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千萬要警惕“一根筋” “一根筋”也就是農村里所說的死腦筋,固執己見,不知變通,這樣的人,曾幾何時,一向是頑固派、保守派的代名詞。 說實話,我們的教師,可能是職業的特點,多多少少跟“一根筋”扯上關系。許多人,剛開始從事教師這一份職業,還能主動到各地方學習,向身邊優秀的同事學習。一旦做的時間長了,漸漸地有了點門道,這下好了,目中開始無人,改變自己、超越自己,這幾乎比登天還難。 人們總把從事教育工作的前五年稱之為形成期,這時候,別人的話自己還能聽進去。等到自己成家立業,有了點教學成績,或者老是在失敗中煎熬,這下好了,一種偏見自然扎根于自己的大腦中,你幾乎不可能改變他的想法。除非生活逼迫,自己想著評職稱,拿榮譽,否則,許多活動自己懶得參加,推行一種改革,他往往以旁觀者居多。 教育專家在大張旗鼓地進行改革宣言,教室里依舊是老師一言堂居多。有些人也許會說,這些教師真的是一根筋,廁所里的石頭,又臭又硬。諸不知,置身課堂的老師,你如果做有心人,就會發現,這樣的人往往是從事工作十幾年的居多。其實,這些老師,他們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說著說著,一堂課就成了自己的獨角戲。 記得有人說,某領導到某學校去調研,正好看到某老師在上班會課,也許是好奇,我們的領導坐下來聽。這下好了,可能班主任非常激動,一下子稀里嘩啦地說了一堂課,至于說了什么,恐怕連自己也很難再回味一遍。如果我們到孩子們中間去問一問,恐怕每個孩子都品嘗了老師滔滔不絕地一堂課說辭。用孩子們的話說,那簡直是唾沫橫飛,濤聲陣陣。 老師由于長時期從事同樣的工作,這對于工廠的工人而言,就是熟練工的標志,可對于孩子們而言,那簡直是災難。許多老師感慨,這些小毛孩怎么這么不給力,真的是草布袋,麻布袋,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我們許多老師固執地拿記憶中過去的孩子跟當下的孩子進行比較,總希望孩子們是那么的聽話,自己過上太太平平的日子。 人吶,環境在不斷的變化,這也就決定了孩子的不一樣。可教育工作者的悲劇恰恰是試圖從一些典型的教育實例中找到一個永恒的規律。殊不知,我們找到的常常不是規律,而是一些偶然的經驗而已。每次讀到一些教育方面的雜志或者聽到一些優秀教師在洋洋得意地敘述自己采用什么樣的思想,取得了哪些成績,我就有些擔憂,這些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其實在潛意識里已經開始步入了“一根筋”的行列。做學生,有幾個希望自己的老師是老古董呢。 真正的教育專家,他不會停止學習,更不會脫離孩子們成長本身,斯霞老師就是其中一位,她無論到哪個學校,不喜歡跟著領導一路走,而是很快走進孩子,聆聽孩子的心聲。記得《南通教育研究》主編楊曙明先生就曾經說過,李吉林老師太喜歡思考問題了,你幾天不看書,老人家提出的問題,你就會一愣一愣的,一個月不讀書,在老人家面前,你就會覺得自己特別的無知。 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人處理起來效果未必一樣。如果我們還在做著陶行知先生四顆糖果的美夢,那無疑是癡人做夢,一事無成。畢竟我們面對的是不斷變化的孩子,試想想,現在的孩子,有誰不知道電腦,有誰不會再QQ上聊兩句,如果在十年前,那些孩子未必就知道。再向上推十幾年,我們這些三十幾歲的人也是一名學生,那時,我們又怎么知道世上還有電腦這玩意兒。我們的老師如果不改變自己,那不就是非常“一根筋”老怪物嗎? 我一直總在告誡自己,千萬不要成為“一根筋”老師,只有潛下心來,不斷地學習,主動地踐行“活到老,學到老”的古訓,不斷地創造人生的奇跡,這無疑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常常會有老師說,這活沒法干,我沒有干過,這樣的人,再怎么努力,我覺得也沒有飛躍的可能性。一個人,每天都要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只有學會在處理事情中學習,在學習中挖掘自己的潛力,這樣的人生才會時時有驚喜。 如果一味地“一根筋”下去,說不定,等你退休回家,也會因為自己的長期的思維被打破,自己沒有調整的勇氣,自己會被逼瘋的。每次去慰問一些老教師,聽到他們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不幸,我就非常傷感,本來一件芝麻大的事情,自己總說得比什么都嚴重,這樣的人遲早會成為瘋子的。(錢永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