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創作的這幅六尺對聯,書寫工具為兼豪的善漣湖筆,書寫材料為安徽的粉彩宣紙,“一得閣”墨汁,從創作形式和藝術格調上看,與我參加的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的作品基本一致,變化不大。能夠再次入展,純屬僥幸。
自學書以來,我曾先后臨寫過柳體、顏體、漢隸、魏碑以及小楷等歷代名碑名帖,后又習米芾、王鐸等行草一路的帖學作品,可謂是“碑帖兼容,楷行草并修”,遍臨名帖雖多而廣,但致淺而浮,終未得其真諦,未進真門徑爾!
我想人生只有迷茫后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只有幾次失敗過后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與不足,做人如此,我想寫字也理應如此吧!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就像音樂是旋律的藝術、攝影是光的藝術一樣,書法是一種通過中國漢字的書寫,表現其線條美感的藝術,書法藝術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既在于它深深根植于中國這塊古老的大地上,不斷推陳出新的藝術,也在于具有淳厚的民族風韻,豐富的藝術內涵,高超的表現力,廣泛的實用性的藝術,因此人們所喜聞樂見。一幅上乘的書法作品,應是“學古不泥”的積累,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是才力和功力的結晶,是長期探索,苦苦尋覓,偶然得之的必然。
長期的藝術實踐使用權我感到學書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幾十年的靜心修煉是絕對不行的,沒有將自己生命的全部投進去的精神是斷然沒有希望的。所以在書法創作上,我認為對書法創新要大力提倡,但不能急功近利。書法創作應該具有時代感,提倡對各種藝術風格的探索,創作出既有時代特色又有個人風貌的作品。因此搞書法既貴在創新也難在創新。如人所說:創新的基礎在于繼承,學書要先師承古人,重法度,得傳統精髓,學古而不泥古。一個書家的風格應當在繼承傳統與汲取營養的基礎上注重與時代氣息的溶合,注重民間文化內涵的滋養。隨著書法事業的發展,書法作為藝術品正在越來越多的進入藝術展廳,越來越多的發揮著被人們欣賞的功能。書法以文字為載體,周密考慮文字內容與書體的關系,書體與書寫風格的關系,內容與情感表現的關系等等。倘若一個技藝精湛的書寫者,在一幅作品中不能正確的使用漢字,傳達不出字里行間的感情,即便有再高超的書寫技能也無人喝采。一種風格的繼承與創新正象一種書體的形成一樣,通常并不是由一個或幾個人的提倡和創作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時代書定和一批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而那種并無實際意義的創新的濫觴只能適得其反。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個體意識逐漸增強,個人風格慢慢凸顯,“創造”二字已成為我唯一的尊嚴,無論是創作還是臨帖,無任何規矩和模式,純由個人的好惡性情使然。
收獲自然喜悅,收獲也自然為今后的發展埋下了更加努力的種子,因為我深知榮譽是暫時的,鮮花和掌聲也是會謝幕的!今后的書法之路還很長,也正應了那句話:書法之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無論你是書法的愛好者,還是書法的崇拜者,無論你是站有領獎臺上,還是在去往領獎臺的路上,你一直都是在路上……
古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書也應不斷總結自己,在成功與失敗中接受教訓與啟示,遇到困難,行在低谷,都不怨天尤人,在榮譽面前不得意忘形,以謙虛謹慎為原則,修練自己,并做到鬧時練心、靜時養心、動時制心。做到寵辱不驚,以平和心態來迎接來自各方面的挑戰,不斷克服自己浮燥的心態,去迎接書法之路上的下一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