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長城是一座結構龐大復雜的邊防堡壘,綿延6700公里見證了中原農耕和北方游牧不同文明間劍拔弩張的沖突與對抗。 2.0 明長城內外兩道: 3.0 內外兩道的東交匯點為懷柔慕田峪長城附近; 4.0 內長城,“內三關”和“外三關” 5.0 內三關 6.0 外三關 附錄: 1. 獨石口位于赤城縣北,是長城南北出入的要道,也是明與瓦刺相持爭戰的要地。正統十四年,獨石失守,瓦剌兵沖關南下,在土木堡擒獲了英宗。 2. 古北口是燕山中段的隘口,潮河從燕山內部穿過古北口流出,沿河隘道是溝通南北的天然孔道。古北口北通承德,南達密云可入北京。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韃靼部俺答入侵攻取古北口,逼近北京,大肆焚掠三日后,復出古北口而去。1933年5月,日軍攻占熱河后向古北口進攻,中國軍隊激戰數晝夜后撤出陣地,日軍占領了古北口。今從北京至內蒙古赤峰的鐵路和北京至承德的公路都經過古北口,是燕山中段南北交通的要沖。 3. 喜峰口是燕山東段的隘口,喜峰口關故址在今遵化縣東北,灤河出口的東南邊,由灤河所形成的谷道使成為南北往來的天然孔道。喜峰口北上可達遼河上游及蒙古高原東部向西南經遵化和冀北重鎮薊州(今薊縣)可至北京。喜峰口現有公路通南北,為燕山東部地區的南北交通要道。 4. 娘子關位于太行山脈西側“井陘”西口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隋朝修建,為出入山西的咽喉。關門前只有一條45度的石坡古道可通過,綿河從娘子關城西北流來,在關下穿過“井陘”東流至河北平原中部。娘子關的重要性同隔山相對的井陘關相似,在于控制太行“井陘”這條通道。“井陘”是晉中和冀中地區之間最近捷的通道,娘子關依山靠河踞于“井陘”西口,這種形勢使它既成了“三晉門戶”,又成為“京畿藩屏”,對保障山西或北京京畿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1937年10月,日軍沿正太鐵路線西犯,當時中國軍隊以數萬兵力在娘子關設防,但終被日軍占領,不久太原失陷。1940年8月,百團大戰中,八路軍10個團兵力擊破日寇占領的正太線,攻入娘子關。現在石太鐵路和晉冀公路都經過娘子關下。 5. 平型關在雁門關之東,今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臺山巍然聳立,一條東西向道穿平型關城而過,東連紫荊關,西接雁門關,是河北平原北部與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蒙古韃靼部俺答率兵從大同深入渾源攻陷平型關,由此直趨靈丘、淶源,進逼紫荊關。1937年9月,日軍占領大同后,進攻雁門關一帶。日軍一后勤部部約4000人,軍車100余輛,大車200余輛由靈丘向雁門關進犯時,在平型關之東(靈丘縣城西,距平型關約5公里)的山路上遭八路軍伏擊。今從北京至太原的京原鐵路通過平型關下,附近還有公路通河北、山西各地,為晉東北交通要沖。 6. 榆林堡,居黃河河套之南,北接內蒙的鄂爾多斯,東扼雁朔(晉北),西衛寧夏,南蔽秦隴(關中和隴東),明為防止蒙古勢力侵擾,在隋長城基礎上修筑榆林邊墻(即長城)千余里,在榆林堡北擴建新城稱北城(舊堡稱南城),長城九邊之一的延綏鎮(相當于現在的大軍區)遷至榆林城,榆林成為明代邊防重地。榆林鎮防守范圍,東起黃河邊的黃山川,西至定邊營(今陜西定邊縣花馬池)綿延600公里,墩堡墻臺東西連絡,橫截河套之口。內部又修筑夾道,便于互相交通和聯系,守備嚴密,在軍事防御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現在榆林有公路北通內蒙古伊盟,東通山西,西至寧夏,南達關中,是陜北的交通要沖。 長城九鎮:明代長城沿線分為9個防區,因有附屬九鎮的邊墻又稱“九邊”。自東向西分別為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又稱太原鎮)、延綏鎮(又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
淶源地理位置重要,北到內蒙古高原,南到華北平原,東到北京,西到山西,可以說四通八達。有4條飛狐道和飛狐陘與淶源相關,從蔚縣城關南下經過黑石嶺至淶源縣城這條路(全程140里)是飛狐道的主道,其它三條都可看作是飛狐道的輔道或延伸。
1. 蔚縣-淶源 自河北省蔚縣沿一條兩崖峭立,迤邐百余里的山谷南行至河北省淶源縣,這是一般所說的飛狐道(圖中紅線)。 1-1 從淶源縣城到黑石嶺北麓的伊家鋪,長約50里。 1-2 從伊家鋪上山翻越黑石嶺到達岔道村,長約20里。 1-3從黑石嶺北麓的岔道村算起到北口村,長約40里。本地人叫“四十里峪”。 1-4 從北口村到蔚縣城關,長約30里。 注:207國道避開了黑石嶺,繞行飛狐道東邊的草溝堡。
自淶源向南經“倒馬關”可至曲陽、唐縣,自此東行即進入華北平原。 自淶源向東經“紫荊關”可至易縣,進入華北平原。
2. 廣靈-蔚縣 自山西省廣靈縣東行沿壺流河谷進入河北省蔚縣的河谷道路。也稱飛狐道(圖中藍線)。
3. 靈丘-淶源 自山西代縣開鑿的靈丘古道經靈丘到淶源,與南出翠屏山的飛狐陘正道相接。也稱飛狐道(圖中黃線)。
4. 淶源-懷來 自河北省淶源縣經九宮口峪過草溝堡到河北省懷來縣。也稱飛狐道(圖中棕線)。 === 附錄1: 太行八陘之北三陘(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自駕游 北京->居庸關->懷來->宣化->化稍營(出宣大高速)->蔚縣(從縣城南行孟淶公路至馬蹄梁后向西行至空中草原)->淶源->紫荊關->清西陵->易縣->淶水->高碑店(入京石高速)->北京 注:軍都陘(北京-居庸關-懷來) 注:飛狐陘(蔚縣-淶源) 注:蒲陰陘(淶源-易縣) 易縣縣城南十來公里處的高陌鄉就是戰國時期的燕下都。燕下都往西行十來公里處就到了清西陵。清西陵往西北二十來公里是坡下村(太行山山根下)。坡下村原有五座日軍封鎖抗日根據地的碉堡,現在還剩三座。村北山坡上有一段殘存的蒲陰陘古道。若從此處棄車步行,就可走到了紫荊關故城-南天門隘口遺址,如若天晴,華北平原盡收眼底。紫荊關往西二十來公里,是在外圍護衛紫荊關的長城-浮圖峪隘口(相當于居庸關外圍的八達嶺隘口),浮圖峪往北數公里處的烏龍溝長城,氣勢雄偉可比八達嶺、慕田峪長城。浮圖峪往西十來公里到淶源,蒲陰陘在此與飛狐陘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