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 政府加大對“狄仁杰祠堂碑”保護力度,留住歷史! 今天小編在貼吧看到大名網友“世代相守”早在2017年6月份就發帖呼吁政府加大“狄仁杰祠堂碑”保護力度,切莫再赴“西街大槐樹”后塵!因該碑距離路邊較進,在此途徑的車輛較多,一旦出現車輛事故極有可能傷及石碑!該帖一出大名熱心網友紛紛頂貼轉載,一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 小編經過查詢文獻及相關資料,將查詢的碑刻文字拓片和相關照片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學習,大名人應該多了解大名歷史文化,讀懂歷史淵源以便講給更多的人知道。 在此小編也呼吁文保部門加大對該碑刻的保護力度,讓大名的子孫后代放心,莫等到碑毀人心冷的時候就悔之晚矣了! -大名吧網友原貼截圖- -吧友古城小老頭講述狄仁杰祠堂碑傳說- “狄仁杰祠堂碑介紹” 位于河北大名縣孔莊村北,初立于大周圣歷元年(698年),后祠堂及碑因戰亂而毀。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十一月,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在原址為狄公重建祠堂及碑。現祠堂已不存在,僅殘留此碑于原址。該碑青石質地,由首、身、座三部分組成,碑體(除座)高4.46、寬1.46、厚0.46米。 碑首為六龍戲珠圓首,碑額陽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3行3字排列。碑體陽面楷書碑文,由馮宿撰文,胡證書丹。碑文記述了狄公任魏州刺使時的政績和重修此碑的經過。 該碑由馮宿撰文,胡證篆刻、書丹。胡氏此碑以篆、隸為根基而作楷書,中鋒運筆,舒展渾厚;結體全然正面取勢,字字磊落莊肅、氣宇軒昂;布局充實茂密,有行無列,行距狹小,字距緊密,但字內洞達開張;風格清雄勁秀。 明正德《大名府志》卷四《祠祀志·狄梁公祠》 《狄梁公祠堂碑銘》簡化字原文 一九九四年《大名縣志》附錄四《碑文墓志》。其中錯誤多達十余處,現據原碑及舊志改正。這樣一部地方志史大作,出現如此眾多的錯誤,真是有損大名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狄仁杰簡介: 狄仁杰,字懷英,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生于太原 (也就是現在山西省陽曲和文水縣之間,后改為太原府),卒于唐久視(公元700年)九月,享年九十三歲。狄仁杰輔佐武則天是有卓識遠見的,堪稱一代名相。他在政治、軍事、司法方面有卓越貢獻。 最初,他任并州(太原府前身)都督府法曹,主管司法。由于司法工作有成就,調京師長安任大理丞,擔任了中層官員,負責審核刑獄案件。凡經他審理的,獄無冤獄,案無冤案。唐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年)升為侍御史,奉行彈劾非法、督察郡縣、代表朝廷出外執行任務。他執法如山,破案如神,至今傳為佳話。《狄公案》小說至今膾炙人口,它的理論仍然是現代研究偵破案件的參考資料。又先后任寧州(今甘肅寧縣)、豫州(今安陽)刺史。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九月調回長安,任冬官侍郎,掌管工程制作。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六月,斗膽向武則天建議歷史上著名的事件“廢淫祠”被武則天采納。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后拜狄仁杰為相,而名垂青史。 狄仁杰在任侍御史期間,執法如山,鐵面無私,與左臺御史中丞耒俊臣結下私恨。耒俊臣性殘忍,經常誣蔑公卿,武后陰縱甚慘,因而狄仁杰被耒俊臣誣陷下獄。后貶為彭澤(縣名,在江西省北部)令。 萬歲通天(公元696年)九月,武則天下詔,令天下勇士十萬之眾進攻契丹(當時少數民族,后建國號為遼)十月契丹攻陷冀州(現在河北省中、南部),河北震動。武則天調狄仁杰從彭澤到魏州(今大名)任刺史(州官),狄仁杰到魏州組織了反擊,擊退了契丹。冀州人民才免于繼續受殺戮和戰火的摧殘,并保住了唐王朝的疆土。神功元年 (公元697年)回長安恢復相位。后又出任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安撫大使等職。狄仁杰在魏州時間雖短,但是勞苦功高,對唐王朝的社稷和人民的安居樂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魏州人民為給狄仁杰歌功頌德,于神功二年(公元698年)建造了祠堂,以報恩德。后來祠堂因亂而廢。一說因戰亂而毀;一說狄仁杰回長安,其子為所欲為,祠堂被群眾焚之。 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十一月,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根據相(今安陽)、衛(今汲縣)、澶(今范縣)、貝(今武城)、魏(今大名)、博(今聊城)六州人民的意愿,為紀念狄仁杰的功德,在原址(位置在今大名縣殷李莊鄉孔莊村西北里許),重建了祠堂。現重建的祠堂已毀。我們現在僅能看到的“大唐狄梁公祠堂碑”比最初的祠堂晚一百一十四年,距今已一千一百七十余年的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