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云南賓川州城鎮
“賓川有座鐘鼓樓,半節伸進云里頭,初一去燒香,十五才下樓。”這是一座令賓川人感到自豪的高樓,他們無論走到那里,總要把它拿出來夸耀一番。 樓下就是州城鎮,古城為正方形棋盤式格局,城方如印。鐘鼓樓將全城四等分為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大量融合中原文化、白族特色的明、清、民國時期的民居分列兩側,鋪面鱗次櫛比,西南方向的文、武廟群落飛檐斗角,雄偉壯觀,灰黑色的屋頂上散發著雨水沖刷過后的銀光。 街道盡頭的城樓沒有了,周圍擴張出去的房屋改變著古城的格局,不過歲月的痕跡卻是難以改變的,無形的城墻仍然把城里與城外分割開來,若是從空中俯視,一個大大的十字印在賓川壩子的中央,而鐘鼓樓就在十字的交叉點上。 站在空曠的鐘鼓樓下,四個門洞面對著四條寂靜的街道,間或有一兩個老人走過,與古舊的建筑融為一體。這大概是每一個古鎮給人的感受,開發的滯后,使年輕人都遠走他鄉去尋找機會,但古鎮也得以保存,一個永遠的悖論。 一切看起來似乎很文雅,尤其是300多年歷史的筆山書院,現在的賓川一中,育人無數,明、清時期就有進士12名,舉人64名。但回溯州城的歷史,這里卻是一個尚武之城。 早在3800年前,賓川壩就有人類居住,州城北8公里的白羊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唐代,六詔之一的越嶲詔建城于州城古城山,成為從四川通往大理的越嶲道的必經之處。 賓川人還繼承了祖業,喜愛習武、當兵、打仗,乾隆年間出了個武進士李根長,做了乾隆皇帝的御前侍衛;民國時期有滇軍總司令楊希閔、中將師長楊如軒,還有參加南昌起義的解放軍中將趙镕。名將云集,無愧于先人和男兒的壯志。 1936年,紅二方面軍在賀龍、任弼時的率領下長征過云南,一路上勢如破竹,攻入了州城,全殲守軍,此戰堪稱紅二方面軍在云南境內最為慘烈的一戰。八十年代,當年的紅軍主攻團團長,時任解放軍工程兵司令的黃新廷將軍,專程來到這里,撫摸著橋欄,百感交集。 |
|
來自: 獵鷹個人圖書館 >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