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如同一條巨龍,盤旋在崇山峻嶺之上守衛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途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規模宏偉壯觀,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史上也是個偉大的奇跡。長城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萬里長城自東向西一共有13座關口,到底是哪十三關呢?那里都曾發生過什么?留下哪些歷史的記憶? ![]() 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是明長城東端起點,被譽為'天下第一關'、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山海關位于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向北是遼西走廊西段,地勢險要,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冀遼在此分界。 ![]() 山海關主體箭樓 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千米,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并有多種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甕城,東羅城。 ![]() 靖邊樓 ![]() 臨閭樓 ![]() 牧營樓 ![]() 老龍頭 山海關經歷過無數次戰爭,硝煙不斷。明末闖王李自成與吳三桂的決戰就發生在這里,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還是發生在這里,吳三桂向清軍多爾袞乞師求降,俯首稱臣,并拱手獻出了山海關。1900年,八國聯軍在山海關老龍頭登陸。當時老龍頭雖為清朝的山海關防守重地之一,岸上筑有炮臺并派重兵鎮守。然而,當八國聯軍的艦隊開來之時,提督鄭才盛命令各營清軍,對空鳴槍三響,倉惶逃竄。 ![]() 八國聯軍占領山海關
![]() 長城會戰 中國軍隊阻擊日軍 ![]() 長城會戰 中國軍隊阻擊日軍 第二關:黃崖關 黃崖關位于薊縣最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亦稱小雁門關。建于明代,是薊縣境內唯一的一座關城。海拔高度300米,關城東西兩側崖壁如削,山勢陡峭雄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著名的雄關險隘。由于山崖在夕陽西照時,反射出萬道金光,故稱黃崖關。關城由正關、水關、東西稍城和烽火臺組成。 ![]() 黃崖關 ![]() 水關 ![]() 黃崖關長城 黃崖關長城東達馬蘭峪長城,西接北京將軍關長城,全長42公里,有敵樓52座,烽火臺14座。黃崖關城墻因地制宜筑有磚墻、石墻以及險山墻、劈山墻等多種形式的城墻。沿線敵樓、煙墩有方形、圓形、磚筑、石砌諸多類型,共計20座。其中雄踞關北1公里孤峰上的鳳凰樓,磚砌圓形,底徑16.1米,高18.3米,上、下兩層,頂建磚構樓櫓鋪房,在十三關中實屬罕見。 ![]() 黃崖關長城 第三關 居庸關 居庸關同樣號稱'天下第一雄關',與嘉峪關相似,居庸關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居庸關由主箭樓、云臺、券門、南北關、水門組成。 ![]() 居庸關 ![]() 居庸關 ![]() 居庸關 嘉定(1213年),成吉思汗親率蒙古大軍南下討伐金國。經過幾場大戰,金軍敗退至居庸關,遭到蒙軍鐵騎殲滅。成吉思汗分別派遣大將哲別、速不臺間道襲擊居庸關南口,金守將訛魯不花投降,于是蒙古軍南北會師,圍攻金中都。 1937年8月,中國軍隊曾在居庸關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最終8月23日日軍攻陷居庸關。 ![]() 日軍進攻居庸關 第四關 紫荊關 紫荊關位于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紫荊關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紫荊關漢朝時為土石夯筑,后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并用石灰碎石灌注。 ![]() 紫荊關 ![]() 紫荊關長城 ![]() 紫荊關 1449年土木堡之變后,瓦剌部裹挾明英宗朱祁鎮攻陷紫荊關,九門外成為戰場。1644年,李自成攻居庸關不克,改入紫荊關,進占京城。紫荊關素有“畿南第一雄關”之稱,曾經歷大小戰爭140多次,是經歷戰火最多的十三關,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 第五關 倒馬關 倒馬關,位于河北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關鄉倒馬關村,最初于戰國時建筑,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現存倒馬關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唐河水由西、北、東三面環繞關城而流,平面呈東西長方形,分為上下兩城。 ![]() 倒馬關遺址 ![]() 倒馬關長城 ![]() 倒馬關長城建在崇山峻嶺之上 1937年9月,因為倒馬關是通往平型關的要道,為確保平型關戰事,八路軍115師決定在平型關戰斗打響前,先占領倒馬關,以阻日軍后援,確保平型關戰斗的側翼安全。此次戰斗打死打傷日軍20余人,騎兵營僅傷6人,犧牲4人。這是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騎兵營出師華北敵后第一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軍民斗志。電視劇《亮劍》中孫德勝率領騎兵連沖鋒的情節就出自于這次戰斗。 第六關 平型關 平型關是明朝內長城沿線上的一個關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和忻州市繁峙縣交界處的平型嶺腳下,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明朝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并在關嶺上修建城堡。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現在叫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呈正方型,周圍九百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 ![]() 平型關遺址 明代蒙古騎兵頻繁侵邊,搶掠財物,尤其嘉靖年間最為嚴重。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古韃靼部俺答率兵大舉南侵,從山西大同深入渾源進攻平型關,攻陷平型關后直趨靈丘、廣昌(今河北淶源),進逼紫荊關。途中遇明將陳鳳率軍抵抗,后因受到明軍與百姓阻擊又遇連日下雨蒙古騎兵便北逃了。 ![]() 平型關大捷 這里還發生過舉世聞名的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銳的板垣師團主力在平型關遭到了八路軍115師的全力攻擊,這一役殲滅日軍近千人,毀敵汽車100輛,大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馬53匹,還有很多棉衣,另有其他大量戰利品。 第七關 偏頭關 偏頭關,位于偏關縣黃河邊,東連丫角山,西瀕黃河,因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現存關城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偏頭關城形狀不規則,東西長1100米。東、西、南三道城門均建有甕城。城高10米處砌磚石,南門至西門一帶,磚石大部分猶存。西墻、北墻多為夯土墻,東部城墻已毀。 ![]() 明代中期蒙古韃靼部經常南犯,偏頭關成了蒙古兵和明軍較量的重要場所。抗日戰爭時期,偏頭關是晉西北的根據地。1938年,日本侵略軍集中萬余人,兵分兩路圍剿抗日根據地,一路從井坪向偏關、河曲進犯,一路從原綏遠(今呼和浩特)清水河向偏關方向進犯。八路軍359旅北上阻擊敵人,岢嵐的敵人受到連日困擾,水源斷絕,向北撤退。偏關的守敵也只好向東撤退。八路軍迅速奪回了偏關。 第八關 雁門關 雁門關,地處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雁門關的圍城依山而建,周長5公里。城墻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筑有3道大石墻和25道小石墻。 ![]() 雁門關 ![]() 雁門關全景 ![]() 雁門關塔 ![]() 雁門關春秋樓 ![]() 雁門關 漢武帝繼位后,面對匈奴不斷猖狂地襲擾雁門關,于是進行反擊。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下令修建雁門關。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人都曾在雁門關內外多次與匈奴大戰,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云中太守時,先后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漢元帝時,王昭君也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 ![]() 飛將軍李廣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與契丹人反復爭奪的戰場。楊業及其他的楊家將士都曾在這里建功立業。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斗中,楊業陷入重困,最后全軍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身負重傷被遼兵抓獲,他寧死不屈,最終以絕食為國捐軀。 ![]() 楊家將 1937年10月18日,在閻錫山南撤以后,八路軍一二零師七一六團挺進雁門關公路附近,在此伏擊了日軍的汽車運輸隊,摧毀敵人汽車四百多輛,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大捷。 第九關 娘子關 娘子關位于山西省平定縣,為戰國時期中山國所建長城的關口之一。后來各朝代幾經修復,由于明朝時期北方蒙古人經常襲擾北方邊境,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新修建了娘子關。娘子關有東、南關門兩座和長約650米的城墻。東城門為磚券門洞,又稱外城門,門洞上方鐫刻'直隸娘子關'五個字。城樓蔚為壯觀,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十分險要。關外古道,蜿蜒起伏,為著名的燕趙古道。 ![]() ![]() ![]() ![]() 娘子關古道 唐長慶元年(821年),成德節度使王庭湊叛唐,宰相裴度親自督師出娘子關討伐。明代,北方蒙古騎兵屢次侵入山西向東叩明京畿大門。明末崇禎17年(1644年),李自成軍的一部分,自山西入山西后,經太原攻占了娘子關。八國聯軍侵華期間的張家口戰役中,清軍將領劉光才,李永欽指揮忠毅軍及武功、晉威各營連續在張家口娘子關一線擊敗上萬德軍,擊退法軍的多次進攻,并殲滅1500個來犯之敵。 ![]() 中日娘子關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娘子關再度發揮作用。1937年10月,日軍急于從平型關侵入山西占領太原,把娘子關作為爭奪目標。當時中國軍隊以包括八路軍在內的數萬兵力在娘子關設防,阻敵西進,在日軍強大的炮火支援下,最終不敵日軍,娘子關迅速被日軍占領。不久日軍從北、東兩路進入山西,太原失陷。 第十關 殺虎口關 殺虎口關位于山西與內蒙的交界處,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殺虎口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所處地勢險要,東西兩山之間形成一條3300米的狹長走廊,自然形成天然的關口。殺虎口乃直北之要沖也,扼三關而控五原(五原為呂布的故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殺虎口是中原與塞外以及俄國貿易的必經之地,所以它也是歷史上重要的稅卡。近代的“走西口”的西口就是殺虎口,所謂:“東有張家口,西有殺虎口”。 ![]() 殺虎口 明朝時蒙古經常南侵長城,多次以殺虎口為突破點。明朝為了抵御蒙古瓦剌得南侵,多次從殺虎口關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 第十一關 嘉峪關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的山谷中,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 ![]() 嘉峪關 ![]() 嘉峪關 ![]() 嘉峪關長城 ![]() 嘉峪關 嘉峪關從來沒有發生過大小戰事,被人們譽為“和平之關”,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但依然掩蓋不了它的雄偉壯觀。 第十二關 陽關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置在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始建于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因在玉門關之南,故陽關。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歷來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宋元以后隨著古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 ![]() 陽關故址 ![]() 陽關烽燧 ![]() 陽關是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成了凄涼委婉的代名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的諺語典故就出至于陽關,意思就是你我井水不犯河水,不要干涉我的事.指互不妨礙,各行其事。 《陽關賦》 上有“陽關道上,黃塵漫漫”的句子,也同樣由此而來。 第十三關 玉門關 玉門關遺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區約90公里。玉門關四周多為戈壁、荒漠、草甸。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南至南三墩。核心區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東西線性分布,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0.5公里。現遺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 ![]() 玉門關 ![]() 玉門關漢長城 ![]() 玉門關漢倉城遺址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廣利率數萬步兵、六千騎兵出玉門關西征大宛國,因糧草準備不足,途徑的各個小國還不肯供應,李廣利就下令攻打諸國,但久攻不下,因而班師,往返兩年有余,回到敦煌時,所剩士兵已無幾。李廣利上述朝廷,請求罷兵,漢武帝大怒,派人“遮斷”玉門關,下詔:“軍有敢入者斬之”,李廣利甚恐,只得留守敦煌。 玉門關在2000多年的歲月中,承載了太多的歷史記憶,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筆下的主角。王昌齡的《從軍行》海上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長城作為世界十大奇跡之一,足以見得它的偉大。是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用智慧和肩膀筑起的人間奇跡。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全體華夏兒女的驕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