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由漢族發明并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 中國文化——漢字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 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于殷商。實際上,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應該有一個從發生、發展到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指出:“漢字究竟源始于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于什么時代?分別代表什么含義?至今還尚在百家爭鳴中,看來還有待于大量的材料來佐證說明。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距今卻達8000年。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史前符號,商朝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籀文,漢代的隸書,唐代的楷書,草書,行書。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漢字發展至漢朝隸書時被取名為“漢字”。 史前符號 甲骨文 金文 大纂 小纂 籀[zhòu]文 漢字是意音文字,不是拼音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來表示漢語的詞或語素的。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大多數漢字是由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六書是漢字構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字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征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后來逐漸演化變成如今的造型。瓜是一個象形字。“瓜”字中,兩撇表示藤,中間豎鉤表示瓜,捺表示葉。“葫蘆科植物的統稱”就是“瓜”的本義。 指事字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號來表示某個詞。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這里最鋒利,這就是刀刃,等等。自大一點就是“臭”,“富”有田的人,“窮”靠用“力”打工,“賤”的繁體是“賤”,右邊兩個“戈”,為錢而爭斗,自然是“賤”。 形聲字 形聲:就是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形聲是漢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和神韻。 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有四種組合方式: 左形右聲:情、憶、哼、獷、構、描…… 右形左聲:期、戰、鸚、鳩、領、飄…… 上形下聲:宇、笆、霧、草、景、符…… 下形上聲:盂、貨、娶、基、裘、盒…… 內形外聲:聞、問、悶、瓣、辮、辯…… 外形內聲:園、囤、病、衷、閣、匣…… 形占一角:疆、騰、栽、裁、載…… 有些形聲字,隨著漢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讀音有了變化,已經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讀半邊就要鬧笑話。 會意字 會意:這種造字法,是用兩個或幾個字組成一個字,把這幾個字的意義合成一個意義。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個人靠在樹上,表示休息。 有些會意字是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重疊組成的。二字重疊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結構,三字重疊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結構,看起來像體操活動中的疊羅漢。例如三個“人”組成“眾”;三個“火”組成“焱”;三個“木”組成“森”;三個“日”組成“晶”;三個“直”組成“矗”;三個“水”組成“淼”;三個“口”組成“品”等。 會意字由于字形的變化太大,已看不出它們的字源了。例如婦女的婦字,為什么在女旁加個歪山呢?正確的字源分析只能從繁體字“婦”中才能看出。這個“婦”字左邊的“女”旁指婦女,女旁的“帚”是掃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婦女拿著掃帚在家里勞動。“女、帚為婦”和“力、田為男”是符合當時的“女內男外”、“男耕女織”的社會情況的。這類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當多,人們叫作“破體字”。 假借:此法簡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見于甲骨文),但后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又如“聞”,本意是用耳朵聽的意思,《大學》中就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后來被假借成嗅覺動詞。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后兩項,“用字法”也。 轉注字 轉注字:轉注字是一種完全同義詞,從語言的角度上來說,它增加了人們的負擔。如今天就只用“老”字而不用“考”字了,“考”的意義用法已經轉移。轉注字是六書中的用字之法,同假借字一樣,原則上都不能產生新字。它反映了語音的發展變化或方音的差異;同時它也反映了一種語言文字現象:即文字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形體以適應發展變化了的語言的需要的,它是一種動態的文字現象。 生僻字 生僻字:生僻字又稱冷僻字,指不常見的或人們不熟悉的漢字。自從有漢字以來,漢字也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約為3500至4500字,因為其中有些符號,現在也不能確定是不是文字,或者那個時代的生僻字,給今天甲骨文字數的統計制造了大麻煩。 合體字 合體字:合體字,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個字組成的漢字。合體字有兩種。一種是從組合的兩個成分上來顯示字義。如“伐”字從人從戈,表示以戈伐人;“取”字從又從耳,表示捉取一個人;“休”字從人從木,表示人倚著樹木。這類字文字學上稱為會意字。另外一種是兩個字組合在一起,一個字表示義類,一個字表示字音。如“河”為水名,從水可聲;“張”字指張弓,從弓長聲;“經”字指經緯,從糸巠聲;“球”字指玉球,從玉求聲。這類字文字學上稱為形聲字。在現代常用的漢字里形聲字占90%以上。還有象形字。 漢字由表意象形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因形狀方正,有“方塊字”的別稱,從結構上來看,漢字有以下特色: 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占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占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上中下結構,如“贏”;左中右結構,如“斑”;“品”字形結構,如“品”。漢字的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筆畫也具有一定的含義,如橫畫(一),可表示地平線(如旦字中的一橫)等。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后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后內,先外后內再封口,先中間后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筆畫最少的漢字只有一劃。有的字在書面上沒有,只在民間流傳,下面,給大家猜個迷,看看有多少同袍能夠猜出來的。 ------------------- 今日留題 ------------------- 迷面: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 東一扭,西一扭。左一長,右一長,中間坐了個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打個勾勾掛麻糖, 推個車車逛咸陽。 迷底為一個字,哪些同袍猜出來了呀,嘿嘿趕緊回復小編唄,^_^ 文章由漢服同袍網暖暖編輯整理,歡迎大家轉載,^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