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最近有朋友向中醫出版后臺留言講述了自己的腰痛史:上學時睡覺的床就幾乎是木板上鋪一層床單,睡得仍然香甜無比。可到35歲以后,腰就開始挑床了;40歲以后,幾乎睡不慣家里以外的任何床。凡是遇到硬一些的床墊,就覺得自己的腰是懸空的,半夜里會疼醒。腰腿痛病因復雜,病情反復難愈,給患者生活工作帶來很大痛苦和不便。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中醫火針療法如何來治療腰腿痛! 腰腿痛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臨床表現為腰部或臀部及下肢部疼痛,轉側不利,坐立時不能直腰,勞累及遇寒時加重,病情嚴重時,疼痛劇烈,活動受限,甚至不能活動,或伴有下肢發涼,甚至肌肉萎縮。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側,或兩側俱痛,或在腿部。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指出,該病與腎虛、風邪入侵有密切關系。
【診斷要點】 1.一側或兩側腰痛,或伴下肢疼痛。或痛勢綿綿,或時作時止,遇勞則劇,得逸則緩,按之則減;或痛處固定,脹痛不適;或如錐刺,按之痛甚。 2.具有腰部感受外邪、外傷、勞損等病史。 3.需排除腰椎骨折、腫瘤、結核等腰椎骨本身的病變;需排除內臟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腰腿痛,如腎盂腎炎、腎結石、盆腔炎、子宮肌瘤、胰腺癌等。
【辨證分型】 1.寒濕侵襲 腰部重痛,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或痛連臀腘部,逢陰雨寒冷則疼痛加劇。舌苔白膩,脈沉緩或沉濡。
2.閃挫血瘀 腰痛如刺,痛有定處,痛處拒按或疼痛以夜間為基,輕則俯仰不便,重則臥床不起。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3.腎虛勞損 腰腿部疼痛以酸軟為主,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更甚,坐臥則痛減,常反復發作,纏綿不休。偏陽虛者,則伴少腹拘急,面色白,手足不溫,舌質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則伴有頭昏,耳鳴,心煩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質紅,脈細數。 【治療】 1.取穴 主穴:大腸俞、阿是穴、環跳、委中。 配穴:寒濕侵襲型配腰陽關、命門、風市、昆侖,閃挫血瘀型配穴參“扭傷”一節,腎陰虛型配復溜、太溪,腎陽虛型配命門、腎俞。 2.操作方法 主穴以中粗火針速刺,點刺不留針,深2~5分;尋找最痛點或在疼痛部位附近尋找血管怒張或彎曲的部位,火針點刺放血,視血量多少可輔助拔火罐,令瘀血(黑血)盡出。配穴根據情況,或用火針刺,或用毫針刺,以得氣為佳。環跳穴芒針深刺,使麻感或觸電感下竄至足部,但針感不可過于強烈。 3.要領及注意點 有部分患者,經過幾次治療,腰痛明顯緩解,唯留小腿外側疼痛、麻木不減,可用火針散刺,或加拔火罐,以強通局部氣血。對于足外側麻木者,可在足竅陰及至陰穴放血,以暢達經水之源。若腰腿疼痛明顯減輕,但覺踝部行走時無力,可點刺局部穴位,如解溪、丘墟、昆侖、商丘等穴。病久肢寒者加灸法。
【典型醫案】 郭某,女,47歲。2011年6月6日初診。 腰部重痛酸麻4年,伴右下肢放射性疼痛,彎腰時酸痛尤甚。診前因勞累復感風寒,癥狀加重,腰部拘急強直不可俯仰,連及右小腿外側及足外側,疼痛、麻木,臥床時轉側艱難,咳嗽或排便時疼痛加重。腰部CT檢查:第5腰椎至第1骶椎椎間盤突出。診見患者舌苔白膩,脈沉緩,證屬寒濕腰痛。 遂用焠刺以溫經散寒化濕,取穴腎俞、大腸俞、阿是穴、命門、腰陽關、委中,針后即感腰部松軟,疼痛大減。按此法共治療15次,臨床癥狀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
【臨證備要】 腰腿痛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究其主因不外乎風寒侵襲、經脈痹阻,氣滯血瘀、經脈不暢(包括跌仆外傷),精血虧虛、經脈失養等幾個方面。因腰為腎之府,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因而腰腿活動自如。反之,則易發生腰腿痛。故在治療腰腿痛時,以祛風散寒、行氣活血、補益肝腎為治療法則。 火針借火熱之力,通過灼烙人體腧穴腠理,達到溫通經絡、祛風散寒、行氣活血的作用。取大腸俞、委中、昆侖穴,屬循經取穴,可疏通足太陽經氣。環跳一穴通二經,可迅速疏通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是治療下肢疼痛不利的要穴。風市善于祛風散濕。選用阿是穴,火針可直達病所,能溫散凝滯之邪,有迅速止痛之效。取命門、腰陽關,可助陽散寒化濕,是治療寒濕腰痛之要穴。復溜、太溪補腎,為腎虛腰痛必選穴位。通過采用上述穴位施行焠刺,可強力溫通經脈,“通則不痛”。由此可見,腰腿痛是火針治療的優勢病種。 腰腿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內科、外科、骨傷科、神經科、腫瘤科疾病均可引起腰腿痛。一定要根據臨床表現及理化檢查鑒別診斷。臨床癥狀嚴重,影響睡眠的可加用安神定志的穴位,如百會、內關、風池等,神寧則痛輕,即所謂“心寂則痛微”。以上治法對實證患者取效迅速,對病程較長者應注意補氣血、養神明,可仰臥位取四神聰、本神、足三里、關元、氣海、合谷、太沖等穴,也可結合腹針,全方位調暢氣血、養血柔筋。 本病在針灸治療的同時可配合中藥調理。部分患者配合牽引、推拿、理療等外治法,可縮短療程,提高療效。 治療期間患者應注意休息,患部注意保暖。不可強力舉重,不可負重久行,注意避免跌、仆、閃、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