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冒 【概說】 一、概念: 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邪犯衛(wèi)表所致的外感疾病。臨床表現(xiàn)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為特征。 (一)病名釋義:感——感受, 冒——觸冒。即感受觸冒外界風邪而發(fā)病。 (二)臨床特征: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為特征。 (三)發(fā)病季節(jié):一般感冒四時皆有,尤以冬春兩季為多。 (四)稱謂較多:傷風,冒風,冒寒;重傷風,小傷寒,時行感冒。 傷風——感冒中癥情較輕,多為感受當令之氣者,或稱冒風。其中因感寒所致者又叫冒寒。 重傷風——感冒中癥情較重,多為感受非時之邪者。其中因風寒致病之重者,又稱為小傷寒。(以示不同于六經(jīng)傳變之傷寒。) 時行感冒——感受時行病毒,有較強的傳染性,并可引起廣泛流行者。 (五)病癥特點:*病邪少有傳變,*時行感冒或老幼病弱,或原有某些肺系慢性疾患,病邪由表入里,可引起某些合并癥或繼發(fā)病。 二、沿革: (一)《內經(jīng)》中即已有外感風邪引起感冒的記載。 《素問·太陰陽明》篇說:“傷于風者,上先受之。” 《素問·骨空論》說:“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素問·風論》:“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 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于風邪,主癥以寒熱、頭痛、身痛為主癥。 (二)《傷寒論》認識到感冒有中風、傷寒之別。 將感冒輕癥曰傷風,重癥稱小傷寒,并提出不同的治法:太陽中風——桂枝湯證;太陽傷寒——麻黃湯證。 (三)《諸病源候論》起,又倡“時行之邪”致病之說。 《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指出:“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jié),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并指出“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明確說明時行感冒有較強的傳染性。 (四)宋元以后,醫(yī)家提出了“感冒”病名,確立了治療大法,對虛體感冒補充了扶正達邪的原則。 感冒病名則出自北宋《仁齋直指方》,該書倡用參蘇飲治療:“感冒風邪,發(fā)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粘。” 元《丹溪心法·傷風》指出病位在肺,治療大法——“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 至明清,多將感冒與傷風互稱;并對虛人感冒有進一步的認識,提出扶正達邪的治療原則。《醫(yī)學心悟·論汗法》:“凡一切陽虛者,皆宜補中發(fā)汗,一切陰虛者,皆宜養(yǎng)陰發(fā)汗。” 三、討論范圍: 以普通感冒(傷風)、流行性感冒(時行感冒)及其他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xiàn)感冒證候者,皆可參照本篇內容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外感六淫,時行病毒而致病。 (一)風為主因: 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 風為六淫之首,流動于四時之中。故外感為病,常以風為先導。 風性輕揚,為病多犯上焦—— “傷于風者,上先受之。” (二)邪有兼夾: 風與寒合(多見于深秋冬令寒冷季節(jié))---風寒證;風與熱合(多見于春夏溫暖之時)---風熱證;夏秋之交,暑濕當令,多表現(xiàn)為風暑夾濕證候;秋季氣候干燥,常見風燥相合。 (三)時行疫毒傷人: 若時行病毒傷人,則發(fā)病快,病情重而多變,往往相互傳染,造成廣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節(jié)性。 如《諸病源候論·時氣諸候》:“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jié),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 二、病機 (一)衛(wèi)外功能減弱,外邪乘襲致病(發(fā)病學):
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氣候突變,六淫肆虐:外界環(huán)境變化,乍寒乍暖,冷熱失常,六淫病邪猖獗,或如南人北遷,氣候不適應,人體未能應變,衛(wèi)外之氣失于調節(jié)應變,即可受邪發(fā)病。若屬時行病毒為患,多造成廣泛流行。 ②生活起居不當,寒溫失調:自身如更衣脫帽,貪涼露宿,電扇空調,冒風淋雨,或過度疲勞,以致肌腠不密,營衛(wèi)失和,外邪乘襲。 ③過度勞累,耗傷體力:正氣耗損,肌腠不密,衛(wèi)外不固,,感受外邪。 ④體質偏弱,內外因相引發(fā)病:體質不強,正氣虛弱,衛(wèi)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感邪。如陽氣虛者易受風寒,陰虛者易受燥熱。臨床上稱之為體虛感冒。 肺有宿邪,易受新感:肺經(jīng)素有痰熱,或痰濕內蘊,肺衛(wèi)調節(jié)功能低下,則每易感受外邪,內外相引而發(fā)病。臨床上可見內熱外寒--寒包火等錯雜證候。 (二)病邪侵犯肺衛(wèi),而以衛(wèi)表不和為主(病位):
主皮毛,職司衛(wèi)外 外邪侵犯肺衛(wèi)的途徑有二: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內侵。 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衛(wèi)表不和為主。 (三)病理屬性有寒熱兩大類別: 四時六氣病邪不同,風為主因,風與火、熱、燥相合多發(fā)為風熱;風與寒相合發(fā)為風寒。 (四)病理變化 感受風寒濕邪——風寒束表,皮毛閉塞,邪郁于肺,肺氣失宣; 感受風熱暑燥——風熱犯表,皮毛疏泄不暢,邪熱犯肺,肺失清肅; 如挾有時行疫毒——傳變迅速,病情多重,或變生它病。 三、預后轉歸 一般感冒病邪輕淺,預后多良好,病程較短而易愈;老年、嬰幼兒、體弱患者以及時感重癥,可有傳變,或同時夾雜其它疾病。 感冒病因病機示意如下: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jù) (一)初起以衛(wèi)表及鼻咽癥狀為主,可見惡風或惡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適等,或有發(fā)熱。由于風邪兼夾病邪的不同,還可見胸悶、惡心、脘痞、納呆、便溏、咽干、少痰等癥。 (二)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時期發(fā)病人數(shù)劇增,且病癥相似,多突然起病,惡寒、發(fā)熱(多為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為重。 (三)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時行感冒少數(shù)可傳變入里,變生他病。 (四)四季皆可發(fā)病,而以冬、春兩季為多。 二、病證鑒別 (一)感冒與某些溫病早期的鑒別
(二)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的區(qū)別 ★普通感冒病情較輕,全身癥狀不重,初起一般多見鼻塞、流涕、噴嚏、聲重、惡風,繼則發(fā)熱、咳嗽、咽癢或痛、頭痛、身楚不適等;★少有傳變;★在氣候變化時發(fā)病率可以升高,但顯散發(fā)性,無明顯流行特點。 ★時行感冒病情較重,發(fā)病急,全身癥狀顯著,常突然惡寒,甚則寒戰(zhàn)、高熱、周身酸痛;★可以發(fā)生傳變,化熱入里,繼發(fā)或合并它病;★具有廣泛的傳染、流行性。 三、相關檢查 (一)血象:病毒性感染見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細菌感染有白細胞計數(shù)與中性粒細胞增多和核左移現(xiàn)象。 (二)胸部X線檢查:X線胸片顯示血管陰影增多,但無肺浸潤陰影(急性病毒性支氣管炎),或雙肺彌漫性、結節(jié)性陰影(流感病毒肺炎)。 (三)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測定。 【辨證論治】 一、 辨證要點——邪在肺衛(wèi),辨證屬表實證 (一)區(qū)分風寒與風熱
(二)辨不同兼邪
二、治療要點——解表達邪 治療遵循“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之義,采取解表達邪的原則。風寒治以辛溫發(fā)汗,風熱治以辛涼解暑,暑濕雜感者又當清暑祛濕解表。虛體感邪則應扶正與解表并施。 三、證治分類: (一)風寒束表證: 1.癥狀 主癥: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肢節(jié)酸疼 兼癥: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痰薄色白 苔脈: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2.證機概要:風寒外束,衛(wèi)陽被郁,腠理內閉,肺氣不宣。 3.治法:辛溫解表 4.代表方: 荊防達表湯(《時氏處方》)或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加減。兩方均為辛溫解表劑。 兩方比較:前方用荊芥、防風、蘇葉、生姜、蔥頭等疏風散寒,配以橘紅、杏仁、赤苓宣通肺氣,用于風寒感冒輕癥; 5.常用藥: 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姜——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紅——宣通肺氣。 6. 加減: ¥表寒重——頭痛、身痛、憎寒、發(fā)熱、無汗者,配麻黃、桂枝以增強發(fā)表散寒之功用(麻黃湯意); ¥表濕較重——肢體酸痛,頭重頭脹,身熱不揚者,加羌活、獨活祛風除濕,或用羌活勝濕湯加減; ¥濕邪蘊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膩者,加蒼術、厚樸、半夏化濕和中;或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本方為感冒(胃腸型)的一張主方,適用,有效。 (二)風熱犯表證 1.癥狀: 主癥:身熱,微惡風,汗泄不暢,頭昏脹痛,目脹面赤 兼癥:咳痰粘黃,咽痛口干,鼻流濁涕 苔脈:舌苔薄白微黃,脈浮數(shù) 2.證機概要:風熱犯表,熱郁肌腠,衛(wèi)表失和,肺失清肅。 3.治法:辛涼解表 4.代表方:銀翹散、蔥豉桔梗湯加減。兩方均有辛涼解表,輕宣肺氣功能。但前者長于清熱解毒,后者重在清宣解表。 5.常用藥: 銀花、連翹、黑山梔、豆豉、薄荷、荊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 竹葉、蘆根——清熱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氣,化痰利咽。 6.加減: ¥咽喉紅腫疼痛酌配一枝黃花、土牛膝、元參解毒利咽;可另用冰硼散、西瓜霜、錫類散等吹喉。 ¥時行熱毒癥狀明顯,配大青葉(板蘭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車、重樓、七葉一枝花)等清熱解毒; ¥若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為寒遏,煩熱惡寒,少汗,咳逆氣急,痰稠,聲啞,可用石膏、麻黃以清宣肺熱。 ¥如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致病,伴有咳嗆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質紅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參,天花粉、梨皮清肺潤燥,不宜再伍辛溫之品。 (三)暑濕傷表證 1. 癥狀: 主癥:夏令感邪,身熱汗少,微惡風,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 兼癥: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 苔脈: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shù)。 2.證機概要:暑濕傷表,表衛(wèi)不和,肺氣不清。 3.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飲加減。本方功能清暑化濕解表。用于夏月暑濕感冒,身熱心煩、有汗不暢、胸悶等癥。 5.常用藥: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清暑解熱;香薷——發(fā)汗解表; 厚樸、扁豆——化濕和中。 6.加減: ¥暑熱偏盛,熱盛煩渴,加黃連、山梔、黃芩、青蒿、荷葉、蘆根以清暑泄熱。 ¥里濕偏重,口中粘膩、胸悶脘痞、泛惡、腹脹、便溏,加藿香、蒼術、白蔻仁、法夏、陳皮和中化濕。(藿香正氣散)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碧玉散、赤茯苓以清熱利濕。
附:虛體感冒: 一、感冒特點:素體虧虛,衛(wèi)外不固,反復感邪,纏綿難愈。 二、機理: 氣虛感冒:衛(wèi)氣不固,外邪乘襲,氣虛托送無力,邪不易解。 陰虛感冒:陰津素虧,外邪乘襲,津液不能作汗達邪(多為風熱)。 三、治療原則:當扶正達邪,在疏散藥中酌加補正之品。 治療不可過于辛散,單純祛邪,強發(fā)其汗,耗氣傷津,重傷正氣。 四、證治分類: (一)氣虛感冒 1.癥狀: 惡寒較甚,發(fā)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復易感;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2.證機概要:素體氣虛,衛(wèi)外不固,風邪乘襲。 3.治法:益氣解表 4.代表方:參蘇飲加減。本方益氣解表,化痰止咳。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憎寒發(fā)熱,無汗,頭痛,咳嗽,氣短,脈弱等癥。 5.常用藥:黨參、甘草、茯苓——補氣扶正以祛邪; 蘇葉、葛根、前胡——疏風解表; 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6.加減: 若表虛自汗,易傷風邪者,可常服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以防感冒,有良好效果。 若見惡寒重,發(fā)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為陽虛外感,當助陽解表,用再造散加減。藥用黨參、黃芪、桂枝、附子、炙甘草溫陽益氣;細辛、防風、羌活解表散寒。 (二)陰虛感冒 1.癥狀:身熱,微惡風寒,少汗,干咳少痰;頭昏,心煩,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2.證機概要: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表衛(wèi)失和。 3.治法:滋陰解表 4.代表方:加減葳蕤湯化裁。本方滋陰解表,治療陰虛感冒,頭痛身熱,微惡風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紅,脈數(shù)等癥。 5.常用藥: 玉竹——滋陰,以資汗源;甘草、大棗——甘潤和中; 豆豉、薄荷、蔥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熱和陰。 6.加減:陰傷較重,口渴咽干明顯,加沙參、麥冬以養(yǎng)陰生津。 【預防調護】 一、防止感受外邪:★生活上應慎起居,適寒溫,在冬春之際尤當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貪涼露宿。★注意鍛煉,增強體質,以御外邪。★在流行季節(jié),應盡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防止交叉感染。★室內可用食醋熏蒸法,作空氣消毒,以預防傳染。 二、注意服藥要求:☆湯劑不宜久煎;☆趁溫熱服,服后避風覆被取汗,或進熱粥、米湯以助藥力。☆出汗后尤應避風,以防復感。 三、加強觀察護理:注意體溫、出汗、脈搏、神志等情況的觀察,對時感重癥及老年、嬰幼兒、體虛者,更須加強觀察,注意病情變化。得汗脈靜身涼為病邪外達之象;無汗是邪尚未祛;汗出后熱雖暫降,但脈數(shù)不靜,身熱旋即復起——邪未盡或可能復燃或傳變。 【結語】 一、臨床特征: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為主癥。 二、病因病機:病因--外感因六淫、時行病毒,以風邪為主; 病機--邪犯肺衛(wèi),衛(wèi)表不和為主; 是否發(fā)病與衛(wèi)外功能的強弱有關。 三、辨治原則:屬于表實,區(qū)別風寒、風熱和暑濕兼夾之證。治療以解表發(fā)汗為主。風寒宜于辛溫,風熱須用辛涼,暑濕則應清暑祛濕。體虛感邪,又當扶正達邪。 【臨證要點】: 一、臨床當辨清病邪之性質:掌握辨證要點,分清風寒、風熱。 風寒誤用辛涼,汗不易出,病邪難以外達,反致不能速解,甚或發(fā)生變證;風熱誤用辛溫,則有助熱燥液動血之弊,或引起傳變。除虛體感冒兼顧扶正補虛外,一般均忌用補斂之品;以免留邪。 二、寒熱二證不顯者,可予辛平輕劑:感冒輕證,或初起偏寒偏熱俱不明顯,僅稍有惡風,微熱、頭脹、鼻塞者,可用辛平解表法,用桑葉、薄荷、防風、荊芥等微辛輕清透邪。咽癢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貝母、橘紅、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氣。 三、寒熱雜見者當溫涼合用:風寒外感,表尚未解,內郁化熱:或肺有蘊熱,復感風寒之證,可取溫清并施,辛溫與辛涼合用之法,解表清里,宣肺清熱。并須根據(jù)寒熱的主次及其演變,適當配伍,如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即屬此類方劑。 四、對有并發(fā)癥和夾雜癥者應適當兼顧:感冒病在衛(wèi)表,一般無傳變。但老人、嬰幼、體弱或感受時邪較重者,可見化熱入里犯肺,逆?zhèn)餍陌?span lang="EN-US">(如并發(fā)肺炎,流感的肺炎型、中毒型)的傳變過程,當以溫病辨治原則處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當據(jù)其標本主次,適當兼顧。小兒感冒易夾驚夾食。夾驚者酌配鉤藤、薄荷、蟬衣、僵蠶、石決明等熄風止痙;夾食者加神曲、山楂、萊菔子、谷麥芽等消導之品。 五、虛體感冒當在解表藥中酌加扶正之品:虛體感冒正氣已虛,雖感外邪,也不宜過于表散。若單純祛邪,強發(fā)其汗,更加傷害正氣,甚至汗出致脫。應扶正祛邪,在疏散藥中酌加扶正之品以達邪。 六、一般而言,感冒屬輕淺之疾,只要能及時而恰當?shù)刂委煟梢暂^快痊愈。但對老年、嬰幼、體弱患者及時感重證,必須加以重視,防止發(fā)生傳變,或夾雜其他疾病。此外,病情之長短與感邪的輕重和正氣強弱有關。風寒易隨汗解:風熱得汗,未必即愈,須熱清方解;暑濕感冒每多纏綿;而虛體感冒則可遷延或易復感。 【復習思考題】 一、鑒別感冒風寒和風熱證的重點是什么?其病理變化有何不同? 二、暑濕感冒常見臨床表現(xiàn)是什么?如何進行治療? 三、虛體感冒臨床常見哪些證型?應采取什么治療方法?常用方劑有哪些?
|
|
來自: 名天空間 > 《中醫(y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