領域缺乏特別清晰的認知,因此在專業化方向選擇上會顯得茫然,此時冒然進行選擇并非一件好事。所以還不如拋開盲目的“糾結”,轉變紙上談兵的現狀,在法律實務操作中去多看多學,通過一至三年對行業進行初步了解之后,再根據團隊的主要業務情況和自己的性格特點確定專業方向也不遲。筆者也建議在確定專業方向之后,對其他部分業務一定要有敢于狠心舍棄的勇氣和決心,圍繞著自己的專業方向,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研究。 | 團隊資深律師如何幫助青年律師適應團隊化 “帶會徒弟,餓死師傅”?傳統的執業模式下,律師行業特有的競爭與合作共存模式使得律師“師徒”之間的關系顯得比較微妙。然而在團隊中,只有有力的合作才能激發團隊的更大潛能,創造更高的價值。所以“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說法在團隊中也許不太實用,實務經驗豐富的資深律師們如果能夠盡快地幫助青年律師適應團隊化,于己于團隊,都十分有益。 耐心多一點,傾聽多一點,機會多一點。青年律師的可塑性很強,其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往往會另人刮目相看,但同時也容易犯錯或產生自我懷疑。所以團隊資深律師在與青年律師合作的過程中,應多點耐心,不要因為其一兩次的錯誤將其直接打入“冷宮”。幫助青年律師實現快速成長的方法就是多聽、多看和多說,思維活躍的他們往往會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多傾聽,可能會有意外之喜。在接待客戶、開庭辦案、培訓授課、案例討論等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帶上青年律師,為其創造更多提升自己的機會,讓其知悉團隊資深律師的行事風格和要求,從而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團隊,提高團隊協作能力。給青年律師機會,就是給團隊機會,給自己機會。 教學相長,一起專業化。律師專業化的道路是無止境的,隨著法律法規及服務市場的變化,律師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庫,完善服務產品。相比資深律師,青年律師具有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更容易適應市場新變化,更具創新精神的特點,資深律師與青年律師傳授與學習的過程,完全可以實現教學相長,與青年律師在專業化道路上一起發展。 律所團隊化建設是時代所需,青年律師在其中既面對挑戰,更是面臨機遇,所以要緊跟潮流,在團隊中快速成長,我們,一起,在路上。 本文首載于《重慶律師》雜志(2015年第4期) |
|
來自: jiayin10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