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大紅袍,產于福建武夷山,是中國茗苑中的奇葩,是巖茶之王,更有“茶中狀元”之稱,堪稱國寶。傳說,天心寺的一位高僧用九龍窠巖壁上的茶樹芽葉制成的茶湯,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便將自己身上所穿的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以示感謝。此后,被紅袍蓋過的幾株茶樹被染,遠遠望去通樹艷紅似火,猶如披著紅色的袍子,“大紅袍”由此而得名。從此,大紅袍便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生長在九龍窠巖壁上的大紅袍茶樹
每年采茶時,在武夷山修建的一座御茶園內,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茶農來主持采摘儀式,茶工、茶農、茶師和村民百姓都集聚到那里敲鑼打鼓,抬著山神,以水果、牲畜等貢品前來貢茶,并在口中齊喊:“茶發芽!茶發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這個武夷山特有的采摘儀式 。 濃濃桂花香 天價的“茶中之王”
曾經有人把真正的九龍窠大紅袍茶拿到市場上拍賣,僅20克干茶,竟拍出15.68萬元的天價,從而創造了茶葉單價的最高紀錄,故此大紅袍被人們譽為天價的“茶中之王”。 真假大紅袍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大紅袍是茶樹品種的名稱也是茶名,不能等同而一。大紅袍茶不僅生在九龍窠,據資料記載,武夷山上的天游巖和珠簾洞兩處也有此茶,“當代茶圣”吳覺農在北斗巖也發現過大紅袍。從植物學角度來說,只要具備與母本同樣的性狀特征,無論繁衍多少代都與母本具有同樣的品種意義,除非品種發生變異,不存在品質下降的現象。事實上,現代的制作工藝和技術條件以大紅袍茶樹為原料制成的成品茶質量完全可以與母本茶相媲美。現如今市場上出售的大紅袍,一部分是由母本大紅袍的后代制作而成,一部分是采用多種優質巖茶為原料拼配而成,只是質量參差不齊,購買時需要加以品鑒識別。 作者:(唐)陸羽 著 于觀亭 編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