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小的土碗,或一個絕不起眼的搪瓷缸子, 一只手便能抓扯出來的面條,幾莖青菜, 三兩分鐘煮畢,五六分鐘下肚。 小面之小,莫過于此。 中國的很多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代表性地方食物, 這些食物通常極為簡單廉價, 甚至不為外地人所知, 但一定受到本地人的不分階層的熱烈追捧。 重慶小面,就是其中一種。 小面,是只存在于重慶地區的一個名詞, 是重慶人對本地面條的總稱。 一只小小的土碗, 或一個絕不起眼的搪瓷缸子, 一只手便能抓扯出來的的面條,幾莖青菜, 三兩分鐘煮畢,五六分鐘下肚。 小面之小,莫過于此。 然而這座城市與小面有關聯的人口之眾多, 甚至超過了重慶火鍋。 主城區一條馬路的街角, 板凳面莊本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 門口一高一低的板凳組合外加排成長龍的食客, 讓小店變得醒目起來。 每天凌晨, 下夜班的出租車師傅成了板凳面莊的第一批客人。 也正是他們將板凳面狀的口號傳遍全城。 面館店堂狹小, 大部分食客都坐在馬路邊上, 一高一矮兩張板凳, 自然形成一張單位面積最小的餐桌, 這也正是板凳面莊這個市井味十足的店名的由來。 板凳面莊賣的是地道的重慶小面, 也就是重慶人說的素面, 而且只有這一個品種。 這里因露天的緣故場地顯得很大, 擺得開, 空地上坐滿了食客, 一人一張高凳子一張矮凳子, 每隔三五個凳子擺放有另外的凳子, 上面放上醋、辣椒、紙筒。 小面雖小,煮起來也很講究。 水開后下鍋,煮沸之后換成文火, 略煮即熟,再舀入一瓢清水, 稱之為“斷白”。 此時,撈起面條, 食硬者先撈,食軟者后撈。 這樣一碗面條,作料和面條融為一體, 一旦筷子翻飛, 一碗普普通通的重慶小面立刻流光溢彩起來。 小面除了一點點肉末, 就只有油鹽醬醋、蔥姜蒜、 辣椒油、碎芽菜十來種普通調料。 看上去似乎并無特別之處。 盛面一律用黃色的搪瓷碗,耐摔, 二兩一種規格,三兩一種規格。 一個跟街上大爺并無二致的蜀黍一直在埋頭打調料, 從不換人, 面前打好調料的碗總是堆成一座小山, 他像工蜂一樣辛勤勞作, 從不抬眼看人,也不跟人說話。 從早晨開始, 一撥撥的客人就輪流占據著一高一矮兩只板凳。 這樣的場景幾乎從不停歇地持續到中午, 午后一點半,板凳面莊收拾起板凳, 準時關門,絕不再賣。 在重慶這樣江湖氣十足的城市里, 靠賣小面改換人生的并不在少數, 板凳面莊的老板曾令平就是其中一位。 下崗后找不到事做, 老曾迷上了賭博, 從小賭到一年后賠進去家里的房子, 最后還欠了好幾萬的債。 從早上5點半到下午2點半, 曾令平只有短暫的休息時間。 一碗面一碗面地煮, 來吃面的客人也越來越多, 外債還清了,更有人上門來找老曾合作。 吃過大虧的老曾金盆洗手后, 越發勤奮,也越發謹慎。 一個冰箱要擦拭半個小時, 經他之手打的作料碗干干凈凈, 絕不流湯滴水。 瓦料進碗的動作老曾每天重復上千次, 而且他只做這一款小面,看起來簡單, 要講究多少細節和技藝只有他自己清楚。 老曾一一婉拒了不斷上門來要加盟或連鎖的請求, “現在還沒那個打算,條件還不成熟,還不敢呢”。 放浪不羈被自由蒙騙過的老曾, 現在想守住的就是這一碗小面, 和平靜實在的生活。 在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角, 老曾依然一碗一碗地抬手打著料, 這是生活給他的教訓, 也是生活贈予他的禮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