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吃藥就是利用藥的各種性能,通過胃的消化,肝腎的解毒,腸的吸收,提供臟腑特別缺少的各種營養物質元素,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 而我們通過艾灸穴位,刺激經,激活人體自身的自愈能力,也就像是打開了自己身體的大藥庫,滋補五臟、祛除病邪、健康整個肌體。如果不依賴于外界的攝入也能達到如此功效,何樂不為呢?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 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 功效:補中,益氣,生津。治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脫肛。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功效: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功效:穴性屬土,有健脾的功效。常艾灸和按揉此穴還可以增加胃動力。 位置: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此穴是一個專門治療便秘的要穴,點揉按摩或艾灸商陽穴,能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 位置: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功效:合谷是止痛的特效穴,可治經痛、牙痛;還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面口合谷收,所以,面部和口腔的很多疾病,都可以通過艾灸或按摩合谷穴達到緩解或治療的目的。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功效:相當于中藥里的大補陰丸,去火補陰。 位置:在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 功效:此穴是溝通肝腎的要穴,滋陰補肝,主治肝腎陰虛、眼睛酸澀。 位置:在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內側面橫紋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后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 適用人群:寒性體質;中老年朋友;經常傷風感冒、腹瀉、怕冷的人。 功效:可緩解眩暈、雙眼發紅腫痛、腰酸背痛、足踝關節痛等癥狀,對腹瀉、消化不良有輔助作用。 位置: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功效:肺經的太淵穴, 脾經的商丘穴,這兩穴合在一起來用,補肺健脾止瀉,效果是極好的 位置:(1)太淵: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2)商丘: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處,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
|
來自: timtxu > 《健康、原始點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