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下藥大黃具有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的功效,下面這篇文章是趙老對大黃應用范圍、配伍應用、炮制與制劑三個方面的總結,相信一定會對大家臨床使用大黃有所啟發。
治病用藥除須參考文獻記載外,還須結合實際經驗。現就個人對大黃的臨床應用,介紹如下: 大黃味苦性寒,走而不守,能清陽明蘊熱,蕩滌宿食,推陳致新。適用于內熱屬實而大便燥結者,但體弱虛寒者禁用。 大黃苦能泄火,寒能清熱。對溫邪化熱,壯熱神昏,甚或譫語,肺胃火熾,鼻瘡唇腫,牙痛口糜;濕熱泄痢,便血腸風;肝熱風火上擾,目赤腫痛;以及熱迫陽絡之吐血、血衄、溺血等,屬于實火蘊熱者,都可選用。 凡濕熱蘊毒,深人血分,發為瘡癤;肝膽火盛,耳中流膿;郁火內蘊,內藏生癰;及一切血分郁熱,皮膚瘡瘍,都可用以泄火解毒。 大黃性善行走而入血分,故有活血通瘀功能。如因血瘀絡脈引起胸痛、脅痛、腰痛等而屬于實痛者,可用大黃通瘀,每能痛隨利減。 大黃磨汁或研粉外敷,可用于血分郁而生瘡癤癰瘍、燙傷及因濕熱而起的皮膚瘙癢等。 總的說來,大黃味苦氣寒,走氣分兼入血分,所以具有清熱、解毒、通瘀的功能。 苦溫行氣,平胃寬中,為泄中焦實滿之氣分藥。與大黃苦寒攻泄合用,中焦得舒,下焦得暢,為疏氣機、泄里實之良劑。例如仲景厚樸三物湯。 堿能軟堅,苦能泄下,寒能除熱,蕩滌三焦腸胃實積。合大黃苦泄破瘀,可以攻堅蕩積,泄熱去瘀,例如傷寒論中陽明腑實之大承氣湯及調胃承氣湯等,均有此配合。但非實熱閉結,不可濫投,恐誅伐無過,誤傷正氣。 麻仁甘平滑潤,能潤腸通便,大黃蕩滌宿積而能化瘀,二味同用,則能潤燥滑腸,每用以為丸劑,如麻仁丸之類,可用于胃強脾弱,津液不得四布,小便數而大便硬之脾約證。 苦寒泄火,除煩瀉心涼血而厚腸胃,與大黃合用,一守一走,降火泄熱,可用于火熱結滯,目赤口瘡或濕熱發黃,實熱迫血妄行等證。例如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等。 辛甘微寒,泄血中伏火,和血、涼血而生新血,為吐衄常用之藥,合以大黃之清熱解毒,通瘀破積,可用治血分濕熱郁結而成之瘡瘍,亦可用于早期腸癰尚未化膿者。例如金匱大黃牡丹皮湯。 苦寒清熱燥濕,能泄中焦濕熱,配以大黃苦寒泄熱,活血化瘀,能治濕熱發黃,皮膚鮮明如橘子色者。例如茵陳蒿湯之類。 辛甘純陽大熱,性浮善走,能溫下焦以祛痼冷,有助陽退陰之功。與大黃合用,對沉寒積冷者具有卓效,例如大黃附子湯之類。但體質過虛之人,用后宜服益氣和中之品,以防其病去正傷而致虛脫。 堿寒破堅下血,與大黃配合應用,活血祛瘀功效增強,可治腹中有干血之五勞虛極、贏瘦不能食、肌膚甲錯等癥,例如大黃【庶/蟲】蟲丸。 以上所舉之配伍應用,由于所加藥物之不同,如加氣分藥、血分藥、咸寒藥、溫陽藥等,均可改變或增強其應用范圍。與柴胡、麻黃、羌活等合用,如大柴胡湯、防風通圣散、三化湯等,均不外表里雙解方法,方劑甚多,茲不多述。 處方用名“酒川軍”,能增其活血功能,可引其藥性上行,以泄上焦之熱。 處方用名“醋大黃”,以其酸能入肝,對肝經郁熱,肝火上擾致病者,用之最宜。 即用火炮黑成炭,處方用名為“川軍炭”,功能緩和其猛峻之勢。 處方用名為“熟軍”,凡處方中不注明生熟者,每指熟大黃而言。生大黃其性兇猛,非體壯病實不可輕投,作者經驗用生大黃末一分(吞服),相當于熟軍一錢(人煎)之功。 就是用酥油涂制者,處方用名為“酥大黃”,多用于勞損病人,改其猛峻攻泄之能,用其活血破結之力,使其推陳致新,正氣不傷。 研細成粉,處方用名為“大黃末”,取其散者散也,有緩散之性。久病體弱之人,若用之,其量不可超過數分,故用粉末裝膠囊吞服。 大黃蒸曬研末,煉蜜成丸,如清寧丸,具有緩泄通便之功。 以生大黃一塊,加水或醋,磨汁外用,可治皮膚瘡瘍,蘊熱毒腫。 (來源:《趙紹琴臨床經驗輯要》 作者/趙紹琴)
|
|
來自: yinyuting123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