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呼吸修煉,與上文所講到的“行氣”有一定的相同之處,都是對“氣”的修煉。調息法是道教氣功的基礎,也是一種很好的養生健身手段。修煉呼吸調息功法,可以使心息相依,使心神由散而定,達到超自然的聚精會神狀態。 調息法最為關鍵的是要調整呼吸節奏,加大呼吸容量,加深呼吸力度,擴展肺部的吐納功能。按現代體育運動氣功分類方法,可以把道教的調息法分為:胸式呼吸、隔膜呼吸、腹式呼吸、意念呼吸、胎息五類。 胸式呼吸:《抱樸子·內篇》中所指心下為中丹田,從現代生理解刨學觀察,實際就是指心、肺所在的胸腔部位,以橫膈膜和腹腔為界。胸式呼吸,即指人的自然呼吸,是在胸腔內有肺所進行的氣體交換。氧氣進入血管,帶進心臟,釋出二氧化碳,呼出體外。修煉時就是通過調整肺部的呼吸次數、間歇時間、呼吸深度,使呼吸達到緩慢均勻、自然柔和,是肺活量增大,肺的通氣性增強,呼吸頻率明顯減少,這樣不僅能增強肌體呼吸系統的功能,而且對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影響。 煉功時,一定要閉口,將舌尖輕抵上顎,使鼻腔獨行吐納功能。平常呼吸,每分鐘約為十六次。深呼吸,每分鐘則以呼吸四次為基礎。道教中丹田吐納,是有規律的進行呼吸的深入和延長。煉功時要保持自然,修習長久后,則可體會出呼吸的更高境界。 隔膜呼吸:呼吸時要求下腹部向外擴張,胸部和肩部保持不動。吸氣時胸腹部稍有緊迫感,隨著呼氣,雙手可輕輕壓迫上腹部,幫助氣體的排出。呼氣后,隔膜和胸腔肌肉放松,緊迫感就隨之消失了。經過反復多次練習,呼吸頻率可逐漸變慢,呼吸變得有規律,自然流暢。 腹式呼吸:與隔膜呼吸相類似,只是呼吸深度加大,氣體下腹肚臍周圍,加大腹肌的運動,呼吸節奏更深沉緩慢有力。人身臍下三寸的地方,道教稱為下丹田,現代人的腹式呼吸,和道教下丹田吐納在同一個地方。所謂“腹”,從生理解刨學上看,原是指橫膈膜以下,腹腔內所包括臟器,如胃、肝、胰、膽等,大部分是消化系統所屬的器官。要使這一部分的臟器有“吐故納新”的功用,也就是推動其新陳代謝的功能,便須透過口腔的一吐一納,使氧氣進入食道而入腹腔。下丹田吐納,其氣不是從鼻孔出入,而是從口腔出入。修煉這種功法時,口唇略張,任氣流進入,其功能可使腹腔內的臟器蠕動,既可增加消化機能,又可排除內臟污染,并可去病延年。 口、鼻交互呼吸法:這種呼吸法就是呼吸器官運作的轉換。如用鼻孔先呼,則閉口用舌尖輕舔上顎。鼻呼后,緊接著口便略張,舌尖下放,使氣從唇邊吸入,如此一呼一吸,約五十次左右,再改用口腔先呼,口呼時,鼻呼出之氣自不如口呼出之多。口呼出后,緊接著口便輕閉呼,舌尖舔上顎,任氣從鼻孔吸入。這樣一呼一吸,原是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的綜合運用,是道教呼吸修煉的另一方面。 意念呼吸法:這種呼吸法是在精神作用下,有意識地誘導思想專注于身體某一部位(道教稱為“意守”),進行呼吸調整,意念專守某個部位,使思想不渙散,呼吸自然放松,心平氣和,呼吸節奏達到緩勻狀態,意氣合一。 在呼吸修煉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鼻無出入之氣的最佳境界時,即達到了道教呼吸修煉的最高境界——胎息。胎息,意為閉氣不息。這種呼吸吐納功法猶如嬰兒在母腹中的呼吸狀態,又如龜、鶴如蜇時的呼吸方法。道教認為,用鼻呼吸,“一竅即開,元氣外泄,泄而不止,老及性命”。所以強調呼吸的深沉,強調吸之以踵,使身體內部的呼吸自我循環。 摘自《一本書學會道教常識》 |
|
來自: 昵稱3039786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