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養行氣六步功(上)----林海(2016-03-11 07:23:38) 本功法分為六個步驟依次進行。全套功法是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每一步都互相銜接,一環扣一環。因此,練功時必須循序漸進。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的自我鍛煉,要求做到意、氣、形三合。即意息相隨,以意引氣,疏通全身經絡,最后進入恬淡虛無,“與天地同體”之境界。這是本功法之特點與要求?,F將六步功法分述如下。
練功開始,首先要求心情舒暢,大腦安靜,以一念代萬念,排除雜念,思想集中。按練靜坐和站樁的姿勢要求,做到頭正身直,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落胯,脊柱成軸,兩腋松開,舌抵上腭,面帶笑容,兩眼垂簾,鼻尖對臍等。接著進行全身放松,即先用手輕輕拍打頭部、胸部、腰腹及手臂、大腿,使之放松,或可用震顫手腳之法引導全身放松;繼則意息相隨,以意引導全身逐步逐段地放松,從頭至腳,由表及里,使全身皮膚、肌肉、神經、血管、臟腑等都放松。同時,意想那一部位放松時,呼吸亦隨之配合,呼吸自然,吸氣時想靜,呼氣時想松。通過這樣的放松訓練,使內氣得以運行,可感到周身輕松舒適,從而逐步產生得氣感。于此同時,由于意念全身放松而代替了其他雜念,故還可使雜念逐漸排除,使大腦逐漸入靜,從而有利于練功入門,又可避免出偏差。實踐證明,不少練功出偏差者,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不懂得或沒做到全身放松,以致當內氣自丹田發動后,出現氣機亂竄或憋氣、胸悶等。所以我們認為練六步功的第一步,必須要求做到端正姿勢,既有勁又有松,使全身放松,首先是大腦、五官放松。這是本功法必須學會的第一步。這步功法,對神經衰弱、高血壓、震顫麻痹、中風后遺癥等都有一定的療效。
在學會全身放松的基礎上,接下來是進行三線放松結合貫氣法的訓練,以行氣和降氣。即把身上濁氣自上而下降,并排出體外。所謂濁氣,即病氣或病理信息。通過練功,把身上濁氣往下降,這樣,清陽之氣才能得以上升,即所謂“降濁升清”。其法是以意念配合呼吸(自然呼吸),呼氣時,意想全身濁氣(病理信息)分三線自頭部往下貫:第一線是由頭部降至胸、腹部,沿足三陰經往下至腳心涌泉穴出去;第二線是由頭部降至兩肩、雙手指,沿手三陰經、三陽經出去;第三線是由頭部至背部,沿足太陽經至腰、髖、雙腿、雙腳跟、雙腳趾。一般人每一線可各做3—5次,體虛、血壓偏低及婦女經期者,做2—3次即可。通過本功法訓練,可使全身進一步放松,濁氣得以下降。練功后可感周身輕松,頭腦清爽。對于頭昏腦脹、血壓高者練此功法,有降血壓、清頭目之功效。所以本功法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又是防止練功出偏差(氣往上沖)的一種行氣法,通過訓練,可貫通經絡之氣,為行氣通經創造有利條件。
這步功法是使真氣在丹田(指腹部丹田)部位開始聚集、充實與發動的要領,也是練內丹的功法之一。歷代氣功家都很重視練丹田之氣,只有丹田之氣充實旺盛,并調動起來,才能循經絡系統通暢運行。否則,就談不上行氣通大、小周天。故本功法亦為氣功鍛煉的基本功。其法是: 首先要求把自然呼吸變為深、慢、細、勻的腹式呼吸,并由順腹式呼吸逐步進入逆腹式呼吸。然后結合內視丹田,吸氣時意想氣吸至丹田,呼氣時意想氣呼至丹田,從而逐漸形成氣聚丹田。接著是意氣相隨,吸氣時意想氣由命門吸至腹部丹田,呼氣時意想氣由腹部丹田呼至命門,在各進行12—18次后,反過來用逆腹式呼吸法,吸氣時意想氣由丹田吸至命門,呼氣時意想氣由命門呼至丹田。這樣,使丹田與命門之氣逐漸銜接溝通,真氣逐漸在丹田部位聚集,并與命門聯接,逐步形成丹田及丹田與命門之間一起一伏的呼吸運動,從而使腹部丹田部位逐漸產生脹、熱或有一氣團的得氣感,進而把腹部丹田之氣逐漸聚集、充實與調動起來,為氣通大、小周天打基礎。
在腹部丹田呼吸的基礎上,接著訓練這一功夫。這是進一步使真氣在腹部丹田聚集、充實與發動之要領,也是氣通小周天乃至大周天的要領,又是煉精化氣的基本功。在練此功法時,要求做到逆腹式呼吸,并做到意息相隨。其法是: ?。?)吸氣時意想氣由會陰穴吸上至腹部丹田、神闕,呼氣時意想氣由神闕呼至腹部丹田、會陰穴。如此一呼一吸,一上一下,使會陰、下丹田、神闕聯成一氣,使腹部丹田之氣開始轉動。 (2)呼吸時意想腹部丹田之氣在腹部丹田周圍運轉,可由左至右,由下而上,由小圈到大圈逆時針地左右運轉,然后再反過來,由大圈到小圈順時針地左右運轉,使腹部丹田之氣逐步轉動起來。 ?。?)吸氣時,意想氣由會陰穴吸入,同時結合提肛收縮,使氣上行至兩腎命門,再到腹部丹田略停一下再呼氣;呼氣時,意想把氣呼至會陰穴。如此,隨著氣機運轉,使會陰、命門、腹部丹田三者聯成一環,意氣相隨地運轉。這種真氣運轉法,稱為煉精化氣法。通過本功法鍛煉,不僅可使腹部丹田之氣進一步調動起來,為氣循任、督脈運轉打下良好基礎,而且對于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以上三種真氣運轉法,一般各進行8—12次以后。就會逐漸感到丹田、命門、會陰等部位有發熱或跳動感,甚至還可以感到有一股熱氣流在運轉,如此再通過鍛煉,進而即可氣通小周天,出現內氣循任、督脈運轉循環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