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立秋》獲中國第二十五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藝術類銀質收藏獎
《感秋》獲中國第二十五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藝術類優秀作品獎 《翥云之念》獲中國第二十五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藝術類優秀作品獎 關于濕版和我的拍攝 1851年3月,英國人阿徹((FredrickScott Archer1813—1857)在卡羅式攝影法的基礎上,研制成功了火棉膠濕版,即在玻璃片上用鹽化的火棉膠制作玻璃板負片,在玻璃上可以獲得永久的負像或者正像,且感光度大大提高,并且成像清晰,基本無顆粒,成本低廉,能用相紙反復印制,(如蛋白、藍曬、范戴克,鹽紙,也可以直接用明膠銀鹽相紙接觸印像)。濕版攝影出現后迅速在各國風靡,很快就取代了以前所有感光材料,在市場上得到極大的推廣,這種方法一直沿用到1880年左右,直到干板的出現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概括來說,濕版攝影就是將含有溴化物、碘化物和稀釋的火棉膠混合后均勻的涂抹在玻璃上,將玻璃板浸入硝酸銀溶液,形成敏感的碘化銀感光層,然后從硝酸銀中取出,趁著火棉膠的感光層還在濕的時候迅速完成曝光、顯影、定影,它又被稱為濕法火棉膠玻璃板攝影法(Wet Plate Collodion)。 濕版攝影的技術與環境有很大關系,比如溫度、氣壓、濕度都會對影像的生成產生重要影響。用這種技術拍攝的照片還具有唯一性,比如畫作,這也是最讓我動心的。 濕版攝影采用大光圈超銳利的古典攝影鏡頭、超大的火棉膠溴化銀玻璃板畫幅,形成天然的超級銳利影像和古典繪畫特有的氣質。這是一種全手工制作的緩慢的顯影介質,是攝影技術發展歷史中的一種笨拙古典手段,整個過程使人充滿手工制作的繁難和成功的喜悅。 濕版攝影的創作過程相當繁雜,一般不會用于抓拍和紀實,而僅用于記錄靜態的風景、人像和靜物。創作之初,我會先致力于設計一個超現實主義風格的被攝靜物對象,也就是一個非現實場景或裝置的搭建,用它們構成的意象或象征、隱喻來表達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我用標本鳥(不能抓拍移動活鳥的求次替代)和賞石的組合影像與賞石、鳥骨架鳥骷髏和賞石組合的影像并置對照,是想表達一種關于江南古典記憶的挽歌。在當下一切以速度為先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下,生活其中的人們,獲得越多卻越感內心的彷徨,精神訴求找不到宣泄的出口,但無疑每個人都渴望心底的平靜。對攝影師來說,濕版攝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被攝對象,都是幫助其摒棄浮躁深入靈魂的過程。這種耗時耗材的古典主義攝影藝術,包含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美學價值,它通過慢速、安靜、細膩而繁雜的創作和拍攝過程,促使我們從工業化時代的結果導向,回歸對藝術本源的反思追溯,它以一種幾乎完全對立的方式彌補著現代攝影所缺少的元素。 在拍攝 上,我還用濕板進行其他題材的創作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創新發展的基礎。在創作的過程中,我欣慰于濕法火棉膠玻璃板影像的厚重和銳利,那種天然的時間感和滄桑感,特別符合我想表達的流逝與無常,就如當代攝影的一次文藝復興,讓傳統手工藝得以傳承,這是我從文化和審美的角度為當下社會作的一曲挽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