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13歲的初一女孩寫給她媽媽的十二條建議,完全從孩子的角度看父母的言行。 請爸媽們認真閱讀,總有一條建議適合你。 我需要幫助,同時也需要獨立,即使您能替我做所有的事,也請您把它留給我自己做。 解讀:孩子小時,媽媽幫著喂飯;孩子穿鞋時,媽媽幫著系鞋帶;孩子去學校時,媽媽幫著收書包……是的,我們是父母,需要幫助孩子,但孩子需要獨立,他要學會怎么照顧自己,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因為這是他未來能獨立生活的基本條件。 請容許我犯一些錯誤,哪怕您事先提醒了我。 解讀:孩子犯錯,其實是在學習,在成長,父母不要因為怕麻煩而不允許孩子犯錯。 當孩子犯錯時,記住不管你多么生氣、多惱火,一定要努力克制住情緒,不要亂貼標簽,比如“壞孩子”“惹禍精”等。請等到我們可以與孩子心平氣地溝通時,再去溝通,這樣你會更深刻地了解孩子犯錯的心路歷程,也可以借機引導孩子認識世界,引領孩子自我成長。 請不要強迫我按照您的模式生活。 解讀:父母習慣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并且認為這是為孩子好,是愛他的表現。 雖然孩子會按我們說的去做,但心里往往是不情愿的,這會使親子關系產生隔閡,隨著孩子自尊心越來越強,孩子會更加強烈的反抗,慢慢地,他會變得很叛逆、不好管教。 請自覺保護我的自尊心和隱私權。
![]() 解讀:有些父母不在乎孩子的自尊和隱私,常常在大庭廣眾之下責罵孩子,或許把孩子的隱私當成笑話宣揚出去,讓孩子毫無顏面,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自卑并失去上進心。 如果您想成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您家長的架子。 解讀:父母有時把自己放在高孩子一等的地位,端著“權威”的架子,時刻準備發現孩子的錯誤,并耳提面令,讓他糾正。在這樣的心態下,孩子怎么可能把你當成朋友,一起分享快樂和悲傷,告訴你他的小秘密? 請不要拿我當您的出氣筒。 解讀:大人總是會承受各種各樣的壓力,有時還沒法向他人發泄。這時,年幼的孩子往往會被殃及,一點小小的過失被一肚子氣的大人放大,找來一頓罵,甚至一頓打,孩子多無辜! 請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打擊我。 解讀:拿其他孩子與自己孩子對比,有時是為了給孩子樹立榜樣,激發他進步,而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否定、被批評,繼而憤怒、自卑,故意跟父母作對,效果適得其反。 多一些建議,少一些命令。 解讀:命令的語氣會讓孩子產生壓迫感,也會讓孩子失去主見,多給孩子建議,孩子會學會自己思考,也有利于父母子女之間的溝通。 請不要第101次告訴我,某件事該怎么做。 解讀:“啰嗦媽媽”總是最令孩子厭煩,無論孩子做什么,她們總喜歡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做、“不應該”怎樣做。這樣的媽媽會讓孩子逃離、叛逆,嚴重影響母子關系。 我不僅學習您告訴我的東西,還會學習您身上表現出來的東西,包括您的壞習慣。 解讀:這句話證明了“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孩子不僅會學習父母所說的話,還會學習父母所表現出來的品質,所以說,要教育孩子,父母要完善自己,改掉壞毛病,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請重視我的意見。 解讀:“小孩子懂什么,別胡說八道!”父母不重視孩子的話,孩子肯定會很沮喪,自信心也受到打擊,久而久之,就不愿意說自己的意見了。 實際上,我們應多期待孩子發表意見,這樣的孩子才會思考有想法,不會盲從他人的意見。 因為我是雛菊,所以請別讓我在夏天開花;因為我是白楊,所以請別指望從我身上摘下松籽。 解讀:孩子一生下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的權利,沒有義務“在夏天開花”,也沒有義務“摘下松籽”。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給他最好的教育和關愛,然后目送他離我們遠去,去過自己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