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評價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①主觀目的有反動性:其目的是取悅列強,遏制革命形勢和消除統治危機。②活動本質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體西用”范疇。③客觀影響的進步性:清政府的這些讓步,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資產階級的愿望,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④實際作用的背離性:清政府努力的結果適得其反,從直接影響看,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滿漢地方之間及資產階級立憲派的離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統治,還促進了革命形勢的高漲;從根本影響看,派遣的留學生成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者;編練的新軍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獎勵實業,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為辛亥革命奠定了經濟和階級基礎,而且還從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經濟的基礎。⑤認識:新政、立憲均是清政府為鞏固統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這是世界資本主義潮流沖擊下的產物。但結果都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質上的落后性。注意:從近代化角度以生產力標準來分析,清王朝的預備立憲政體雖不完備,但畢竟不同于封建君主專制,帶有向資產階級政權過渡的性質。它的一部分成果,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礎。可以這樣認為,“預備立憲”是一場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質的改革,被動和主動地順應了時代的潮流。(2)維新派和清末立憲派的異同及相互關系相同點:①改革方式:都主張通過自上而下方式,改變政權組織形式,即實行君主立憲辦法達到參政議政目的。②對人民群眾的態度:都不敢、不愿發動群眾,甚至仇視人民革命。③組織成分上:兩派大都為資產階級的上層,一些開明地主及其知識分子,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不同點:①改革背景和目的:維新派是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情況下,主要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清末立憲派的主要目的是抵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以維護自身既得利益。②對清朝態度:維新派一直維護清朝統治;而后者在看清“預備立憲”騙局后,部分人轉而走上對抗清朝的道路,他們發起的保路運動,客觀上配合了革命派,加速了清朝滅亡。③組織成分上有不同:維新派主要是資產階級上層,開明地主及其知識分子,力量弱、基礎薄;后者除上述成員外,還有部分人操縱清朝中央和地方實權,影響頗大。關系:清末立憲派是19世紀末,維新派的延續和發展,大部分清末立憲派人士是由維新派演變而來。維新運動為后來的立憲運動在思想上、人員上作了準備。也可以說,立憲運動發展了維新派的思想,客觀上更深、更廣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3)君主立憲制政治思想演進過程及興衰原因分析演進過程:①早在鴉片戰爭之后,先進的中國人就開始開眼看世界,向中國介紹西方情況,如徐繼畬的《瀛環志略》即介紹西方的政治制度。②19世紀60年代產生在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的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③19世紀末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積極要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在1898年發動了戊戌變法運動。④20世紀初,清政府決定實行“預備立憲”1906年下詔“預備仿行立憲”,1911年“皇族內閣”出臺。之后,立憲派分化,退出歷史舞臺。興起原因:中國近代受西方文化影響,是中國人“西學東漸”的產物,也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根深蒂固、努力強大這一基本國情的產物,也是資產階級革命性、妥協性的產物。退出的原因:實踐證明在中國行不通,封建統治階級頑固保守,不容重大變革,君主立憲人士逐漸放棄追求,隊伍不斷分化,日益縮小消亡。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興起,民主共和主張廣為傳播,為越來越多的人理解接受。(4)20世紀初,清末社會幾種政治潮流相互關系、歷史地位政治潮流: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潮流,立憲派掀起的立憲改革潮流,清政府主導的“新政”、預備“立憲”自救潮流。相互關系: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后,中華民族危機更加嚴重。隨著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清朝統治階級被迫進行改革,在1901年初宣布實行“新政”。大量留學生被派往國外,其中很多人接受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從而推動了革命思想和革命團體的建立。1905年孫中山建立同盟會后,革命派反對清朝統治的斗爭此伏彼起。應資產階級立憲派的要求,清政府不得不實行“預備立憲”。其騙局造成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漢族官僚離心離德,立憲派開始分化,部分人傾向革命,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促成武昌起義成功,使各省立憲派和一些官僚轉入革命陣營中來。資產階級革命的潮流體現了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在中國走民主共和道路的要求,并最終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是愛國和進步的。立憲改革潮流雖然能對封建統治帶來一定的成績,但它們以保存腐朽清王朝統治為前提,因此不可能真正滿足資產階級的要求,同時用改革遏制革命,也是落后于時代發展。(5)立憲派在辛亥革命進程中的作用對立憲派在辛亥革命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一種觀點認為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積極作用:清政府“預備立憲”騙局暴露后,一部分立憲派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勢的發展;立憲派領導的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斗爭,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武昌起義后,立憲派策動南方各省獨立,使清朝統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勢迅速發展,帝國主義被迫“中立”。消極作用:武昌起義后,立憲派掌握了多數省的政權,使革命潛伏失敗的危機;立憲派促使湖北軍政府參加南北和談;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立憲派在革命隊伍內部向革命派進攻,迫使革命黨人接受了和談條件,使袁世凱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辛亥革命失敗。 |
|
來自: 昵稱30677933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