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詠茶詩詞美若春花,多如繁星,但是人們往往把唐代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簡稱《盧仝茶歌》)尊為“千古第一絕唱”,有的學者甚至把它稱為詩化了的《茶經》。 《盧仝茶歌》語言質樸,發自胸臆,寫得揮灑自如,在酣暢中求嚴謹,在夸飾中見分寸,在平淡中有濃情,處處體現了中國茶道的“中和”之理,同時把作者對品茶的審美體驗和心靈感悟描繪得酣暢淋漓,出神入化。特別是對“七碗茶”的描述是全詩的最精彩處,“七碗茶”妙語連珠,讀之如品醍醐飲甘露,愈品愈有味,愈品愈能感悟出《茶經》中蘊含的人文追求。 “一碗喉吻潤”,這是物質享受,解渴而已,所以一筆帶過。“兩碗破孤悶”,看似淺白,實則深沉真摯,一語道盡盧仝懷才不遇,獨處山村,窮困潦倒,苦惱煩悶的心情。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這就更具深意了。“枯腸”是古代布衣寒士饑寒交迫、衣食無著的必然結果,這和“腦滿腸肥”的達官顯貴形成了強烈對比。另外,從此詩的開頭可見,盧仝是在早上起床后就空腹喝茶的,三碗茶湯進入空腹后,搜腸刮肚,使他備受饑餓的煎熬。但是,搜腸刮肚的結果卻發現,在他那沒有油水的枯腸中居然有刻苦讀書積累下來的“文字五千卷”。“枯腸”何其瘦小,而五千卷文字又是何等龐大啊!細小的枯腸中能容得下五千卷詩書,這是清高文人特有的肚腸。由此可見,盧仝雖然在物質上是貧窮的,但是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所以他的這句詩絕非自愧,而是精神的炫耀和不平的怒吼。盧仝的這句詩引起了后世許多文士茶人“卻作書生真富貴”的感嘆。 第四碗茶是七碗茶的最要緊處。緊接著第三碗茶憤憤不平的怒吼,盧仝筆鋒一轉:“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這看起來和風細雨,輕輕松松,但實則比酒后的吶喊更加震撼人心。詩人長期積壓在心頭的不平和怨憤,沒有如火山爆發,也沒有靠借酒消愁,卻通過品茶,在氤氳飄渺的茶汽和悠悠裊裊的茶香中化解的煙消云散,這就為后人排解人生怨憤,化解心中不平提供了新途徑、新方法。這句詩和唐代詩僧皎然和尚的詠茶名句“三碗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有異曲同工之妙。飲茶解憂,清而養生,這正是中國茶道的高明之處。 盧仝的第五碗茶到第七碗茶都是精神享受,是心靈的解脫。其中第七碗茶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試想一下,從“五碗肌骨輕”到“六碗通仙靈”,再到喝了七碗茶后“兩腋習習清風生”,那種將要從柴門茅屋中,從郁郁不得志的現實生活中飛升到自由自在的精神王國時,盧仝會是一種什么心情?這種將要超脫紅塵,但尚未真正飛升之際,那種對飛升的渴望,將要御風升天的激動,以及飄然欲仙的感覺該是多么美妙?所以盧仝發出了“七碗吃不得也!”的驚嘆。這驚嘆引起了后代茶人的強烈共鳴,也因此讓我們在品茶時能體悟到更多的深意和情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