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葡萄酒歷史 在葡萄酒誕生之初,人類就給予了它其他任何食物與飲料都沒有的偏愛!作為西方文明的標志之一,葡萄酒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減輕病痛,消毒殺菌的良藥;它是舒緩疲勞,振奮精神的最佳選擇。一瓶頂級葡萄酒何以能賣出一件珍貴藝術品的價格呢?因為它是神賜予我們的飲品,是融入了許多人的智慧與心血,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與演變而來的!葡萄酒曾是內外科通用的唯一的消毒劑,直到 19 世紀晚期,葡萄酒都是西方醫學界不可或缺的用品。醫藥之父希波克拉底給病人開出的每張藥方上幾乎都有葡萄酒,他認為葡萄酒是一種溫和的酒,適量飲用對人的身體會有益處。“飲少些,但要好”(Drink less but better)是葡萄酒一直沿用的不朽諺語。 葡萄酒的功效 葡萄酒是含酒精飲料中唯一的堿性飲料。由于葡萄酒來自天然葡萄,所以它同其他水果類、蔬菜類、豆制品等均為堿性事物。醫學家認為:保持人體的健康狀態,首先應保持人體的弱堿性狀態。平常人們的事物多種多樣,日常事物,如糧食類、肉類、禽蛋類、河鮮類等等,大多是酸性食物,不利于保持弱堿性狀態。因此,醫學家勸告人們:不妨在進攝食物的同時,適當地喝一些葡萄酒。 根據世界各國已有的調查和研究證實,葡萄酒中確實含有與人體健康有益的物質。我們這里談的葡萄酒是真正意義上的葡萄酒,即嚴格符合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定義———破碎或未破碎的新鮮葡萄果實或葡萄汁經完全或部分酒精發酵后獲得的酒精度不能低于8.5%V/V的飲料。葡萄酒作為酒精飲料,首先具有一般酒類擁有的提神補氣、舒筋活血、解除應激等功效。其次,它有一定的營養成分。葡萄酒作為酒精飲料,首先具有一般酒類擁有的提神補氣、舒筋活血、解除應激等功效。葡萄酒是主要的含多酚物質的酒精飲料。多酚類物質存在于葡萄皮、葡萄漿果、葡萄籽和果梗中,通過釀造過程被提取到葡萄酒中。綜合起來構成葡萄酒色、香、味之靈魂:賦予葡萄酒絢麗的色彩、濃郁的香氣和渾厚的結構。葡萄酒特有的對人體的益處,也源于這些多酚類物質。 葡萄酒最初其實就是一種很簡單的含有酒精的飲料,Huge Johnson 的書中曾寫到“葡萄酒最初引起人們的注意,既不是因為它散發出的酒香,也不是因為那紫紅色液體在口中悠長的美妙回味,而是飲用了葡萄酒之后那奇妙的感受”。這點和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喝酒的目的一樣,尤其是在古代那些生活艱苦,物質貧乏的年代,飲用了葡萄酒這種具有魔力的東西后,能夠忘記憂慮、減少恐懼,給人那種美妙的感覺就像到了天堂一樣。葡萄酒中的酒精不光能夠給人帶來這種謎幻的感覺,同時它還能起到殺菌的作用,古代長期飲用葡萄酒的貴族們,壽命通常也會更長一些。因為那時候的飲用水很不衛生,吃的東西也不是很潔凈,人經常會感染上一些疾病并且很早就會死去,普通老百姓只能喝到一些度數很低的麥芽酒。打仗之前也會給戰士喝葡萄酒,這樣做戰士會變的更加勇猛。由于葡萄酒諸多的好處,它也很快成為了最暢銷的貿易貨品,希臘利用葡萄酒換取稀有金屬,羅馬利用葡萄酒換取奴隸……. 葡萄酒的起源與發展 最早有關于葡萄種植的記載出現在圣經上,諾亞帶著飛禽走獸們走出方舟后,便開始耕作土地,并種植了一個葡萄園。然而沒有人知道是誰最早發明了葡萄酒,在古希臘和羅馬文明中也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只是充滿了史前的神化故事。 多數史學家認為,葡萄酒的釀造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現今的伊朗。對于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約是在7000年前始于前蘇聯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后來隨著古代戰爭、移民傳到其它地區。初至埃及,后到希臘。 在埃及古墓的浮雕上,清楚地描繪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釀制步驟和飲用葡萄酒的情景,這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那時他們已經完全掌握了釀造葡萄酒的技術,并且已經注意到了不同的葡萄酒品質,并且發明了最初的修剪方法,也許關于儲藏葡萄酒的溫度也已經掌握了。在當時葡萄酒是只供給祭祀與皇室成員的,其他人只能喝啤酒,而所謂的“葡萄酒品酒師”也已經出現了。古代巴比倫人則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如何管理和釀造葡萄酒,在著名的神化史詩吉爾伽美什(Gilgamesh)中更是生動地描述了美麗的葡萄園,這部神話史詩被認定為出自于公元前十八世紀。 希臘,是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與釀制葡萄酒的國家,一些航海家從尼羅河三角洲帶回葡萄和釀酒的技術。葡萄酒不僅是他們璀璨文化的基石,同時還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考證,古希臘愛琴海盆地有十分發達的農業,人們以種植小麥、大麥、油橄欖和葡萄為主。大部分葡萄果實用于做酒,剩余的制干。幾乎每個希臘人都有飲用葡萄酒的習慣。釀制的葡萄酒被裝在一種特殊形狀的陶罐里,用于儲存和貿易運輸,這些地中海沿岸發掘的大量容器足以說明當時的葡萄酒貿易規模和路線,顯示出葡萄酒是當時重要的貿易貨品之一。 公元前六世紀,希臘人把葡萄通過馬賽港傳入高盧(現在的法國),并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但在當時,高盧的葡萄和葡萄酒生產并不重要。羅馬人從希臘人那里學會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后,在意大利半島全面推廣葡萄酒,很快就傳到了羅馬,并經由羅馬人之手傳遍了全歐洲。 葡萄酒是羅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羅馬帝國勢力的慢慢擴張,葡萄和葡萄酒又迅速傳遍法國東部、西班牙、英國南部、德國萊茵河流域和多瑙河東邊等地區。在這段期間,有些國家曾實施禁止種植葡萄的禁令,不過,葡萄酒還是在歐陸上大大風行。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傳教士在十六世紀將歐洲的葡萄品種帶到南美洲,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半島和亞利山那等地栽種。 十九世紀初開始,從新大陸傳進歐洲的各種葡萄樹病蟲害,如根瘤蚜、霜霉病和白粉病等,對歐洲種葡萄造成很大的傷害。其中以根瘤蚜病最為嚴重,法國有250萬公頃的葡萄園受到殃及。直到十九世紀后期,才找到利用嫁接的技術,將歐洲葡萄品種植在美洲葡萄植株上,利用美洲葡萄的免疫力來抵抗根瘤蚜病蟲害的方法,而且沿用至今。 1857年法國細菌學家巴斯德(L.Pasteur)發現葡萄酒制造的原理在于酵母菌將葡萄汁里的糖轉化為酒精,他還完成了葡萄酒的成分與葡萄酒的老化等研究,使得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得以大大提高,并成為專業學科。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從六、七十年代始,一些酒廠和釀酒師便開始在全世界找尋適合的土壤、相似的氣候來種植優質的葡萄品種,研發及改進釀造技術,使整個世界葡萄酒事業興旺起來。尤以美國、澳洲采用現代科技、市場開發技巧,開創了今天多彩多姿的葡萄酒世界潮流。 中國葡萄酒史 據考證我國在漢代(公元前206年)以前就已種開始植葡萄并有葡萄酒的生產了。司馬遷著名的《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并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吐魯番出土文書》(現代根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期間吐魯番地區葡萄園種植,經營,租讓及葡萄酒買賣的情況。從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歷史時期葡萄酒生產的規模是較大的。 東漢時,葡萄酒仍非常珍貴,據《太平御覽》卷972引《續漢書》云:扶風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遺張讓,即以為涼州剌史。足以證明當時葡萄酒的稀罕。 葡萄酒的釀造過程比黃酒釀造要簡化,但是由于葡萄原料的生產有季節性,終究不如谷物原料那么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并未大面積推廣。在歷史上,內陸的葡萄酒,一直是斷斷續續維持下來的。唐朝和元朝從外地將葡萄釀酒方法引入內陸。而以元朝時的規模最大。其生產主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帶,在元朝,在山西太原一帶也有過大規模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歷史。而漢民族對葡萄酒的生產技術基本上是不得要領的。 漢代雖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產技術,但卻未使之傳播開來。漢代之后,中原地區大概就不再種植葡萄。 一些邊遠地區時常以貢酒的方式向后來的歷代皇室進貢葡萄酒。唐代時,中原地區對葡萄酒已是一無所知了。唐太宗從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書》丙卷記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宋代類書《冊府元龜> >卷970記載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魯番東約二十多公里,當時其歸屬一直不定。 唐朝時,葡萄酒在內陸有較大的影響力,從高昌學來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釀法在唐代可能延續了較長的歷史時期,以致在唐代的許多詩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屢屢出現。如膾炙人口的著名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劉禹錫(772-842年)也曾作詩贊美葡萄酒,詩云:"我本是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盡日飲不足"。這說明當時山西早已種植葡萄,并釀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詩。當時的胡人在長安還開設酒店,銷售西域的葡萄酒。 朝統治者對葡萄酒非常喜愛,規定祭祀太廟必須用葡萄酒。并在山西的太原、江蘇的南京開辟葡萄園。至元28年在宮中建造葡萄酒室。 清朝,尤其是清末民國初,是我國葡萄酒發展的轉折點。首先,由于西部的穩定,葡萄種植的品種增加。清朝后期,由于海禁的開放,葡萄酒的品種明顯增多。 中國現代的工業化葡萄酒釀造始于1892年,愛國僑領客家人張弼士先生先后投資300萬兩白銀在煙臺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的序幕由此拉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