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現代建筑運動charpter1經過前文所述一系列的鋪墊,現代建筑終于要從幼年成長到青年了,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喘息期間和結束之后,現代建筑的先驅者們抓住了時機,為現代建筑的一統天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首先,從世界大戰開打之前講起,如同新古典主義的興起一般,都是一個新興階級針對他們與舊的階級之間資源分配主動權的一個奪取過程:一場非正義的戰爭讓強國各自瓜分了他們獲得。了西方工業革命從表面上來看是對人類生產力的極大的提升,這樣的陡然地、不均勻地提升必然帶來一個惡果就是當某些國家富強到某個程度了,它打得起戰的時候,他的野心必然滋生,矛盾必然導致一系列運動。譬如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美法德和封建體制的俄國和奧匈帝國便產生了鮮明的對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上建立起來的歐洲經濟體系,宗教體系,社會結構,價值觀和責任感完全被打亂,人們均希望能夠建立一套新的的秩序,然而新的秩序的建立何其難?這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埋下導火索。一戰期間,美國政府為了鼓舞軍隊士氣、給戰爭籌款,雇傭了攝影師 Arthur S Mole和John D Thomas拍攝了一系列由成千上萬人組合而成的“美國符號”,并將這些照片公開售賣。合影的人都是美國士兵。拿破侖為了提升士兵氣勢則建造了凱旋門。 1919-1922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重建期。現代建筑的發展便是在這個時間段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俄國的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荷蘭出版的《風格派》(De Stijl),德國魏瑪的包豪斯(Bauhaus)學校的建立標志了現代建筑,現代設計以及現代建筑教育的正式啟動。 此為德國設計師塔特林的第三國際紀念塔,堪稱為當年時代精神的紀念塔。與其說他是一個工程師 ,毋庸稱他為偉大的藝術家。他所設計的此一紀念塔,實為技術和藝術的總合。他從因襲的桎悎中解脫出來,而且把內部和外部通融匯合起來。由兩個圓筒組成一個金字塔,采用鐵和玻璃兩種材料筑成。圓筒的部份以各自不同周圍和各自不同速度的回轉,組成一個螺旋狀高塔。 在第一個讀書筆記里,說了“Modernism”為 專有名詞,首字母大寫。意為現代主義。現代建筑發展起來的背景之一便是,工業革命導致工廠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為其工作,所以建設在城市的工廠吸引了大量農村的失業人口前來工作,城市人口陡然劇增,而城市規模的增加基礎設施的建設必將是一個重點解決的問題,倘若基礎設施跟不上城市規模擴張的速度,那么城市將會出現許多嚴重的問題;例如,19世紀末前后,英國城市人口急劇膨脹,造成住房短缺,貧民窟比比皆是;公共衛生設施奇缺,空氣及水源污染嚴重,環境惡劣;就業競爭激烈,工人處境艱難;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又如拉美地區,在20世紀中葉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后,城市人口迅速集聚,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甚至超過發達國家,出現城市化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發展速度的“過度城市化”(或稱為“超前城市化”)。而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最主要的一方面便是——住宅。 那么問題來了,要發展這么多的住宅,難道要按照城市里面富人住的房子嗎?難道要在城市里做格格不入的鄉村土坯房嗎?都不是,建筑師致力于尋找一個解決辦法,他們主張設計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基本立場,具有鮮明民主色彩,具有比較清晰的的社會主義傾向,因此,他的核心絕不是僅僅為了簡單的幾何形態而故意做成簡單的幾何形態,它毅然采用簡潔的形式,以及工業建筑材料,譬如水泥,玻璃,鋼材等,同時大量采用了預制件,現場組裝等方式,來達到低造價,低成本的目的,從而使得建筑能夠達到普羅大眾服務的目的。同時奧地利建筑家阿道夫·路斯(Aldof)提出了“裝飾即罪惡”的原則,此現代設計并不是少數人一廂情愿的突如其然的空想結果,而是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必然產物。王受之在書中將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認為是現代建筑的開端。顛覆了千年以來的設計為權貴服務舊立場和舊原則,打破了過去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磚瓦的傳統。維也納有一個聚集著許多重要歷史建筑的米開勒廣場,那里有一座被稱為“路斯樓”(1910)的建筑,在當年是引起廣泛爭議的作品。不只是建筑家,甚至包括當時的市民看到“路斯樓”上那種毫無裝飾的墻壁,好象看到建筑中的“和尚”,結果,在市政府的要求下,路斯被迫加上一些有花的陽臺。 “路斯樓”建筑的下部,壁和柱子都采用了大理石貼面,和上部那種單純無裝飾的壁面形成強烈對比。這座建筑本身顯示出的不協調,被看作是具有社會文化性批判的實驗建筑,意味著建筑家的理念就是堅決和過去決裂。 在提及現代建筑的幾位大師前,我們不得不提到對他們影響深遠的兩位先驅,路斯·費爾德和彼得·貝倫斯。這兩個人都是德國人。費爾德在德國魏瑪市(Weimar)建立了一所設計教學的實驗性學校——魏瑪市立工藝美術學校(Grand Ducal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in Weimar,由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創辦)。而這個學校,將來成為了大名鼎鼎的包豪斯藝術設計學校(1915年魏瑪市立工藝美術學校與魏瑪藝術學院合并,更名為“國立建筑學院”,格羅佩斯被正式委任為校長)。而貝倫斯則同樣也顯得舉足輕重,德國現代主義設計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師,工業產品設計的先驅,“德國工業同盟”的首席建筑師。直接影響了現代建筑的三位重要奠基人:格羅皮烏斯、密斯、柯布西耶。這三位大牛都曾是他的學生和助手。
他不僅在建筑界的地位上擁有和格羅皮烏斯、密斯、柯布西耶、賴特等人相提并論的資格,而且在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建筑形式與人的心理感受的關系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四大師的突破。阿爾托的建筑設計內外有別,你別看他外部樸實無華,甚至有單調的感覺,但是內部卻異常明亮、開闊、舒適、創造出一個在冰天雪地里親和溫暖的環境,與冷漠的、非人情化的密斯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在建筑中大量采用自然材料,特別是木材,磚等傳統建筑材料。
整個建筑依地勢起伏鋪開(如上上圖),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平面大致成長條狀由通廊連接,各條之間不相互平行,表現出功能和自由結合的風格。最前排是病房,共七層,朝南略偏東,可容納290張床位,每間病房住兩人。公共走廊則朝北。東端是日光室和治療區,朝向正南與主樓成一定角度。主樓屋頂是平屋頂,一部分作為花房。第二排建筑高四層,為了不受前排的光線遮擋,不與主樓平行,其一層為行政區,二三層為醫務院,四層是餐廳和文娛閱覽室。第三排是單層,設有廚房、鍋爐房、備餐間和倉庫等。整體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線條簡潔。長條玻璃窗重復排列,形成干凈簡潔的韻律。最底層采用黑色花崗巖,和白色墻面形成強烈對比。陽臺的玫瑰色欄板使得建筑簡潔的線條充滿跳躍的動感。室內采用淡雅的色彩,細節充分考慮到病人的起居需要,而不是單純追求理想化和抽象化的造型模式,大大擴展了功能主義的含義。1956年,在意大利的一個演講中,阿爾托如此描述帕米歐療養院:“建造這座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作為治療的工具。治療的基本條件之一是有一個完全安靜和平的環境……房間的設計完全考慮到病人的感受:頂棚的顏色溫馨;布置燈光照明時,避免病人在臥床時產生眩目;在頂棚上設置暖氣;自然風通過高窗進入室內;水從水龍頭里流出時沒有噪聲,確保不會影響到隔壁。” 阿爾瓦對于建筑心理感受的研究真是十分聰明的,眾所周知,芬蘭地處歐洲最北部,靠近北極圈,冬季不但寒冷而且非常漫長,日照時間非常短暫,赫爾辛基在冬日只有幾個小時白天 ,所以給人們的心理感受會比較壓抑,漫長的冬季非常難熬,這些因素大概就是導致冬日恐懼癥的部分原因吧。阿爾托考慮到這點這種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條件造成的心里效果,采用了大量的自然材料,比如北歐盛產的木材,這樣會使人產生親和感,并且采用大尺寸的頂部圓筒形成照明孔,白天作為是能夠將日光引入室內的天窗,晚上則是一個人造光源,把人造光源和日光安置在同一個地方,導致讓使用者產生太陽還沒有下山的感覺,從而減少因為日落過程而造成的心理壓抑感利用人工照明暗示白天和黑夜的正常時間差距(如上圖),阿爾托真乃建筑心理學家。 前面說了現代建筑摒棄了磚、木,有人曾糾結現代建筑的材料問題,循其本,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材料,而在于建筑為誰服務,材料是果,而使用者才是因。也正是因此,阿爾相對于其他幾位大師來說顯得獨樹一幟,他開創了現代建筑人性化的可能性,他的建筑具有與眾不同的親和感和人情味。好了說了這么多空話,那么阿爾托的建筑的親和感和人情味在哪里體現呢?概括起來就是 A 對建筑建造過程的整個過程中所追求和把控的不僅僅只是技術的達到,而更多的是如何通過這一系列技術去達到觸動人的心理的效果。 B 傳統材料和現代材料我都不排斥,相互結合。 C 這點有點像中國的中庸思想,就是在建造手法上力求處理地適當,柔和,多樣。 D 注重打造變化多樣,層次豐富的空間。 E 充分感受人的尺度來打造適合的建筑尺寸。 F 特別注意建筑細部。阿爾托的這些處理手法使得它的建筑擁有有機的特色,因此被一些評論家稱為“有機功能主義”(organic functionalism)。
最近讀到了一段這樣的文字,你是用石頭,木頭和水泥這些材料來修筑房子和宮殿。這就是建造。人的智慧就由此開始工作 。但突然間你觸動了我的心,你修得很好,我感到愉快。我說這是美,這是建筑,藝術由此而入。我的房子是實用的。我感謝他,正像我感謝鐵路工程師一樣,但是他們沒有觸動我的心。如果以一種方式,讓墻壁沖天而起,,并讓我感動。我理解了你的意圖。你的情緒是溫和的,激烈的,是迷人的或是崇高的。你樹立起來的石頭會這樣告訴我。你把我安置在某個場所,我的眼睛會打量它。眼睛會抓住表達某種思想的東西。這種思想并非材料和聲音所能表達。而是僅僅通過形式之間的關系來敘述。這些形式一覽無余的暴露在光線之下。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必與使用或圖形的要求有任何牽連。它們是我們頭腦中數字的創造。它們是建筑的語言。使用某些材料,從或多或少的功能條件開始,你就能建立起某種觸動我感情的關系,這就是建筑。說的很好,這段話來自柯布西耶的《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說到柯布西耶(雖早已被前人研究爛了),這位巨師喜歡游泳,他曾經在死海游過泳,在死海上悠閑的看報,抽著雪茄,可惜最后還是死于溺水。早年曾受到新藝術運動的影響,直到三十多歲才開始系統地學習建筑,他大肆的說“房屋是居住的機器”,對于新藝術運動津津樂道的曲線美學冷嘲熱諷的說“曲線是驢子走的路。直線才是人走的路”但是柯布西耶擁有激情洋溢的感染力,精力充沛并且自成一說,在她今后的建筑生涯中,他就像一個布道者,發表演講,撰寫論文,發表專著,提出自己的建筑思想和理論,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整整兩代建筑家的圣經。柯布西耶表現出了強烈的民主精神,他主張為廣大群眾設計住宅,而反對只為少數富裕階級設計,但是在現實狀況下卻很難保持這一立場,很少有投資商愿意投資低收入住宅,如今亦是如此,廉租房只有政府來主導,至今還沒聽說過那個踏踏實實地做廉租房賺錢了,商人重利,亙古莫變。所以柯布西耶在二戰前大都是為富人設計,雖然如此,但他還是積極努力探索服務于廣大低收入群體的建筑。勒柯布西耶在他的設計生涯中逐步奠定了現代建筑的基本原則,他稱為“雪鐵龍住宅”(Maison Citrohan)也稱為“多米諾體系” 他的設想為:建筑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室內空間寬闊,布局非常自由,布局自由,從室內通過巨大的落地窗能將戶外的風景一覽無余,另外便提出了柯氏現代建筑六個原則: ① 底層架空:主要層離開地面。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 ② 屋頂花園: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濕度最少的屋頂。 ③ 自由平面:各層墻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 ④ 橫向的長窗:大面開窗,可得到良好的視野。 ⑤ 自由立面: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樓層間不互相影響。
但是當他按照雪鐵龍住宅的模式在法國建造了一棟住宅時,卻遭到周邊居民的強烈反對,他完全無視建筑與所在的地方傳統建筑的關系,成為一個非常突出,現代前衛,樸素簡單的立體形式,因此當地政府認為這是一大破壞,拒絕為此棟建筑供水長達六年之久,這件事對柯布西耶產生了深刻印象。另外一件對其極其刺激的事情便是“日內瓦事件”,1927年柯布西耶參加了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的設計投標項目,他的方案十分先進合理,后來這個方案成為紐約建造的聯合國總部的主要基礎和雛形。從任何一方面來說,他的這個設計都應該得到一等獎,并且得以采納實施。但是可笑的是,當時的評審委員會竟然以柯布西耶沒有按照規定使用競賽規定的“印度黑墨水”描繪圖紙為由撤消了他的參賽資格。 上圖為國際聯盟瑞士日內瓦總部的國際性柯布西耶給出競賽方案,透過現象,這個問題的關鍵肯定不在墨水,而是在于當時保守的建筑界和社會權貴對于現代建筑依然抱有非常敵視的態度和立場,竭力阻止現代建筑的發展,正式因為這件事,柯布西耶與所謂正式的官方的建筑界之間產生敵對的情緒,這也是對于國際現代建筑主義的一個警告,堅持這一風格的建筑師們意識到倘若不團結起來,這場革命便很可能會被保守勢力合力絞殺,1928年,28位在當時現代建筑師集中在日內瓦,成立了當時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建筑家協會——“國際現代建筑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簡稱CIAM)柯布西耶又可以再一次發揮他的特長了,直指保守勢力,以及表達對現代建筑的信心。直到1959年解散。 柯布西耶并不希望于通過教育改造建筑和設計,像格羅皮烏斯那樣建立學校不是他所愿,它是一個建筑組織者,一個建筑設計的老板,他的事務所有他單獨的、與職工分開的工作室,他在其中設計,僅僅只在需要溝通的時候出來。個人性格矛盾,孤立。更詳細的和后期的柯布西耶因為篇幅的原因將在后面讀書筆記更新中討論,最近也在學習中。Last but not least,最近在豆瓣里看一篇文章《薩伏伊別墅---神話背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