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清代書法賞析

     百了無恨 2016-01-30


         明清之交,書法界人才輩出,傅山、朱耷、 笪重光、石濤等人的成就即使與明代書法極盛時 期的祝允明、文徵明一輩相比,亦不遜色。清代 書家精研篆隸,超越前代。篆隸兼擅的名家有鄧 石如、吳熙載、吳昌碩等。鄧石如的篆書以李斯、 李陽冰為基礎,自成一家,號為“鄧派、趙之 謙的篆書剮健婀娜,翩翩欲飛,別有境界。清代 也有書家涉獵金石文字,創別裁新體,如“揚州 八怪”之中的金農,用扁筆刷字,遒勁有力,后 世稱之“漆書”。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帝王也喜 書法,且頗具造詣,康雍乾三帝都有名作流傳。 晚清時期,趙之謙、康有為、李瑞清、吳昌碩等 名家紛紛以碑意作字,達到了盡性近理、璀璨奪 目的藝術境界。

    草書五古軸
     

    草書五古軸 清 傅山 綾本 草書 縱201.5X橫50.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銷娟青柳外, 春山與爭姿。組之以青云, 句嫩不勝思。心目亦何 極,收視而置之。

    三韻十二章之一書為惠介文兄粱。 僑老傅真山。

    【簡介】

    此軸書錄五言古詩一首,用墨干渴,飛白之筆居多。字型欹正自然,章法不落俗套,布局平穩,行筆奔放自如。

    行草七律詩軸
     

    行草七律詩軸 清 龔賢 紙本 行草書 縱123.3X橫54.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十載交游一日同,求君當在古人中。憐才不使譖才至,避俗常留耳目空。酒熟招呼飛折簡,詩成乞取問客童。相期歲晚仍攜手,白發皤皤二老翁。贈爾世為中鄰詞翁。 鹿城龔賢

    【簡介】

    龔賢(1618-1689),字半千,又字野遺, 號半畝、柴丈人,昆山(今屬江蘇)人。擅畫山水,亦工書,宗法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

    此軸書七律詩一首,墨色濃重,又時出飛白; 筆法縱放,時見粗細變化:其變化多端的筆法、結構,源自米帶 之影響,而墨豐筆健、疏密相間的追求, 卻體現了自家的風貌。

    行草書五律詩軸
     

    行草書五律詩軸 清 笪重光 紙本 行草書 縱242.8厘米X橫52.5厘米。

    【釋文】

    比來佳自勝,別去念何如。江上一分手,山中兩得書。情隨籬菊老,秋與故人踈。燕許無先后,垂名及盛初。

    答長安友人作書為冉渠老公祖年臺笑政 郁崗治弟笪重光。

    【簡介】

    笪重光(1623-1692),字在辛,號江上外史、蟾光等,清代句容(今江蘇鎮江)人。晚年居茅山學道,改名傅光,署逸光,號逸叟。 善書法,名重一時。書法師蘇軾、米芾、董其昌,為“康熙四家”之一,最為王文治稱服。著有《書筏》、《畫筌》、《有裨后學》等。

    笪重光書法注重用筆,在其所著《書筏》中即云:“橫畫之發(起筆)筆仰,豎畫之發筆俯,撇之發筆重,捺之發筆輕”,此軸中的“何”、“后”、“及”等字的捺、撇筆,各具俯仰、輕重之姿。整幅作品出入米、董之間,字體修長,點畫豐腴,并有引帶、游絲、飛白夾雜其中,流動繚繞,于秀雅姿媚中顯出強健 。


    隸書七言詩軸 

    隸書七言詩軸 清 鄭簠 紙本 隸書 縱202.2X橫96.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圣朝齊賀說逢殷, 霄漢無云日月真。金泉調和天膳美, 瑤池沭浴賜衣新。兩河開地山川正, 四野休兵造化仁。曾向 山東為散吏, 當今竇憲是賢臣。

    王建上李吉甫相公 谷口鄭簠書

    【簡介】

    鄭簠(1622-1694),字汝器,號谷口,清代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工書法,尤以隸書擅名于清初書壇。在隸書中 融入草筆法, 形成疏宕縱逸、頓挫飛揚的獨特風格, 對清代隸書產生很大影響。

    此軸書法結體端秀雅逸, 尚有《曹全碑》靈動飄逸之風神, 而筆畫的粗細及運筆卻極富變化,尤其是一些草書 筆法的應用,更增加了全幅飄逸靈動之勢,同時又不乏莊重沉實的氣息。


     手札十三通冊

    手札十三通冊 清 朱耷 紙本 行草 八開 縱24.6X橫15.1厘米(不等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專使促駕,如此之重重疊疊上瑤臺也,可勝榮幸! 翊晨趨承, 轉致意介老玉郎為望。四月既望,復上鹿村先生 八大山人頓首

    迮地放寬乃爾,拜上澹公,黃鳥一聲,酒一杯,佳句也要人續。玉郎在座可會得? 山人出沒此南屏里, 畫未有艾也。 附謝鹿村先生。四月廿八日 八大山人頓首

    畫二奉令宗兄,過高有可易者否? 外字一副, 祈轉致之。但未知行期何日耳。承賜已合醬, 深謝。六月二日復上鹿村 八大山人頓首

    牛未沒耳, 驢若向北, 鹿村主人嚼得梅花,何以謝我鼐也? 昨有貴人招飲飯牛老人與八大山人, 山人已辭著屐, 老 人寧無畫幾席耶?山人尊酒片肉之歲早于此耶?遇老人為道恨他不少,且莫為貴人道。奉別來將一月,右手不倦,賞 臣者倦矣。但可為知己道。十二月十三日八大山人頓首

    【簡介】

    《手札十三通冊》集八大山人信札十三通,又稱《十三札冊》,札中所述多為友人間注還之事,其中不乏奉畫、飲 宴之約, 借錢、謝贈等事, 從中可以窺見八大山人生活的一個側面, 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從書法風格及落款形式 看,應為晚年之作。

    此冊書法揮灑自如,行草相問,無拘滯之感。由于為致書友人,全無拘束,緣紙走筆,縱橫馳騁,了無掛礙,能 得其書法真趣, 在藝術上亦具有很高階值。


    行書題畫詩軸 

    行書題畫詩軸 清 朱耷 紙本 行書 縱77.9X橫166.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鴿原此高蹈,鴻鵠曷翱翔。下者命雋匹, 樂天歸草堂。北風歲已晏, 秋水人何方。迢遞巢去子, 漁歌楚竹傍。八大山人題畫

    【簡介】

    朱耷(1626-1705),號八大山人, 別號雪個、個山、驢屋等。明宗室, 譜名統鍫, 江西南昌人。明亡后出家為僧, 法名傳縈。工詩, 擅書畫, 與石濤、弘認、髡殘共稱“清初四僧”。書畫皆極 富個性,行楷書遠法王獻之,復宗顏魯公, 淳樸圓潤; 草書狂怪, 自成一格,其書線條粗細均勻,轉折圓潤,大小參差,偏中求正, 善用禿筆, 書風別具特色。

    軸錄五言題畫詩一首,此軸書法純用中鋒揮就, 行筆沉實, 筆畫圓勁而流暢。結字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結構舒張。從書法風格看當是其晚期成熟之作, 略存明代王寵書遺意,通幅寫得灑脫飄逸。


    戰國策冊 

    戰國策冊 清 傅山 紙本 行書 四開 縱26.5X 橫23.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簡介】

    傅山(1607-1684),字青主,號朱衣道人,陽曲(今山西太原)人。明亡后隱居不仕,清康熙十七年強征至京,以死相拒,遂放歸。擅詩文書畫, 書工各體, 最以草書別具風格。

    冊節錄《戰國策》文一段, 無書者名款及印章, 但從書法風格及當時人題跋來看, 為傅山所書無疑。

    此冊書法墨氣溫潤清淡, 行距疏宕, 章法布局取法于明末著名書家黃道周, 而結字用筆尚較為規整, 由此判斷 為傅山早期作品。

    浪淘沙詞軸
     

    浪淘沙詞軸 清 沈荃 綾本 行書 縱178.2X橫44.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芳草碧茸茸,染恨無窮,一春心亊雨聲中。窄素宮羅寒尚峭,閑倚熏籠。

    猶記粉闌東,全醉香叢,金鞍何處驟花驄。裊裊綠窗殘夢斷,紅杏東風。

    弁陽嘯翁填詞雅矜獨步,其《草窗》一集足令姜史讓席。此闋調《浪淘沙》更多幽致, 充齋沈荃

    【簡介】

    沈荃(1624-1684),字貞蕤, 號絳堂, 充齋, 江蘇華亭(今上海忪江)人。順治探花。官禮部侍郎。通于經詩,書以行楷擅揚,得 力于米芾、董其昌。曾為康熙帝的書法教師。康熙年間,凡碑版、殿 廷屏障、卸座箴銘多出其手,享名三十余年。

    此軸筆法流暢自然,布局疏宕,結字布白深得董其昌書法神韻,略參米芾險絕的體勢,清勁秀雅,別具風神。


      隸書七言詩軸

    隸書七言詩軸 清 石濤 紙本 隸書 縱4 4 X 橫2 7 . 6 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書畫圖章本一體, 精雄老丑貴傳神。秦漢相形新出古, 今人作意古從新。靈幻抵教逼造化, 急就草創留天真。非云 亊跡代不精,收藏鑒賞誰其人。只有黃金不變色. 磊盤珠玉生埃塵。鳳岡鳳岡向來鐵筆許何程,安得閩石千百換與君,鑿開混池仍人嗔。

    風岡高世兄以印章見贈,書謝博笑。清湘遺人大滌子草

    【簡介】

    石濤(1642-1707),原姓朱,名若極,出家后法名原濟,字石濤,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以畫名 世, 亦工書法, 自言得于蘇軾。

    此軸書法以隸書為框架, 又不拘于隸書的線條和章法, 字形大小參差, 正斜相倚, 行楷隸相結合, 卻又不失隸 書之古樸遒勁。整幅書法自然隨意, 奇宕勁逸, 天真爛漫, 與鄭扳橋之“ 六分半書” 有異曲同工之妙。

    桃花源詩軸
     

    桃花源詩軸 清 何焯 紙本 楷書 縱60.4X橫33.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澳,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 一處攢云樹, 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 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 日出云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 ,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 間,及至神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亊,世中遙望空云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 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祇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處尋。 古臨堤庵老師法 義門何焯

    【簡介】

    何焯(1661-1722),初字潤千, 更字屺瞻,號茶仙,世稱“ 義門先生” ,清代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工書法, 喜臨晉唐法帖。

    軸書桃花源詩一首, 此軸書法結體工謹端秀, 筆力勁健, 布局舒展明朗,深得歐陽詢意韻。

    夏日泛舟詩軸
     

    夏日泛舟詩軸 清 胤稹 絹本 行草書 縱140.3X橫62.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殿閣風生波面涼,微洄徐泛芰荷香。柳陰深處停橈看,可愛纖倏戲碧搪。夏日泛舟舊作

    【簡介】

    愛新覺羅· 胤稹(1678-1735),即清世宗雍正皇帝, 康熙 皇帝笫四子,在位十三年。他勤于 政務,革除弊端,大力改制,使雍 正年間成為承啟“康乾盛世”的重 要階段。喜好書法,近法董其昌及 館閣體, 在清代皇帝之中書法造 詣較高。此軸書法筆墨豐滿酣暢,氣脈貫通,頗具圓熟之勢。

    別業臨青甸五言詩軸 

    別業臨青甸五言詩軸 清 方苞 綾本 行楷 縱133X橫42.5厘米 安徵省博物館藏

    【釋文】

    別業臨青甸,鳴鑾降紫霄。長筵鷺鷺集,仙管鳳皇調。樹接南山近,煙含北渚遙。承恩咸已醉,戀賞未還鑣。書為次辰年臺 龍眠方苞

    【簡介】

    方苞(1668-1749),字鳳九,號靈皋,望溪,安徽桐城人。工古文,多作經說、書序、碑傳之屬,為桐城派之祖,論學以程朱為宗。

    此軸書法有顏筋柳骨,羲風趙韻。含六朝造像碑的方筆極軌、偉藏欹側;含《顏家廟碑》 的莊嚴端愨、風力遒厚;寓《神策軍碑》的結體精嚴、秀逸勁健。但仍屬翰林字體,未能擺脫館閣路數。


    相鶴經軸 

    相鶴經軸 清 金農 紙本 漆書 縱278X橫50.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鶴,二年落子毛,易黑點。三年產伏。復七年,羽翮具。復七年,飛薄云漢。復七年,舞應節。復晝夜十二時,鳴中律。 復七年, 不食生物,大毛落,茸毛生。

    《相鶴經》摘而書之 壬申十一 月秋詩禮居士金農

    【簡介】

    金農(1687-1763)原名司農,字壽門,號冬心,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書法師漢魏南北朝刻石書跡,大膽 變法,創面目獨特的“漆書”。其特點 橫畫扁平粗壯,起筆、收筆處著意直切 成形,直畫、長撇、勾畫等細勁鋒利; 體勢方厚、凝重;濃墨與字間白形成鮮 明的對比,視覺效果強烈。此作為“漆 書”的典型作品。

    柳條邊望月詩軸 

    柳條邊望月詩軸 清 玄燁 紙本 行書 縱124X橫58.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雨過高天霽晚虹,關山迢遞月明中。春風寂寂吹楊柳,搖曳寒光度遠空。柳條邊望月

    【簡介】

    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即清圣祖康熙皇帝,好 書法,以沈荃為師,崇尚董其 昌書法,刻意臨摹,使董字在 當時朝野成為一時風氣。

    此軸書法學董其昌,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字間 與行間疏朗勻稱, 表現出一 種閑適自然的情趣。

    詠墨詩軸
     

    詠墨詩軸 清 鄭燮 紙本 行草書 縱143.9X橫75.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昨有人出墨數寸,仆望見之,知其為廷珪也。凡物莫不然,不知者如鳥之雌雄,其知者如鳥鵠也。若云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云聲在指頭上, 何不從君指上聽。 板橋鄭燮

    【簡介】

    鄭燮(1693-1766),字克柔,號扳橋,興化( 今江蘇) 人。擅畫蘭、竹。詩文多摯語, 格調清新。書法精隸、真、行,并糅合真、草、篆、隸、行五體, 又參蘭竹筆法, 創“ 六分半書” , 形態變異, 為人稱奇。

    此軸是鄭板橋較為少見的行草書,其書迅疾揮灑,一氣貫下,無意經營布置,卻錯落有致, 心手相合, 達到了一任自然的境界。但過于隨意灑脫, 不免有草率失勢之處。


    麥色詩軸 

    麥色詩軸 清 弘歷 紙本 行書 橫75.7X縱94.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過河逢麥色,寒暖北南殊。因憶尤教喜,入詩兼可圖。未成風擺浪,已自露貫珠。賴此青黃接,絕勝看綠蕪。麥色一首 壬午仲春月上浣御筆

    【簡介】

    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清高宗乾隆皇帝, 在位六十年。深諳漢文化, 擅屬文, 喜賦詩, 能繪畫, 尤勤 于臨池,怡情翰墨一生不輟,其存世書跡為歷代帝王之冠。該詩軸書五律一首,書法縱逸,勁健豪邁,頗富氣勢,為 大字行書中之佳作。

      小楷七言詩冊

    小楷七言詩冊 清 劉墉 紙本 小楷書 六開 縱17.8X橫13.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鎖廳萬竅蛄蚓生。石鼎三沸蒼蠅鳴。清風過雨差一快。棬幔忽飏茶煙輕。閣門之井非第二。煮水蠻輒此何意。要將 冰雪滌煩煎。清清冷冷落夜泉。石花蒙頂未自蜀。顧煮萬蘋如屑玉。一車載茗不療饑。猶勝觀瓶居井蜀。醅蒼頭與 酒從事。奴隸豈得相扃隨。君不見霧寒桂冷今宵好。細泛風簾淅淅時。門外立鵠漸諸生。老夫投床作雷鳴。樓頭紙 落如飛雪。沈宋時名誰重輕。休論梁一與益二。險陰西來識天意。澠淄別白勤烹煎。由來相士如品泉。相如子云出 西蜀。昆吾寶劍于闐玉。楚宮細腰常忍饑。城中佳人矜廣蜀。各爭尚好異裝束。輕裾利屣行追隨。君不見牽蘿補屋 誰氏子。絕代風流羞入時。燒殘絳蠟月僦明。百和得中吹玉笙。一片采云飛不散。曲欄桿外艷歌聲。審音荀令與周 郎。檀板銅槽共一床。山雨乍收簾月白。聽風聽水按伊涼。如此江山眠不起。兀兀篷窗云睡美。亟令附掌笈兒童。飛 槳聲中破面水。起看嶺云斷復續。更夸霜葉紅間紫。佳時九月

    【簡介】

    劉墉(1720-1804,又作1719-1805) , 字崇如, 號石庵, 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清史稿》有傳。工書法,初學趙孟頑,后法魏晉,乃自成一家。清張維屏《松軒隨筆》評其書云:“貌豐 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蘢,超然獨出”。康有為評其書“力厚思沉,筋搖脈聚,近世行草書作渾厚一路,未有 能出石庵之范圍者,或故謂石庵集帖學之成也”。為“乾隆四家”之一。

    劉墉書法主宗蘇軾, 然講究結字, 強調寫字不求平齊, 要有層次, 以避免呆板。此卷書法筆厚貌豐, 骨力內藏, 墨色濃重渾厚, 線條粗細相宜, 結字互為遞映, 豐潤中又具節奏感。

    此冊書法樸實沉厚, 結體圓整, 有魏、晉人遺韻。劉墉晚年書法吸收了北碑的某些特點, 在圓潤遒媚的風格中, 融入方硬剛健的筆法,使其書風為之一變。

    苕溪漁隱叢話軸
     

    苕溪漁隱叢話軸 清 梁同書 紙本 行書 縱130.3X橫34.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世間俚語往往極有理者, 如云: 聞事莫說, 問事不知, 閑事莫管,無事早歸。若能踐此言,豈有不省事乎。又云:少吃不濟事,多吃 濟甚亊,有亊壞了亊,無亊生出亊。若能寧此戒,豈復為酒困乎。

    《苕溪漁隱叢話》 己未冬初山舟同書,書時年七十有七

    【簡介】

    梁同書(1723-1815),字元穎,號山舟,晚號不翁、新吾長翁。初學顏、柳,中年法米芾,直至九十歲依然筆致灑脫,無蒼老 之氣, 與梁巇有“ 南北梁” 之稱。

    此軸出筆輕疾, 柔中蘊剛, 結字嚴謹, 遒勁俊爽。書于晚年 七十七歲, 但毫無蒼老之氣。


    行書七絕二首詩軸 

    行書七絕二首詩軸 清 劉墉 紙本 行書 縱101.2X橫58.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野水參差落漲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向何處, 家在江南黃葉村。老松燒盡結輕花,妙法來從北李家。翠色冷光何所似,墻東髯發墮寒鴉。 劉墉

    【簡介】

    此軸書法保持了劉墉一貫的風格, 樸實沉厚, 結體圓整, 濃墨重筆不多,卻如星散天河, 別有風味。


    行楷書臨帖冊 

    行楷書臨帖冊 清 王文治 紙本 行楷書 十一開半 縱23.2X橫27.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臣繇言: 臣力命之用, 以無所立, 帷幄之謀,而又愚耄。圣恩低相, 待以珠禮。天下始定,帥土欣戴。唯有江東, 當 少留思。既與上公同見訪問, 昨宴見復蒙逮及, 雖緣詔令陳其愚心, 而臣所懷造膝之事。昔先帝嘗以事及臣, 遣侍中王粲杜襲就問臣,臣所懷未盡,冀益絲發。乞使侍中與臣議之 ,臣不勝愚款。悽悽之情,謹表以聞。

    張翰字季鷹, 吳邵人。有清才, 善屬文, 而縱任不拘。

    【簡介】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工詩文, 通音律, 精鑒賞。書法初習二王, 后受米芾、趙孟頓、董其昌影響,晚年出入張即之。書風以清淡姿媚, 秀逸灑脫著稱。

    此冊乃王文治臨古之作,有鐘繇《力命表》、政陽詢《張翰帖》、除浩《朱巨川告身》、顏真卿《爭座位帖》、歐陽詢《度尚帖》、米芾《蜀素帖》等。“己丑”為乾隆三十四年(176 9),王文治四十歲,屬壯年用意之 佳作,充分顯示了他臨帖與師古的深厚功力。諸帖中尤以《張翰帖》與《蜀素帖》在神形上力追古人,最為精彩。


     楷書心經冊

    楷書心經冊 清 翁方綱 菩提葉本 楷書 縱16.5X橫9.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簡介】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 大興(今屬北京)人。博學,于金石、書畫、詩詞等皆有所長。與劉墉、成親王、鐵保并稱“乾隆四家”。

    此作書于干菩提葉的葉脈上,質地干澀,行筆緩慢,故點畫頗顯鈍拙。但筆法穩健沉郁, 氣韻蒼遒, 行筆呈欹側之勢,顯露歐、虞書法遺意。

    行書七絕詩軸
     

    行書七絕詩軸 清 洪亮吉 紙本 行書 縱166X橫3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東南一發是揚州,天外山排十二樓。欲趁新涼看滄海,月高吹篴下云頭。甲子小陽春日抄小游仙詩一首 更生齋 洪亮吉

    【簡介】

    洪亮吉(1746-1809),原名禮吉,字稚存,號北江,清代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為乾嘉考據學著名學者之一,與孫星衍并稱“孫洪”。書法以篆書見長, 兼工隸、行書。

    軸書七絕詩一首,書于嘉慶九年(1804),時洪亮吉五十九歲,為晚期手筆。此軸書風婉麗疏秀,兼具“館閣體”的柔美悅目與米、董書法的勁健 散淡,筆墨老到而不乏生意。洪亮吉雖以篆書名世,但行書也不無得意之筆。 ^


    篆書文軸 

    篆書文軸 清 鄧石如 紙本 篆書 縱117 X 橫7 4 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問于寧者, 此謂何器? 對曰: 此蓋宥坐之器。孔子曰: 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于坐側。顧謂弟子曰: 試注水焉。乃注之水 ,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 嘆曰: 于戲! 夫物有滿而不覆者哉? 子路進曰: 敢問持滿有道乎? 子曰: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勇力振世,守之以法; 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頤齋大人屬書 鄧琰

    【簡介】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后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懷寧(今安徽安慶)人。工書法、篆刻。書擅各體,以篆、隸最精,兼融各家之長,形成獨特風格。

    此軸書法用筆細勻,受《嶧山碑》及李陽冰篆法影響,使用羊毫中鋒,呈尖峭狀,尚屬傳統玉箸篆之范疇。

    山川鐵石四言聯
     

    山川鐵石四言聯 清 陳鴻壽 冷金箋本 聯112.3X橫26.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山川香草,鐵石梅花。

    西橋世兄屬 曼生陳鴻壽

    【簡介】

    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別號種榆道人、夾谷亭長、胥溪魚隱, 清代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此聯書法結體奇譎,以姿態取勝,具有簡古超逸的藝術特質。曼生酷嗜摩崖碑版,然在創作中卻能脫盡恒蹊,創出自家面 貌。此聯正是他變古法,得新趣的佳作。


    臨史頌鼎銘軸  

    臨史頌鼎銘軸 清 張廷濟 紙本 篆書 縱137.3X橫30.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唯三年五月丁子,王在宗周,令吏頌省穌,友里君百姓,帥堝盩于成周, 休又成亊。穌賓璋,馬四匹、吉金。用作専。頌其萬年無疆。日揚天子命,子子孫孫永寶用。

    周史頌鼎文六十有三,失蓋。同邑新坊沈氏設質庫于松江,金山縣姚家 廊下獲此敦。不知何時重轉入平湖錢子嘉天樹手。余以二百金購得。王 在宗周,令史頌于成周.則此為西周時器。我甥徐蕕莊同柏考釋甚詳核。 異日當舉以勒諸石。

    道光十年庚寅又四月廿又九日摹學并識 叔未張廷濟,時六十三歲

    【簡介】

    張廷濟(1768-1848),原名汝林,字順安,又字說舟、作田, 號叔未、海岳庵門下弟子、眉壽老人,浙江嘉興人。工詩詞,精金石考據校勘之學。書法擅行、楷,能篆、隸。

    此軸既屬摹學,與原銘文頗為形似。但由于書寫工具的不同,筆畫 柔韌富于彈性,使轉靈動自如,并表現出筆墨輕重濃淡的變化,將質樸與生動融于一體。


     隸書六言聯

    隸書六言聯 清 吳熙載 紙本 隸書 聯縱115.3X橫2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仲陶四兄屬

    恐修名之不立,欲寡過而未能。

    【簡介】

    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飏, 字熙載,后更字讓之,號晚學居士,堂號師慎軒, 江蘇儀征人。

    此聯筆法豐茂,厚壯古拙,風格近鄧石如。用墨淡而潤,結體嚴整,筆畫舒展,具健壯寬博之勢。


    坡老語軸 

    坡老語軸 清 包世臣 紙本 楷書 縱130X橫57.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朝震澤云,笠釣青茫茫。此真太白語也。

    熙載屬錄坡老語 倦翁

    【簡介】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號惓翁,安徽涇縣人。為清代著名思想家、書法家。倡導碑學,其書論《藝舟雙楫》流布甚廣。包世臣早年習“館閣體”,又學二王、顏 真卿諸家, 后致力于篆隸北碑,自稱“廿年而后學,四十而后知”。

    此軸書法體勢伸展,姿態沉穩,受北碑影響較多。行筆緩,用墨潤,意態新潁,為晚年佳作。


     行書文軸

    行書文軸 清 林則徐 紙本 行書 縱125.8X橫27.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而又非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自為起結,此惟褚河南、虞永興行書,得之悟后,始知首肯余言也。

    季成十六兄大人正。時戊寅夏六月年口弟林則徐

    【簡介】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一字少穆, 晚號俟村老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歷任編修、監察御使、巡撫、總督等職。力主禁煙,積極抵 卸入侵。擅書法。

    此軸書法以歐陽詢書體為根基, 以端重安詳、偉岸寬博取勢。筆墨流 暢, 自然得體, 內藏筋骨, 寓剛于柔, 呈自己獨特風格。

    符瑞志四條屏
     

    符瑞志四條屏 清 趙之謙 紙本 楷書 屏縱175.4X橫43.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天鹿者, 純靈之獸也。五色光糴洞明, 王者道備則至。角端者, 日行萬八千里, 又曉四夷之語, 明君圣主在位, 明 達方外幽遠之事, 則奉書而至。周印者, 神獸之名也, 星宿之變也, 王者德蠱則至。餘者, 幽隱之

    獸也, 有明王在位則來,為時辟除災害。蹄歧者, 后土之獸,自能言語。王者仁孝于國則來。禹治水而至。河精者, 人頭魚身. 師曠時所受讖也。同心鳥, 德及遐方則至。

    節《宋書·符瑞志》語

    書呈汀文大公祖大人法鑒 同治西卯秋八月治趙之謙

    【簡介】

    趙之謙(1829-1884),字益甫,號溈叔, 別號悲盒等, 浙江紹興人。書法初宗顏真卿, 后專意于北碑, 篆隸師 鄧石如,加以融化,自成一家。其書畫不僅名重于時,對近現代也有極大影響。趙之謙楷書時人評云:“行楷出入北 碑,儀態萬方”。初學顏魯公,后將北碑之硬健與顏書之渾厚相融合,遂形成獨特的楷書風格。趙之謙書作中的常用 印“漢后隋前有此人”,亦表明其書取法漢隋之間的魏晉最多。

    此屏書法用筆勁健方硬, 存隸書遺意, 盡顯魏碑書法外拓方整的筆法特征, 結體上又呈多變之勢, 巧其書風初 成時期的典型作品。


    行書七言聯 

    行書七言聯 清 曾國藩 紙本 行書 縱162X橫37.5厘米 河北省博物館藏

    【釋文】

    煙外暮鐘來遠寺,雨余秋漲集空濠。

    左泉仁弟館丈屬。條生曾國藩

    【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 進士,歷官吏部侍郎, 兩江、直隸總督,武英 殿大學士。

    此聯書法用筆剛 健雄穩,渾潤圓勁,備柳體之骨氣,蘊趙體之飄逸。


     福祿壽三字軸

    福祿壽三字軸 清 慈禧太后 紙本 行書 縱128.3X橫6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簡介】

    慈禧(1835-1905),姓葉赫那拉,安徽寧池太廣道道員惠征之女,清咸豐帝貴妃。

    此軸以“福、祿、壽”三字用朱筆象形手法組成一幅繪畫,“福”、“祿”兩字惜用同一個偏旁“示”,“錄”、“畐” 之間夾寫一個“ 壽” 字, 中間空白稍加數筆, 畫成一個拄杖壽星。

    這種以字體組合成圖像的手法, 多流行于民間, 雖見巧妙, 卻顯俗氣。留存至今的慈禧書法以單個字為多, 像 本幅這樣書畫合一的作品罕見。


    篆書急就章軸 

    篆書急就章軸 清 趙之謙 紙本 篆書 縱112.4X 橫46.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進近公卿博仆勛,前后常侍諸將軍。列侯邑有土臣封,積學所致非鬼神。 史游急就篇。益齋仁兄正。趙之謙

    【簡介】

    此軸宗鄧石如篆法, 又融入魏 碑筆意,折筆由圓變方,筆勢渾厚, 但肥扁多于圓勁。結字嚴整,張弛有 度, 全幅給人以凝重沉勁之感。


    行書五言詩軸  

    行書五言詩軸 吳昌碩 紙本 行書 縱136X橫4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風香鄰有無,花影佛跏趺。歷劫龍吁盔, 餐霞鳳別梧。石真強取詩,柱詩奈不奇。觚山儻燕支奪, 狂歌待老夫。

    普寧寺牡丹

    丁卯深秋錄于癖斯堂 吳昌碩 年八十四

    【簡介】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卿,字昌碩,以字 行, 號苦鐵、缶廬等, 浙江安吉人。早年習書, 中 年學畫。精書畫、篆刻, 亦工詩,為名播宇內的海 派宗師。書法一變前人成法, 風格獨特, 最長于摹 寫石鼓文, 以此擅名于近代書壇。

    此作品古拙遒勁, 于法度之外, 別開生面。用 筆時而厚重,時而瀟灑飄逸,起筆與橫筆多沉實,撇 筆多細長, 有如其畫梅之法。結字多欹側, 但以筆 畫之粗細保持重心的穩定。


    行書七言詩軸 

    行書七言詩軸 清 康有為 紙本 行書 縱179.8X橫47.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磐陀石上再來身,大海波濤現化人。無限龍宮無限島。云流樹老裁三春。康有為

    【簡介】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夏胃又字甦生,號長素,南海(今海南)人。“ 戊戌變法” 主要發起人 之一,著名書論家。倡法北碑’書學包世臣、張裕釗,得力于《石門銘》,評者謂有“縱橫奇宕之氣”。其書下泯于 古法, 點畫結字, 不求工整, 處處皆有新意。

    此軸書法用筆枯渴, 筆力挺健而時出顫掣, 筆畫多飛白痕跡, 更增添了作品老勁雄壯之氣。


    隸書臨石鼓文軸 

    隸書臨石鼓文軸 吳昌碩 紙本 篆書 縱149.5X橫82.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田車孔安黎勒既簡左驂旛樓右驂踺踺吾以濟于遠吾止陸宮車其寫秀弓寺射麋豕孔庶塵鹿雉兔其又何其奔大出洛亞炅 執而勿射庶近迷君子迺樂。

    右臨《獵碣》第三

    吾家口父先生嘗謂臨《石鼓》宜重嚴不滯, 宜虛宕而不弱, 近時作者唯皋文張先生能之, 缶愿學焉而已。

    乙卯夏五月客扈上 昌碩

    【簡介】

    此軸筆法沉厚渾樸,筆力雄健,線條粗細富于變化。作為臨書,既師其意、得其形,又獨有自家風格。


    鶴銘四條屏 
     鶴銘四條屏 李瑞清 紙本 楷書 屏縱130.3X橫31.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上皇歲得于華朱未遂吾翔也乃以玄黃山之下仙家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相此胎禽浮華表留唯仿佛事

    亦厥土惟寧后蕩洪流前固之重爽塏勢掩華亭爰集真侶瘞爾丹楊外仙尉江陰真宰

    鶴銘直繇廡孝禹得筆法,與古篆通消息。前年游焦山,坐臥碑下者兩晝夜,今來觀海青島臨,呈安圃尚書尚覺江風 襲袂也。 玉梅華道士清

    【簡介】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號梅庵,民國后署清道人,江西臨川人。

    此軸書法取《瘞鶴銘》書勢,線條委婉,古拙奇峭,雄偉飛逸,自具風神。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久网站| 两个人的WWW免费高清视频|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草草浮力影院| 熟妇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麻豆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2020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动漫|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动漫|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爽|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动漫| 日本一道一区二区视频|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中文乱码| 69天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 在线 | 18精品免费1区2| 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 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乱子真实露脸刺激对白| 宅男噜噜噜66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无码不卡| 在线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又大又爽又硬的曰皮视频| 美女把尿囗扒开让男人添|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动漫| 日本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性色欲情网站iwww九文堂| 全国最大的成人网站|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 94人妻少妇偷人精品|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国产高跟黑色丝袜在线| 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