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4日,臥龍古槐轟然倒掉,驚聞此噩耗,無數人扼腕嘆息、心痛不已。 大名還有許多珍貴歷史文化資源亟待保護,擷其部分介紹如下: 狄仁杰祠堂碑 狄仁杰在魏州時間雖短,但做出了巨大貢獻,魏州人民給狄公在原大名府城內西北隅建生祠立祠堂碑,以報恩德。后祠堂因亂而廢,一說毀于戰亂;一說狄仁杰回長安后,其子在魏州為所欲為,祠堂及碑被群眾毀之。元和七年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在原址重建祠堂并立祠堂碑。現祠堂屬重修,位于大名縣孔莊村北部。該碑青石質地,由首、身、座三部分組成,碑體(除座)高4.46m、寬11.46m、厚0.46m。碑首為六龍戲珠圓首,碑額陽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三行三字排列。碑體陽面楷書碑文,由馮宿撰文,胡澄書丹。碑文記述了狄公任魏州刺吏時的政績和重修此碑的經過。因碑身淤地之半好久,上部稍風化,有輕微裂痕,碑座淤埋地下完好。此碑為研究武則天時唐史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為河北省級文保單位,1996年政府籌資建亭保護。 由上圖可知,距離狄仁杰祠堂碑近在咫尺的地方,竟有一重型車停車場!一旦發生翻車或剮蹭等意外,狄公碑將重赴古槐之路。 若能建設一處石刻文化園,將此碑、名賢祠和正在建設的石刻博物館統一在一個園區內,不但可以徹底解決文物保護難題,更為大名增加一處較大規模的景區。
五女師舊址 五女師是民國時期大名城的三大著名學府之一,與河北省立第七師范、河北省立第十一中學齊名,是冀魯豫三十余縣婦女解放的策源地。1924年春成立,首任校長成培咨,借大名縣初級女子小學校(弘濟橋小學)辦學。1925年5月13日,大名女子初級師范講習所更名直隸省立第五女子師范學校,并將學校遷至原大名府貢院。1937年日軍侵占大名,五女師解散。13年間,該學校培養了千余名女學生,她們為解放婦女、啟迪智力、打碎封建枷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五女師建筑一流,可與天津市五大道的民國建筑相媲美,是冀南一帶不可多得的建筑群。如能拆除橫亙在建筑群中間的廠房,并稍加修繕,即可籌建“冀魯豫婦女解放的策源地一一大名五女師紀念館”,做為一處旅游景點對外開放。相信會有五女師畢業的校友紛至沓來,給大名帶來積極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女師舊址建筑群常年疏于修繕,垃圾遍地,部分房瓦塌墜,內件殘缺,若不及時保護,將造成不可彌補的缺憾。 蘭牧師樓舊址 位于大名縣委黨校西側,是美國基督教宣圣會的牧師蘭萬德居住的別墅樓。此樓是大名起義的指揮所。1947年是中大名縣委宣傳部辦公樓,建國后是大名縣招待所,1964年周總理來大名視察,安排的下塌處,但總理不搞特殊,移至普通房間。 古建筑彰顯著一個城市的歷史,是城市的年輪。創建文化旅游城,重建、建準很重要,但保護現有古建筑更是既有歷史和現實意義、又投入少見效快的大事。 在此呼呼大家行動起來,保護大名的歷史文化資源,防止悲劇重演,不要留下新的遺憾。 愛我大名,人人有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