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歐洲經歷了二戰后最大型的難民潮。聯合國日前發表《國際移徙盤點趨勢:2015年更新版》報告指,2000年至2015年間國際移徙者人口快速上升41%,至2.44億人,當中難民約有2000萬人。
截至2015年,全球三分之一的移徙者都居住在歐洲,共約7600萬人。作為歐洲難民主要接納國的德國,2015年國內共有移徙者1200萬名,排在目的地國家的第二位,數字僅次于美國。在最多移徙者流入的20個國家和地區中,有7個位于歐洲。 這份報告由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制作。報告將國際移徙者定義為“居住在非出生地的國家的人”,包括難民、經濟移民、在別的國家工作的人等。 2015年是難民及其接納國的艱難一年,對歐洲地區更是嚴峻的考驗。根據國際移民組織的登記數據,2015年共有逾100萬名難民進入歐洲。同年全球共有5393人在遷徙國外的途中死亡,其中3760人在地中海淪為波臣。 此次報告發布會亦特別提到難民的困境。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埃利亞松在會上提醒,2015年有許多移徙者和難民在地中海溺水身亡,東南亞海域也發生駭人的事故,加上接納國出現排外和歧視等問題;呼吁各國應制定相關政策,確保移民流動有序安全。 另一方面,移徙者對其接納國亦有正面的社會影響,包括提供年輕勞動力,尤其在服務行業中貢獻良多。 報告指出,這些身處異國他鄉的人大多會將收入匯回家鄉,匯款加起來比官方援助還要多出兩到三倍,對落后地區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移徙者向發展中國家的家庭匯款總額達40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改善移徙者子女的健康和教育上。 移徙者來自何方?2015年的統計顯示,全球移徙者中,來自印度的最多,共有1600萬人,其次是墨西哥(1200萬人)和俄羅斯(1100萬人),中國排在第四位(1000萬人)。而近年飽受內戰摧殘、極端組織威脅的敘利亞,已有逾500萬人逃離該國,約為該國人口的四分之一。 性別方面,在亞洲和非洲的男性移徙者占比較高,而在歐洲和北美的女性移徙者則比較多。 本世紀以來,身在亞洲的男性移徙者增加了62%,由2700萬人增加至4400萬人,原因在于西亞的產油國家對勞動力需求大。而歐州、北美的女性移徙者人口較多,乃因為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長。 全球范圍內,大部分移徙者都是勞動力大軍的一員。他們年齡介乎20至64歲,共1.77億人,占比72%;以歐洲和北美為目的地的移徙者中,75%是勞動人口。而年老的移徙者占比較低(占總人數的12%)。對此,該報告指許多年長的移徙者會在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安享晚年。 報告指出,移徙者能為目的地國家帶來人口增長,例如在北美和大洋洲,凈流入移徙者對該地區人口增長貢獻占比分別為42%和32%。然而,根據人口模型測算,該機構發現以上新增人口并未能扭轉以上地區的老齡化趨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