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經方很熱,各路經方派層出不窮,業界也浮現了各種不同的聲音。我所接受和奉行的一套準則,喜歡原汁原味的古中醫,深感有太多需要發掘和重新反思的地方。 大凡學醫之人,總是按照套路去學習理解古方,也是按照套路去對付疾患。事實上,就經方而言十分簡潔明了,又深不可測,所以總是覺得有所不逮。 考水患、痰飲病、水氣病同源異流。仲景對痰飲病有較深刻認識《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中所論指出:“夫飲有四……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有留飲”、“有伏飲”之說。治療痰飲病,遵《金匱》“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法當溫陽降沖,化飲利水為主。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 甘草(各二兩,炙)
余意,苓桂術甘湯就是表里同治,是解表溫中、化濕滲濕、溫陽利水的完美結合。本方不僅對內傷雜病,亦是外感病良方。實踐證明,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是方藥力所到之處簡單而又直接,表里內外,上下左右,無所不到,令人驚嘆! 余何故出言如此? 在實踐中,往往見所患,雖說發病原因也主要集中在脾胃,脾虛水停導致,總之,舌像是判斷這種情況的一個主要方面。但應該是既有水飲,又有寒氣,復感外邪,故臨床多為外邪引動伏飲致病。且觀其人素痰濕盛,多見氣滯痰飲類病證或眩、或滿,或悸等證十分明顯的出現。且觀其人十有八九為中陽不足。如再配合面診則更確切,不難辨認。
是觀苓桂術甘湯里,是一個由太陰太陽藥物組成的溫性方劑,非熱非寒,是協調的中和方子。是方由茯苓、桂枝、白術、甘草這四味藥組成。桂枝辛溫通陽,能愈太陽中風之證。茯苓、白術、甘草運化痰飲濕邪,健補脾胃都非常有力。甘草伍桂枝,能降逆氣,振奮心陽,除心悸以制水寒。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方根。熱——有桂枝、桂枝又是太陽經去寒解表的主藥,它深入太陽經,開發腠理,從汗而解去除表邪,振奮陽氣,使經脈溫順調和。桂枝溫通血脈有強心作用,振奮陽氣輸水走皮毛,以消飲邪。降——有桂枝能降逆氣。補——有桂枝調和營衛,溫陽化氣,溫補脾胃的妙藥。 是故,方的作用機理與病機病性相符,就可使本方適用范圍頗廣的,還可兼治其它許多病。見癥——頭腦部癥狀:“起則頭?!頌檎裾駬u”,多有頭目眩暈,頭暈腦脹,記憶力減退,易怒易氣,眠差多夢等。心部癥狀:心臟血管系統,寒氣上逆,或心陽受損水氣內停,“氣上沖胸”,多有心煩嘈雜,心悸驚恐等。呼吸系統:如痰飲所導致的咳嗽、氣喘,吐痰量多,慢支,支氣管哮喘發作期得到控制,為根除痰飲用苓桂術甘湯善后處理。胃腸部癥狀:古人常稱胃為“心下”,意思是胃脘脹滿、惡心、嘔吐、呃逆等。多有胃脘滿悶,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四肢癥狀:“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font>多有疲勞無力,甚或小腿肚痛,腰酸軟,有的可有輕微浮腫等癥狀。神經系統:頭暈、目眩、心悸、血壓高、麻木,耳鳴耳聾等脾虛所生水飲上行沖于心胸導致的悸、悶、氣短的心腦頭部疾患。以上諸癥狀,可以同時都有,也可是側重于一個部位,當由病之久短,素體好壞,病情輕重而定。
概而言之,用苓桂術甘湯。凡脈象弦滑,舌胖大苔水滑齒痕、兼胸脘痞滿、心悸、目眩、頭暈、咽喉不利、氣往上沖者皆能治。治胸脅支滿的痰飲諸疾,“水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苓桂術甘湯是治療水氣上沖型心臟病不可多得的方劑。頭暈心悸、美尼耳氏綜合癥、高血壓、貧血癥,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癥、癔病、失眠。五官科眼疾、近視眼,視力下降。外感如可治咳逆、支氣管哮喘、慢支,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慢性腎炎,關節炎等疾病。尚有某些兼癥與方的作用機理有一定出入,仍可以該方為主隨癥加減,撒豆成兵也是一絕招啊。病外見太陽證,其甚者可加麻黃、細辛、五味子、半夏、干姜。內見陽明證,其人又可見大便不暢, 經這樣一番推理,開處方,忽然覺得思維無形中伸長很多,自我感覺而已,不可當真。但簡便廉驗是我等努力的方向,沒辦法,中國廣博的農村還都太窮啊,只能出此一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