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英國人Fredrick Scott Archer發現將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的火棉膠,再把碘化鉀溶于火棉膠后馬上涂布在干凈的玻璃上,裝入照相機曝光,經顯影、定影后得到一張玻璃底片。從此,攝影術的歷史便改寫了。“在干凈的玻璃上涂上火棉膠為主材的溶劑,再浸入硝酸銀,取出趁著濕的時候進行拍攝, 然后顯影,定影,根據喜好,把底片做成正片或者負片的攝影技術。亦稱為火棉膠攝影法(Wet Plate Collodion)。”火棉膠調制后須立刻使用,干了以后就不再感光,所以這種攝影方法稱為“濕版法”。 與此同時火棉讓感光藥品的敏感度提高了不少,短時間快門成了可能。 這種拍攝方法需要很好的技巧,可分為以下幾步: 1) 清洗玻璃板 2) 把火棉膠涂在玻璃上,傾斜玻璃,是火棉膠涂勻到每個角落。 3) 將玻璃板在暗室中浸泡在硝酸銀中3-5分鐘 4) 取出玻璃板放入片夾,避光 5) 放入相機,開始曝光 6) 顯影(使用硫酸亞鐵顯影劑) 7) 定影 ![]() 1860年濕板人像 幾乎在與濕版應用的同時,許多人試驗尋找其它鹵化銀的載體。1871年,英國醫生Richard Leach Maddox在《英國攝影》雜志上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糊狀的明膠為材料的溴化銀乳 劑,趁熱涂在玻璃上。干燥時,不會像火棉膠那樣發生結晶。而且不象先前試驗過的許多其它載體那樣會使鹵化銀發生感光度減少現象,相反,似乎還有增進感光的 作用,并且,具有遇濕膨脹,易于顯影液和定影液滲透,適應沖洗加工的優良性能。1877年,查爾斯?貝內特發現了,把溴量過剩的乳劑,延長加熱時間,即延 長乳劑的成熟時間,乳劑的感光度大大提高。這樣制得的明膠乳劑干版,印相曝光速度提高到了1/125秒,在此之前,濕版至少也要數以秒計的時間進行曝光才 能照相和印相。有了干版,感光材料的制備和使用就可以分開進行。19世紀70年代中期,明膠鹵化銀的印相紙的商品化使得攝影者已經不必自己動手配制和涂布 乳劑,可以只管專門去照相了。這意味著,萌發于數年以前的照相術將結束它的孩提時代,步人它工業化發展的成熟時代。 |
|
來自: xiaoxib2hcfkr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