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述跡象與分析中可以看出,皇十四子胤禎應該就是康熙晚年真正屬意的皇位繼承人。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胤禎的同母兄、皇四子胤禛成了笑到最后的人。在老皇帝去世、新皇帝繼位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不妨從細節追起。 胤禛后來在《大義覺迷錄》里是這樣描述事情經過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至,胤禛奉康熙之命去南郊代父祭祀。十一月十三日,已經病危的康熙突然派人將胤禛從齋所召到暢春園。在胤禛未至暢春園之前,康熙命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發口諭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等胤禛從齋所急速趕到御榻前時,康熙還能說話,告訴胤禛自己病情已經很重了(“病勢日臻之故”)。胤禛含淚勸慰。當天夜里,康熙在暢春園寢宮內駕崩。胤禛“哀慟號呼,實不欲生”。這時隆科多向胤禛宣布康熙遺詔,命之繼皇帝位。胤禛“聞之驚慟,昏仆于地”。誠親王胤祉等皇子向新皇帝叩首,勸他節哀。胤禛這才勉強站起,辦理大事。 這段敘述里有很多的疑點。 胤禛原來不是說先皇在去世前夕留有傳位給他的遺詔嗎,而且還有遺詔的實物原件在,這里怎么又只有口諭呢,而且還是由隆科多轉述的口諭? 當然,這可以解釋為:康熙彌留之際,已經無法親筆書寫遺詔,后人所見的遺詔原件,是根據康熙的遺囑(口諭)而寫的,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就算這一點能說得通,可是,胤禛所敘述的遺詔宣示過程,仍有很多不合情理之處。依胤禛所說,在他未到之前,康熙已經對諸皇子和隆科多宣布了傳位皇四子的口諭。那么,胤禛一旦到場,總會有些人爭先恐后地要把這天大的好消息告知的——這可是了不得的擁立之功啊!就算知情者們都有所忌憚不敢說,當時還有力氣說話的康熙,也應該在見面的第一時間告訴胤禛。然而,從胤禛趕到暢春園,到康熙咽氣的幾個小時中,不管是康熙本人,還是據說已經聽過“口諭”的其他人,居然都守口如瓶。直到康熙賓天,才由隆科多轉述“遺詔”,而胤禛呢,真仿佛大夢初醒一般,“聞之驚慟,昏仆于地”。 有趣的是,不但是胤禛聆聽詔書之后“昏撲于地”,好像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已經知情”的其他皇子,表現也不正常。皇九子胤禟,在胤禛哀痛之時“突至朕(胤禛自稱)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皇八子胤禩呢,“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獨立凝思,派辦事務,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憤可知。”按照《大義覺迷錄》中的說法,胤禩、胤禟不是幾個小時之前就知道胤禛繼位的事了嗎,即使有吃驚、憤怒的反應也該是在當時就表現過了,怎么反而表現在此時呢?綜合種種疑點,胤禛很可能在撒謊。合理的解釋是,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胤祹、胤祥這七個皇子在康熙彌留之際雖然也在現場,但實際上并沒有聽到傳位的口諭,他們也是聽隆科多轉述了所謂康熙的口諭,而并非聽康熙臨終時所說。 那么,隆科多何許人也?這個關系到大清帝國前途命運的傳位口諭(或說傳位遺詔),竟是由他一人“聽到”并且轉述的? 隆科多(?—1728年),鑲黃旗人,康熙舅父佟國維之子,康熙皇后佟佳氏之弟,后來有一段時間雍正曾稱之為“舅舅隆科多”。隆科多在康熙晚年受到重用,為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地位雖然不是很高,但掌握著京師衛戍部隊。從后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來看,以退為進、暗中發力的胤禛可能早就與隆科多來往密切,并把他拉攏過來了。有研究者綜合《清圣祖實錄》《大義覺迷錄》及《永憲錄》的有關材料,勾勒出康熙去世的那一天(十一月十三日)事變的輪廓: 十一月十二日晚,在嚴密控制了暢春園之后,隆科多得到某些內侍的協助,在康熙藥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藥,使康熙處于嚴重昏迷狀態。隆科多一方面對朝臣們嚴密封鎖這一消息,另一方面又矯詔將皇子們,特別是“皇八子黨”成員胤禩、胤禟、胤等,急召至暢春園,對他們進行了變相軟禁。 可以推測的是,皇子們雖然名為“侍疾”,但此時康熙已處于昏迷狀態,他們根本不可能聽到父皇的口諭,而隆科多則可以聲稱,康熙昏迷前曾對他口授傳位詔書,但還是等待皇帝清醒時由其直接向皇子們口授,更為信實、妥善。然而實際上,康熙已經失去恢復神智的希望了。總之,胤禛捏造的傳位于他的所謂口頭遺詔,直拖到康熙死后才由隆科多向在場皇子們傳達。這樣的結果完全出乎眾人的意料,對胤禩、胤禟等人更不啻晴天霹靂,從而產生了前述的激烈反應。 大多數皇子應該能判斷出真相,但是在武力脅迫下,他們不得不承認這一既成事實,由皇三子誠親王胤祉領頭叩首。胤禩、胤禟最后也只能坐視事態的發展,因為北京城郊內外這時已是“鐵騎四出”,戒備森嚴,如臨大敵,局勢再也不可逆轉了。 許曾重在《清世宗胤禛繼承皇位問題》一書中曾判斷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事件,是一場以武力為后盾、精心策劃、巧妙安排的宮廷政變。 事成之后,胤禛順利地當上了皇帝并逐漸鞏固了地位,對于隆科多這樣一位立了首功但知道一切底細的同謀者,胤禛當然不會放過他,所謂“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四年后,隆科多就被“除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