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又到了冬令進補的高峰期,加之臨近年終歲尾的走親訪友,使得野山參再度熱銷市場。但是,如何評價野山參的真偽優劣,著實讓普通消費者頭痛。筆者入行20年,自幼生長于長白山區,熟知人參有別于正常植物的一些特殊生長規律,結合攻讀博士期間恩師潘勝利教授所傳授的有關植物生理學知識,逐漸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簡便通俗的鑒別野山參真偽的小經驗,戲稱為新“五形”。雖與傳統的書本上的“五形”鑒別法有小的出入,但實際應用多年屢試不爽。在此,愿與讀者分享。 一、匍匐生長造成的平面體態。這一點以往資料很少提及,但不難理解。一般的直根系植物,其主根的生長方向是指向地心的;而多年生的人參則不然:在最初的幾年“扎根”過程結束之后,便開始平行于地面匍匐生長,并始終與地面保持一定距離(限于篇幅,不細述原因)。這種生長習慣,使人參的根系分散并保持成為一個平面狀。所以,在市場上看到立體感特別強的人參,十有八九是假貨,其中形形色色的所謂“移山參”居多。 二、有限區域造成的有限須根。植物的生長奉行“節約原則”,并隨著自然條件相應改變。人參主要靠根系吸收水分與營養,在自然條件下,一株人參的根系面積是有限的,而且土地的營養也是有限的。所以,野生的不需要過多的須根來執行吸收功能,常可見其須根粗壯柔韌;相反,若你所見的人參須根密密麻麻,那多半是因為其所生長的土壤中營養“極其豐富”的后果(比如化肥的大量使用)。 三、縮縊生長造成的腿長體短。體是指人參的主根,形如“人”字的上半部;腿是指人參的兩條支根,形如“人”字的下半部。野山參體短腿長,形態秀美;而家種的人參則正好相反,相信大家都見過,可以說是“大腹便便”。傳統的“五形”鑒別把以上兩種形態分別稱為“靈體”與“笨體”,但未講明造成這一差別的原因。事實上,隨著縮縊生長的逐年加劇,體全部退化消失,直至腿分叉的部位,甚至只余一條腿的現象,筆者也屢見不鮮(在這種情況下,把僅剩一條腿的人參歸為“笨體”,是不合適的)。 四、生長年限造成的橫縱紋理。人參的縮縊生長,本質上是在冬天到來之前把根莖部分“拉”進土層深部以防凍傷。縮縊的主要部位是主根部分,尤其是靠近根莖(五形中的蘆)的部位,相當于人的肩部。因而野山參經日積月累在這一部位保留了大量“縮縊痕”,外形上呈細密的同心圓形狀,傳統上稱為“鐵線紋”。而各種非野山參,一方面由于生長年限不足,縮縊生長的任務相對繁重,因而需要全身向下拉伸,從而形成了體與腿均有橫紋的現象;另一方面因生長速度過快,含水較多,干燥后體態皺縮嚴重,形成了大量縱向粗紋。 五、根莖脆弱造成的艼壯蘆細。水分與礦物質從根向葉輸送,有效成分從葉向根富集,都要經過人參最纖細脆弱的環節:根莖,即五形之“蘆”。樹脂的堵塞、昆蟲的噬咬、鼠害的踐踏以及土層的滑動,都可能造成“蘆”的功能受損甚至徹底斷裂,致使人參的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脫離而各自凋亡。因此人參在進化中建立了備用繁殖體系,即生長在蘆上部的不定根,五形之“艼”。一株好的野山參,經常可以看到細弱的蘆與棗核狀的艼共存。相對來說,家參由在人工于種植環境中長大,蘆受破壞的可能性不大,故而艼相對較少。 以上的新“五形”是作者的小經驗的總結,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亦做為課題在研究中,本質上與傳統的五形并不沖突。下圖為作者在家鄉長白山采到的一棵純正野山參,讀者不妨參考其外形特征品味人參鑒別的微妙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