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武帝好美色,后宮有多位佳人為此先后失寵,為重新獲得帝王的恩寵,后宮佳麗多邀請女巫入宮,試圖以巫術達到目的,同時對其所嫉妒者施以巫蠱之術,一時間吸引無數方士和各類神巫聚集在京師長安,后宮為之迷亂。而這些佳麗又因相互妒忌爭吵,便開始輪番告發對方詛咒皇帝、大逆不道。漢武帝大怒,將被告發者處死,后宮妃嬪、宮女以及受牽連的大臣共殺了數百人。 而大臣江充素與太子劉據有隙,遂趁此機會陷害太子,誣陷太子使用巫蠱詛咒武帝,皇后衛子夫與太子劉據被逼起兵反抗,不果,相繼自殺,死傷數萬,受牽連遭滿門抄斬的大臣無數,一時間朝野震蕩,血流長安城,幾乎動搖國之根本。最終,在壺關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書訟冤后,武帝才幡然醒悟,斬江充三族,燒死蘇文。又修建“思子宮”,于太子被害處作“歸來望思之臺”,以志哀思。此事件牽連者達數十萬人,史稱巫蠱之禍。起于后宮,始于巫蠱,被奸人利用,禍害一方! 此后,歷朝歷代,宮廷野史之中,亦不缺乏放蠱事件,并且愈演愈烈,讓人談之色變。因故,歷代都有明令禁止巫蠱之術,放蠱被認為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一旦被發現的話,必將處以極刑,并流放塞外。故放蠱巫術完全處于秘密狀態,歷代志書史記中,關于蠱毒的記錄數量也不多見,總是廖廖數語,并且語焉不詳,這就使蠱婆與蠱術變得更加詭秘。發展至今,關于蠱術的傳聞,則多流傳于網絡和小說之中,借與互聯網的快速傳播,名聲更是大燥,與降頭術被共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 不過巫蠱之禍雖是史實,但其中的巫蠱卻是虛構的,并不存在,乃是有心人利益熏心的政治手腕,利用巫蠱的詭秘來完成自身的政治目的而已。 說到蠱術,其實現實生活中,關于它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彼時人類便信仰言語詛咒能夠禍害仇敵,而后加由方術和巫醫的補充,不斷加入五毒等元素,便逐漸演變形成了傳說中的蠱,曾盛行一時。 而‘蠱’字便是蟲和器皿的結合,宋人鄭樵所著《通志六書》里便有其描述,大意是說,將各種毒蟲集中在同一器皿之中,任其互相襲擊與吞食,最后存活下來的就是蠱,即毒蟲之王。而后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政治因素,外界被朝廷命令禁止的蠱術,在湘西地帶得以默默流傳下來,并且逐漸融入楚巫文化之中,與當地人文習俗以及思想潮流相互結合,獨具體系傳承,形成獨特的苗蠱。而對于苗蠱的描述,多見于湖南湘中及湘西古梅山地區的一些宗教書籍中。 清朝文獻《乾州廳志》中便有記載描述到:“苗婦能巫蠱殺人,名曰放草鬼。遇有仇怨嫌隙者放之,放于外則蠱蛇食五體,放于內則食五臟。被放之人,或痛楚難堪,或形神蕭索,或風鳴于皮皋,或氣脹于胸膛,皆致人于死之術也。” 傳說,放蠱的手法有三到四種,以手法的不同可鑒別法術的高低:伸一指放,戟二指放,駢三指四指放,后果各不相同。一二指所放的蠱,中蠱人較容易治愈,三指所放就較難治了,倘若是四指所放,幾乎屬于不治之癥,中者必死無疑。 這聽起來似乎恐怖詭異,不過在傳統的苗蠱文化中,放蠱者亦不好受,雖然能控制蠱毒害人,但卻也要受限于毒蠱,因為她的生命已經與毒蠱綁定在一起,所以不僅要小心保護毒蠱不受傷害,還要定期放蠱,否則體內毒蠱便極有可能挨餓,繼而反噬。傳聞蠱婦放蠱中一人,可自保無病三年,中一牛,可保一年,中一樹,可保三個月,如不放蠱,蠱婆自己就要生病,連續三年不將蠱放出去,蠱蟲不得食就會傷害蓄蠱人。 當然,這些都是楚巫文化系統中,一些宗教典籍所記載的關于蠱毒的描述,那么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這種神奇的巫術,能夠通過放蠱控制禍害他人呢? 有部分學者認為,雖然在楚巫文化系統中,有關于毒蠱詳細的介紹以及分類,但是這種超越物理范疇的存在卻是不可能的,就好比各大宗教對其信仰神明的夸張塑造一般,僅是一種信仰和寄托罷了。 但是有部分學者卻堅持認為蠱毒的真實性,即便擺脫黑巫術一說!他們認為蠱更趨向與毒,倘若將蜘蛛、蝎子、蟾蜍、毒蛇、蜈蚣等毒蟲放在一個容器中,密封十天,開封后存活下來的那只就是最毒的,它也就是蠱的首選,然后經過飼養最終就是蠱,把它的糞便放在別人的水井或糧食里,吃了的人肚子里就會長蟲,慢慢身體虛弱而死。以現在科學的角度來說明,也是極具說服力的。 而關于所謂的蠱術,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是否覺得它真實存在呢? 搜索老煙斗鬼故事,解鎖更多不能說的內容!講解更多靈異視頻!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一點資訊的觀點和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