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中尾閭部似連著一根棍子,柱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閭則可下垂。專門松尾閭之方法,則有“垂、泛、扣、轉”四式,現分述如下: 第一式,垂尾閭。見站莊松腰法。注意初練者,由于下蹲的程度小,尾閭與指地點的連線為一向后的斜線,隨下蹲程度的加大,其線漸趨垂直,待成垂直直線后即可轉入第二式。 第二式,泛臀。接上式,上身不動,髖關節部之兩股骨頭向外后撐,膝微內扣內收,大腿根內側放松向后收,臀向后面凸出(勿上翹),以此抻開腰骶關節,松開臀后面的骶髂關節,從而使臀向后、外泛(翻)張,使骶髂關節松動。 第三式,扣尾閭。隨著泛臀與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閭逐漸移到指地點的后面,尾閭從下垂狀變成前扣,指地點則可從等邊三角形中點逐漸前移至兩足連線中點,同時身體繼續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狀。 第四式,轉尾閭(尾閭劃圈)。接上式,兩足尖稍向外撇,尾閭做前后劃弧擺動,做左右劃弧擺動,最后尾閭做轉圈動作。此法與前述轉胯松腰法之轉腰涮胯動作似同實異。轉胯松腰雖也要求以尾閭骨為動點帶動骨盆轉動,但主要是力催形動,轉動僅在尾閭。古人把尾閭轉動喻為鐘錘、鐘擺。一是表明其重視程度;二是為了保密。須知這是腰胯全松以后之事:尾閭靈動自如,氣機圓活無滯,已達周身一家、意氣合一的境界。 上述松尾閭的四式修法,由于各家修法對尾閭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側重。一般練太極、形意等內家拳,要求垂尾閭;練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后胯;練八卦掌則要求縮臀靠胯。為什么要求不同?因尾閭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閭下垂,使氣機容易收歸丹田,向外發力時,從丹田發力較易,對初學者也容易做到。太極拳講太極推手,尾閭下垂就不易被推動,因此要求尾閭下垂。在尾閭下垂后丹田氣充足了,就要沖開后胯,使骶髂關節能夠活動,做法就是泛臀。骨盆后的骶髂關節是假關節,一般不會動。修定就要把此處練活,使骨盆、骶髂關節能活動,如果把恥骨連合處練松開,把臀泛開,活動范圍就更大,命根氣就會更加充足,如果發力打人,力氣會更大。因此,少林拳練功強調泛臀。八卦掌講究輕靈,只泛臀不行,尾閭要向前扣。尾閭向前扣,不僅封住海底以煉精化氣,而且能把氣調起來,使動作輕靈。因此八卦掌練功要求尾閭前扣,即縮臀靠胯。 太極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來對尾閭的要求不同,實際上也是練習松尾閭不同階段的要求,從垂尾閭、泛臀、扣尾閭到轉尾閭,直到尾閭能劃圈了,靈動自如,氣機就達到圓活無滯,能隨自己指揮,也就達到周身一家、形神合一的境界了。但在練功時,須從垂尾閭練起,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如果把某一階段的要求局限化,當作整體或當作唯一正確的姿勢,則屬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謂“尾閭如鐘錘”,“尾閭如鐘擺”的說法。實際就是第四式的尾閭會動、會擺、會轉。會轉以后就能調動周身的氣機,尾閭往那兒動,氣就往那兒沖,象一口大鐘,它不會自動響,怎樣才能響呢?一拉鐘錘,撞到鐘上就響了。尾閭就象鐘錘,尾閭往那邊一靠,氣馬上就往那兒去。使丹田發力,用尾閭扣激,把氣力發到周身各個地方。但這仍是初級的調氣發功,功夫高時則“周身處處是丹田”,不需要再從丹田去調。 作用 尾骨上與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與后翹之尾骨相接處有微隙可活動,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氣血轉輸之處),尾閭處非常重要。動功與內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談及松尾閭者,然而尾閭之活動,關系到周身陽氣的發生和發動。尾閭能運動周身之陽氣,尾閭不松則氣難以靈動。龜、鹿長壽,其尾閭均能靈活轉動。尾閭松動后則氣機易于流通,故古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之說。需知這只是尾閭松動后的初級效用罷了”。 一味練習松尾閭四步功,容易招致脫肛、疝氣等氣下陷的疾病。因此要注意提肛相合。不過就是注意到了提肛,從練功的順序看,還是不夠的。這需要氣能聚命門和會陰。這就涉及到松腰的問題。 腰為腎之外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陽化生元氣,注于氣海以滋養全身。又腰為支撐人體的重要支柱。故養生家特別重視之。松腰可使腰部靈活,不僅要能轉平圈,而且要能轉“立圈”與“混旋圈”。這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此即古人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松,可使氣血流通,從而保證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古人說“力發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又說“力由脊發”,腰部不能放松,是達不到此境界的。 腰部如不能放松,弊病甚多: (一)腰部前塌(尤其體弱元氣不足者前塌更甚),一方面影響命門蓄氣,另一方面阻滯背部氣機上升,輕則背部酸痛,背部呆滯、頭暈、眉間悶脹、腹滿、腹脹等,重則氣機走竄,甚至發展到不能自控(這是氣不能納入河車大路,而別出少陽、太陽之故。若能予以調整腰部身形,與引氣歸經,則氣自順矣)。 (二)影響命門火對水液的蒸騰,男人可現遺精,白濁,甚至癃淋;女人則白帶增多,月經不調,小便頻數等。 (三)修動中禪者(尤其往復轉身頻繁者),易使陰陽升降失衡,浮陽上騰于面,多呈滿面紅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風半身不遂。 (四)腰不松,氣不能聚,尾閭關不能打開。(尾閭不松,腰也難松,這兩者互相影響,需要互相促進) 欲解上述諸弊端,均需著意于松腰的練法。松腰練法主要有六: (一)站莊松腰法 全身松靜站立,兩腳分開,呈后八字;兩膝微屈下蹲,膝不過足尖;髖后收,使大腿根之鼠蹊部成空虛之三角;腰部命門穴向后突,尾閭下垂呈似坐非坐狀;尾閭尖指向兩腳跟連線之等邊三角形之中點,同是調襠提會陰。全身身形按前述要求,松膝微內扣,踝放松,足平鋪,手抱球或合十,置腹前、胸前均可。可采用腹式呼吸,吸氣時意念收向命門,吸滿氣,微微向下一坐,同時腰放松,可反復進行3—5個呼吸。每次站半小時。此法不僅能松腰胯,亦為松尾閭之捷法。 (二)轉胯松腰法 周身中正站立,兩腳平行分開,略寬于肩,兩手叉腰,適度下蹲,軀干與大腿成鈍角,膝不過足尖。髖關節放松,以尾閭骨為動點帶動髖部劃圓(正轉、反轉)。以此活動腰部之關節、肌肉、韌帶等。習練久久,腰胯不僅能平轉劃圓,而且要能立轉劃圓即轉“立圈”,甚至能轉平、立相合之“混旋圈”。 (三)蹲墻松腰法 面壁而立,全身放松,周身中正,兩腳并攏,腳尖頂墻根,兩肩前扣,含胸收腹,鼻尖正對墻,腰后突下蹲,頭不可傾斜,如此反復。初練者腳尖頂墻下蹲有困難,可以稍離寸許,兩腳分開平行站立下蹲。每次下蹲30為一組,每日蹲一組以上。待熟練后,鼻尖可離墻下蹲;再進一步可將腿蹲平后耗時間。此法不僅可以松腰,而且可以治療修定出偏造成的多種不適,為古德不傳之秘法。 (四)俯身拱腰法 (五)直腿坐松腰法(較快捷也很重要的方法) (六)輔助:扣翹尾閭法 習練松尾閭四步法和松腰六法對松腰和尾閭很關鍵,也是去病強身的良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