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1 某,過敏性哮喘,每年五一節發作,國慶節休止。病起于兩三年前國慶節,因游行勞累后飲冷食涼所致。現證胸悶,心煩,喘促時作,發作時需用西藥噴劑控制。宋老(宋孝志,下同)診之,予梔子豉湯:焦山梔15克 淡豆豉15克七劑。七劑后心煩減。后按此方服用兩個半月而愈。 原文 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76)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77)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78)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 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221)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豉湯主之。(228) 評語 在《傷寒論》中,梔子豉湯用于治療熱擾胸膈諸證,但并未出現一喘證。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熱游行勞累后,大汗出,飲冷食涼,熱被遏胸中這一發病過程,斷定此病人之喘為熱擾胸膈所致。故用梔子豉湯兩味藥而愈此頑疾。宋老抓的是病機而用方,擴大了梔子豉湯的適用范圍。但從原文來看,諸條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證。病人也有胸悶,心煩之證,只不過不是主證罷了。此證再結合病機,用此方,終究還是以原文為基礎。 醫案 2 某,心下痞硬數月余,不食則滿悶,食則脹。前醫數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細問之,口干,故飲水多。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腫。最先起于腹中滿悶,后漸上至心下痞。予五苓散原方三劑。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緩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勢,現肚臍下仍硬滿。又服三劑而愈, 原文 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評語 《傷寒論》中五苓散適應證有二:一為太陽蓄水證,一為156條之水氣不化心下痞。但終究不離其病機,即下焦水蓄。患者雖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腫之證。雖然郝老師說此案為抓副證,但實質還是見證加病機。與案1無本質差別。由此想到了101條之“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對于此條之一證,爭議頗多。其實,從此兩案看來,一證加病機足以用藥,又何必在乎是哪一證?能反應病機的不僅是證,還包括其他診斷,四診合參才是中醫最優的診斷模式。僅局限于問診之一證,而非得爭論是哪一證,這種爭論又有何價值? 醫案 3 女,神經性嘔吐三月余,水、飯、藥皆吐,輸液超過兩瓶即變為粘液吐出。西醫諸檢查已作,排除嘔吐諸因,故診為神經性嘔吐。因發現丈夫外遇而吵架,故患此疾。前醫多用和胃降逆之品,若丁香、柿蒂、旋覆、代赭、丁萸、理中之類,皆不效。現證失眠,心煩,舌光紅無苔,脈弦細而數。有慢性泌尿系感染,反復發作。予豬苓湯原方。囑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時喂服一勺。一周后進流食。再一周不用輸液。后食西紅柿復發,仍用此方。再一周而愈。 原文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319) 評語 失眠、心煩、口渴、小便不利、再加上陰虛之舌脈,故用豬苓湯。雖然病人以嘔吐為主證,但此證亦可用水邪犯胃來解釋,豬苓湯用之故效。臨床疾病復雜,但只要切合病機,便可用方,且用之效如桴鼓,此經方之妙。囑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時喂服一勺。因心病還需心藥醫。如此,心身同治,方能見效。 醫案 4 礦工妻,產后二十余天,發熱,身疼痛已十天。考慮產后肌膚失養,先后服八珍湯、人參養榮湯各三劑,皆不效。后請教劉老(劉渡舟,下同)。謂內臟氣血不虛,故予桂枝新加湯。三劑,仍無效。劉老細查方,改生姜用三小片為15克。兩劑身痛減,三劑愈。 原文 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62) 評語 產后肌膚失養,八珍類養內臟氣血,故無效。桂枝新加湯中,生姜三兩意在引藥達表,量少則無此功效。故知經方之量,亦不可輕易改變。 醫案 5 壯年,蕁麻疹,體瘦,脈浮。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囑其睡前服藥,后覆被發汗,三劑愈。 醫案 6 女,小兒腎炎,頭面水腫,脈浮。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七劑。 醫案 7 某,急性肝炎,黃疸不退,身黃如橘皮,身癢,脈浮。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七劑。 原文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262) 評語 此三案,皆抓住脈浮一證,病在于表,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后兩案因病情復雜,服后配合西醫治療。但癥狀的改善,得益于麻黃連 翹赤小豆湯的發汗。故知,發汗乃治療邪氣在表的不二法門。 病在于表,應當治表,治里則無效。以上四案,治表之法,或直接發汗,或引藥達表,但又不是麻桂之劑。故知經方治表,絕不僅限于麻桂 之劑。 醫案 8 小兒,感冒,高熱。其母為其燉服元魚湯,烏雞湯,熱劇。現證舌紅苔黃膩,惡冷。診為著涼停食。以外散表寒,內化食滯之法。愈后,飯 量貪多。數月余,又因感冒來就診。診為停食著涼。仍以外散表寒,內化食滯之法而愈。 原文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12)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