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現在來講多可檢查出腦部血栓或者出血,由此影響到全身失常,意識模糊,口齒不清,甚至很快死亡。從中醫來看,可能有多種原因,很多因素都會造成這種情況。 陰虛火旺,腎陰虛,心火旺,火性上炎,人體內的上升的力量大于下降的力量,就會造成氣血聚于頭部,難以下降,形成中風。這種情況可以考慮瀉南補北,降心火,補腎水,使體內下降的力量恢復,則頭部的氣血隨機下行,局部瘀堵可能會隨著氣血下行而減輕或者消失。 肝氣上沖,水不涵木。人體氣機左升右降,肝主左升之路,如果肝氣上沖,肺氣不能下降,也會造成氣血聚于頭部,形成中風。此時,要用重鎮肝木之品來降肝氣,比如鎮肝熄風湯之類。 肝氣郁積,爆發后上沖。如果肝氣升發不暢,就會郁積起來,隨著郁積越來越重,其壓力也會越來越大。當體內組織已經控制不了這種壓力時,壓力就會爆發,好像爆炸一樣,氣機猛烈上沖,也會沖擊到頭部,造成氣血聚于頭部,形成中風。此時可以用升陽散火湯之類來泄掉郁積之氣,郁火一散,氣血不再上逆,自然下行,血栓可能也會減輕或消散。 外部風寒,導致體表郁閉。人體內的氣機與體外交換,通過毛孔進行。一旦毛孔遇冷關閉,體內之氣不能外出,郁閉于體內,逐步也會形成很大的壓力,好比氣球會逐步膨脹起來,這個氣機也會上逆,沖擊頭部,形成中風。這種中風,只能用小續命湯之類的,解表散郁,使體內氣壓降低,不再沖擊頭部,如此癥狀可解。在唐朝及以前,小續命湯使用很廣,療效很好,所以有續命之說,估計和那時候的大氣候有關,當時的中風多屬于這種情況。 這幾種情況,導致的結果一樣,都屬于中風,都會形成頭部氣血凝聚,都會出現意識模糊、口齒不清、半身不遂等。但具體原因卻不同,必須要找準原因,針對這個原因處理,才可藥到病除,做到續命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