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來自百度“高中歷史吧”,作者“北極熊小新”系中學歷史教師,大學期間一直給學生做家教補習文綜,開過五人小班,對文綜尤其是歷史比較有心得。 高中三年文綜沒有記過筆記,語文課基本以睡覺為主,但歷史地理政治以及語文成績最終在全省高考排名中都高于省文科狀元。 在這里,給大家一些樓主的心得,雖然基礎不同,恐怕大家效仿我的學習方式是不太可能,但是樓主學習的思路可以提供給各位,捷徑不敢說,但至少能讓大家少走很多彎路。 因為樓主最近比較忙,而很多東西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所以一點點慢慢寫可能會比較慢,請見諒。 要想學好歷史,首先得知道歷史是個什么概念。歷史這個東西說到底就是一個相對真實的對于人類從前文明的記錄。 學歷史用來做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為什么要叫資治通鑒呢?字面意思就是幫助治理國家的一本鏡子一樣的書。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歷史沒必要當作一個專業來學習,但是學好歷史以后,你在應付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大事小情,幾乎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答案。所以歷史其實就是一本真人版的人生與社會的方法論。很多同學可能覺得我這么說有點夸張。 那我給你們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看過甄嬛傳吧。里面的各種宮斗精彩吧,其實都是真的。 我說的這個真的不是說故事是真實的,而是真實的歷史就是這種性質的,而且比甄嬛傳里更加復雜更加殘酷。如果不信,你們以后上了大學可以看看《資治通鑒》這書,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基本上就是各種弄臣權術邊境危機后宮干政朝內敵對勢力互相之間勾心斗角拼人力拼才干拼智慧。而且不要忘記,資治通鑒講的,都是真事兒。 鋪墊好了,我們來說說學習的方法。 就如貼吧里另外一個歷史很好的同學說的那樣,語文是歷史的祖爺爺。語文學的很好的話,歷史一定不會太差。為什么? 因為歷史最重要的就四個字,理解總結。 但是理解總結這四個字太撲朔迷離了,就如同滄海里面梁思禽留給西城后人的武功心法就一個諧字一樣,人人都知道應該這樣做,可是很多同學做的,不敢恭維,都是越總結越亂套。 而且越來越覺得麻煩,總結來總結去好像只是把歷史課本抄寫的辦法換了一個,根本沒有實際的用途。 這是因為,你沒有理解歷史。 理解歷史才是學好歷史的王道,才是根本。一棵樹枝繁葉茂,但是想要永遠讓它一直結果子,最不能動搖的就是樹干。歷史的樹干,就是理解。 之前說過歷史是人類文明的一個記載傳承。所以歷史的發展是和人類的文明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人類的文明分什么呢? 科技——也就是生產力 經濟——也就是生產力的物質體現 政治——生產力物質體現以后的社會結構變化 精神——以上三者對處在當時社會中的人們的思想的影響,包括各種文學體現。 這四種東西互相作用相輔相成,逐漸推動歷史的發展。 歷史之所以不需要背誦就是因為這四個概念的存在以及它們的發展都是有規律可以尋的,抓住了它們的規律,就是抓住了歷史的規律,你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以后,只要稍微輔佐看看課本,每次考試的試題弄懂,知道命題思路,就知道怎么答題,高分自然而然就來了。 我們說了科技、經濟、政治、精神這四樣以后,再看看它們是如何工作的。 科技最初是解決人溫飽的,解決了溫飽有了剩余,就有了貿易。這很容易理解,貿易出現了就有了經濟。經濟發展自然帶來窮人和富人之間等級的分化以及社會資源配置問題,于是就出現了政治。掌握較多社會資源的人成為居高位者,較少的就是平民。但是由于這種資源配置的不平等使得一直是少數人持有多社會資源,所以多數人只能聽命于少數人。所以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間一直存在著由于這種不平等而導致的矛盾。 少數的管理者必須努力治理一個國家,在享有被管理者的勞動成果的同事,安撫他們,使其不至于因為物資和溫飽問題激化矛盾威脅到自己的統治。管理者用從被管理者手中收取的稅收建立國家機器以維持治安,社會穩定,抵御外來侵略。這就是政治的最基本形態。 于是,反應當時社會形態的各類文學作品藝術作品思想作品一一出現。但凡歌功頌德的,有利于管理者地位穩固的,都會成為必讀書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儒家思想。 歷史是發展的,歷史發展所對應的就是不同階段以上四個概念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促進經濟,經濟的發展影響社會資源的分配,也就是政治。于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和統治穩定,社會管理者要通過改革和緩解矛盾促進經濟發展,平衡社會資源分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論中國還是外國從前還是現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政府的改革,如果沒有,那么一定是個短命的政府。早晚會被推翻。中國現在的改革開放和歷史上的羅斯福新政或者唐代的租庸調法變成兩稅法在成因性質上差距不大。非說有什么變化,不過是社會發展的階段不一樣制度不一樣,所以根據那些微微調整一下就好了。 實際上這四個要素對應到不管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都是一樣的。 現在的高中教材自2008年改版以后,是這四項分開學的。也就是政治制度從頭學到尾,科學發展從頭學到尾,經濟發展再來一遍。這個編教材的辦法怎么說呢,有利有弊。 利在于好背。弊在于不好理解。 但凡把東西串聯起來,記憶都會更方便些,互相比較不容易混淆。但是問題隨之而來,拿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來說,從先秦到明清,那個朝代的政治制度不是群策群力以及社會發展的結果,一幫高中孩子就指著老師上課講一下課后看看書背背題就能拿高分?那是不可能的。 最有意思的是當問到某某制度的建立有什么意義的時候,還總要學生回答有利于經濟發展思想文化發展云云之類的問題,可是學生如果沒有學到那里,是連那個時代經濟什么樣子都不知道,哪怕學過了,要把兩個連在一起也不是十分容易的。 但是課本既然已經這樣,考試又得考,所以就要由我們自己來彌補課本上的不足。 把考試的內容按照時間的順序捋一遍。這一遍的目的不是背,而是要搞清楚原因。 每一個制度背后的原因絕不是書上列出來的那三言兩語幾行字,而是整個當時社會情況的巨大變化的結果,是統治者不得不做出的改變。 清楚了它們的成因,自然也就能夠記住它們的結果。這個就是要自己總結它們變化的規律了。 你清楚了這個規律,可以這樣說,基本上書里百分之七十的知識自己就在你的腦子里了,根本不需要背。 唯一得記住的或許就是一些時間點。類似于鴉片戰爭的時間,工業革命的時間,這些東西。 而這些東西也要按規律分好前后,這樣是為了防止一旦考試記不住了,你還可以通過他們前后的時間推出自己記不住的那個。 大家別看我這個規律說的輕巧,其實做到是很難的。畢竟都是十幾歲的學生,一直以上學為主,對歷史的理解能力有限。 另外大家可以觀察一下,那些歷史學的好的同學,問起學習方法的時候,幾乎人人都會和你講,歷史不需要背,你需要的是理解。 而理解的,就是我上邊告訴你們的東西。文科和理科不一樣。理科要想拿高分,必須多做題。文科卻不是這樣,世界文明史到現在少說有3000年甚至更久,隨便從哪本書里截出來幾段就能出道題,光靠背是沒用的,你得知道出題人想要考什么。所以下面,我會和大家說說答題時候的一些技巧。 這些技巧怎么說呢,有了他們,我教過的學生文綜可以從90多分提到150以上。而且不要忘記,那些學生都是藝術生,基礎要比多數在教室里好好念書的同學差得多。 大家也許注意到我并沒有講如何總結規律的事。 方法我之前說了,要看書,按照時間的順序看一遍,并且想想它們發生的原因。其實歷史是可以推出來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會有像孟德斯鳩、盧梭、洛克那樣的智者從從前的社會形態可以推測到人類后來的社會形態。我們不需要推測以后,但是在學習從前的時候,這些規律是可以幫助大家理解歷史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