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 在元代的書法史上,除了趙孟頫之外,藝術成就最高的影響最大的就要屬楊維禎了,被稱為三國最仁慈的皇帝劉璋在《書畫史》中評曰:“廉夫行草書雖未合格,然自清勁可喜?!眳菍挕掇宋碳也貢穭t稱其書如“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箋,倒載而歸。”?!泵鞔拇蟛貢乙彩侵奈膶W家書法家的吳寬在其《匏翁家藏書》則稱楊維禎的書法如“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破斧缺箋,倒載而歸。” 楊維楨像 那么,這位“清勁可喜”、“倒載而歸”的書法家楊維禎究竟是何許人也呢? 楊維楨《跋鄧文原急就章》 楊維楨(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書法家和戲曲家。字號有很多,比如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 楊維楨出身宦門,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年時代勵學苦讀,32歲就中進士,在詩文方面,楊維禎的詩,古樂府詩是他的特色,史稱“鐵崖體”,極為歷代文人所推崇。 楊維楨書法取法高古,來源于漢晉,風格剛勁,成就很高,特別是對索靖的章草很有領悟,而且能將章草、隸書、行書的筆意熔于一爐,并加以發揮。他的字,粗看東倒西歪、雜亂無章,實際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說把趙孟頫比作優美的代表,那他則是壯美的典范。書法的抒情性在他這里得到充分的張揚。 但是,關于楊維楨的名字,到底是“維禎”還是“維楨”,自明初以來就有爭議。 從文獻版本來看,明成化刻本《鐵崖先生古樂府》和明正德刻本《宋學士文集》均載宋濂《元故奉訓大夫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楊君墓志銘》:“君姓楊氏,諱維禎,廉夫其字也?!泵鞒鹾诳诖笞直尽稏|維子文集》、成化五年刻本《鐵崖先生復古詩集》、明正德嘉靖間刻本《東維子文集》、清道光清白堂刻本《暨陽楊氏宗譜》亦作“維禎”。在傳世的文獻中也多有作“維楨”者:明初刻本《清江貝先生集》載貝瓊《鐵崖先生傳》、明弘治刻本《鐵崖文集》、清四庫本和鳴野山房抄本《東維子文集》均作“維楨”。 其實,楊維楨的署名問題早已被人發現。明代的楊樞在《淞故述》中就已經指出了這個問題。當代的學者孫小力在所編的《楊維禎年譜》中認為“維禎”正確,黃仁生在《楊維禎與元末明初文學思潮》中則認為孫小力的觀點正確,一直沿用。 喬光輝在《一部厚重質實的奠基之作——讀孫小力的〈楊維禎年譜〉》《楊維楨之“楨”字考》《楊維楨之“楨”字演變與其心態關系探微》幾篇文章中,認為“維禎”到“維楨”的變化反映了楊氏心態變化,“楨”字更能體現楊氏的性格。 在網絡發達的當代,搜羅楊維楨各種墨跡,除去不署姓名僅署以別號外,可以看出,在時間跨度長達26年的楊鐵崖各種墨跡中,“維禎”與“維楨”同時使用,并行不悖,根本不存在誰早誰晚的問題。 禎,祥也。相傳在楊維禎出生之前,其母親曾經夢到金錢墜懷,在中國古代史籍中,許多偉大人物出生時都有異象。金錢墜懷這個吉兆,提高了楊宏夫婦對這個孩子的期望值,所以為孩子取名“禎”,是很有可能的。 在楊維禎傳世的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有“楊維禎印”白文二方、“會稽楊維禎印”朱文二方,以及許多字號印和閑章,卻沒有一例印文作“維楨”者。在明代文人篆刻興起之前,印章的使用還是比較局限的,其首要功能是憑信。楊維楨無論有多少別名、齋號,他的本名是不變的。這就是他雖然也署“維楨”,但并不改換印章的原因。 綜上所述,楊維楨的本來名字是“維禎”,后來也作“維楨”。鐵笛道人本人終生同時使用這兩種寫法,所以都是正確的。 除了文學和書法上頗有成就之外,楊維楨對于音樂的造詣也很高,特別是在鐵笛方面,其“鐵笛道人”的別號即因此而來。 《夢游海棠詩卷》 紙本 30.5×67.3cm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