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活動有著明確的目標指向,發現表象后面的真相,揭示世界隱藏的奧秘,是其最根本的目的。認知活動的最終成果,被冠之于“確證的知識”、“可接受的理論”、“真知”和“真理”等名號。無論具體名號是什么,可以確定無疑的是,在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上,始終飄揚著“真理”的旗幟?!罢胬怼弊鳛橐环N目標引導和價值追求,一直指引著人們的前進方向。 從認識上說,人們對經驗事實的描述命題可分為“真”命題和“假”命題。當命題與經驗事實相一致(符合)時,我們稱其為“真”命題;當命題與經驗事實不一致時,我們稱其為“假”命題?!罢妗泵}是正確的命題,“假”命題是錯誤的命題。判定命題的真理性,主要依據其是否與經驗事實一致(符合)。我們對命題“真”、“假”的陳述,顯然是一種價值評價,是對經驗認識是否合理的評判。在這種判斷中,我們把“真”作為有價值的命題,賦予其認識的合理性;把“假”作為錯誤的命題,賦予其認識的不合理性。一切認知判斷,都負載著價值。對認識“真”、“假”的區分,本身就是認知價值判斷。關于科學理論的真理性,一直是現代科學哲學的中心課題,各個學派在對此問題的研究中不斷演化。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是,科學理論的合理性中蘊含著認識價值判斷。“概念系統的選擇必然反映價值判斷。而且,認知的合理性盡在概念系統的選擇之中?!保ㄆ仗啬稀独硇浴⒄胬砼c歷史》P224)“任何概念系統的選擇都預設了價值”(P226)?!罢胬砀拍畋旧砭推鋬热荻跃鸵蕾囄覀兊暮侠淼目山邮軜藴剩@些合理的可接受性標準則依賴于并預設了我們的價值。更簡單地說,真理論以合理性理論為前提,合理性理論又以我們關于善的理論為前提。(P227) 事實與描述事實的命題根本不同,真理與存在也有本質差別。事實命題反映事實但并不等同于所反映的事實。自然的存在并不依賴與人,但對自然是什么的認知判斷卻是由人做出的;“自然比人類更早,而人類比自然科學更早”(海森堡語)。人們用真假作為認知判斷合理與否的標志詞,真假伽也就獲得了價值評價的含義?!罢胬怼彼w現的是認知活動領域的價值追求,不同于社會生活領域的倫理道德;“真理”的價值是認知活動所固有的,盡管它受社會其他價值的制約和影響,但絕對不是被給予或派生的。認為“認知活動價值中立,真理無涉價值”的說法,不僅從根本上否定和抹殺了認知活動的意義,而且也是站不住腳的謬論。馬克斯韋伯關于事實與真理的二分法,其主要意義在于劃定認知價值的界限和領域,并不能否定和取消真理的價值蘊含。這種狹隘的價值觀念,不僅把認知活動的合理性排除在外,同時也堵塞了把探索別的、多樣化的合理性標準的道路。 本文版權屬于花間挹香 2015年2月2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