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在加大、收益在減小,現在剛兌漸漸要被打破(真正健康的業態就不應該有剛性兌付,哪有投資不承擔風險的畸形道理?),融資渠道選擇太多了、利率又一降再降…… 目前年化收益大概在8%-9%左右了吧……投資門檻高,期限長。
信托也要分著來看的,如今依然高收益的的房地產信托,個人以為風險是很高的,萬科去年發的公司債,票面利率才3.5%。信托產品現在發的也少了,從股市出來的資金有購買需求,賣得還是挺火。
一般而言,有銀行擔保或銀行承諾后續貸款的信托項目,其安全系數會高于一般信托項目,當然其收益會相對低一些。如果選購信托產品,就銷售渠道而言,選一些愛護自己羽毛的。若是第三方,恒天財富,諾亞財富之類有自己的風險控制評估的。 畢馬威出了一個《2015年中國信托業調查報告》,大家可以參考。
理財的起點,也許就是大致記下一些理財品種的收益數字(會隨著市場變化有波動),作為常識,也作為第一道判斷風險的標尺——涉及有點兒多,若有錯誤請指正。
低風險偏好:銀行系理財、貨幣基金、國債、萬能險產品、陸金所級別的P2P
中低風險偏好:把貨幣基金部分換成底層資產更復雜的互聯網活期產品、票據理財、結構型理財產品、選背景比較給力的理財平臺(BAT系之類)
中高風險偏好:把貨幣基金全部換成底層資產更復雜的互聯網活期產品、票據理財、結構型理財產品、基金、尋找收益相對高但也是經過多輪大融資的P2P平臺
高風險偏好:收益相對高的活期理財、甄選一兩個收益在10%以上的p2p平臺,基金、股市、期貨、外匯
下面把各類理財簡單說一下。
銀行存款 2.75%:爸媽之選,放心、安心、不貼心
利率目前依然是下行的趨勢,不但影響到銀行存款利率,幾乎所有理財產品的收益都會受到“打壓”。
貨幣基金 4%:風險極低,但收益也在越來越低
安全性幾乎和存款一樣,但收益率更高。余額寶為標桿。貨幣基金是被規定死了不能投資股票、公司債之類的高風險資產的。其實貨幣基金大部分錢也是放在銀行里存起來的。銀行需要錢時,如果一家貨幣基金有100億資金規模,有籌碼與銀行談判利率。而老百姓拿著幾萬塊,是弱勢群體,不可能和銀行談判收益。
貨幣基金的確是不保本的,但要發生本金虧損,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才有可能發生,而這兩種極端情況同時發生的概率非常小。
其一,是短期內市場收益率大幅上升,導致券種價格大幅下跌;
其二,是貨幣基金同時發生大額贖回,不能將價格下跌的券種持有到期,拋售券種后造成了實際虧損。
有人算過貨幣基金持有七天理論上的虧損概率為萬分之一,因此現實中幾乎不可能虧損。 當然,美國出現過這樣的案例,但也是個例,操作激進又遭遇大量贖回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
就是個現金管理工具,別指著理財就靠它。
保險 4%-6% :萬能險是互聯網寵兒,風險低
有很多保險產品在功能設計時融入了儲蓄功能,比如:定期返還一部分保險費,比如2、3年返還一次的保險產品,或者給小孩子的教育金、成年人的養老金保險,或者到期返還保費等保險產品。
以分紅的形式每年都會有一點點“紅利”,類似于整存零取的利息,比如分紅保險。
或者有些保險公司會把1、2兩點結合起來,眼花繚亂;
分紅保險,不要相信“一定比存銀行劃算”的說法
分紅保險:“一定比定存高”這是瞎扯——保險 保險公司運營而定的紅利
這類保險風險保障基本是固定不變的(沖著保障去,不少這類險種提供的保險項是挺雞肋的),每年還可以根據分紅保險業務的經營情況決定紅利分配。但分紅險要注意的問題是紅利分配并不是可以保證的,如果銷售人員告訴你一定比存銀行“劃算”,那基本上是瞎扯吧。因為分紅多少要與保險公司經營業績相關,年頭兒好分紅多,能跑贏定存;年頭兒差分紅少,分紅收益未必高過定存利息的。
另外,幫助客戶代為投資,起到“理財”的作用,比較有代表性的保險產品是比較流行的萬能保險、投資連結保險,看上去非常像投資理財產品甚至基金。
萬能險:保險 替你低風險理財
萬能險這種,京東、淘寶都在賣,算是保險界在互聯網金融里的一個寵兒(畢竟保險公司那么大棵樹,風險還是很低的)。一眼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份保險產品,很多人到購買時候要填寫身份證才發現。就看作理財產品吧。萬能險的保費拆成了3部分:一部分是保障成本,一部分是保險公司的管理費用,還有一部分是保險公司替你理財的資金。
投連險:保險 不保本的理財——高風險版萬能險
這算是過山車style的萬能險吧,就是替你理財的那一部分風險更高一些。收益雖上不封頂,但也下不保底。
銀行理財 5% :品種非常多,買保本的吧,風險低
固定收益類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般高于存款和國債,沒研究就別碰不保本的理財產品。
其實這并不能算一個理財的大類,只能說銀行拿了一些理財資產,從他們的渠道來賣而已。多了一層保障,也被扒了一層皮咯。這里面種類太多,就說些一致性的問題吧:
保本型:季末、年中、年末買相對劃算
考慮到銀行間競爭加劇理財產品的價格一天一個價,沒太多時間的朋友選幾家自己操作起來方便的盯準季末的一段時間就行。銀行在每季度有攬儲要求,季度末的理財收益一般能高一些。所以,你如果基本是確定投銀行理財產品,把自己的資產靈活性放在季末、年末比較好,也許大概可能勉強跑得過通脹。
銀行的理財經理很多是最喜歡推薦給你能幫他盡快達到業績考核標準的產品。所以:風險性、流動性、收益性。這三點,自己權衡考慮。
別忽視投資期限里的水分
買銀行理財產品,除了費用成本外,還存在時間成本。 理財產品的時間段可分為:
募集期(發行起始日至發行終止日之間)
成立日(即起息日,指開始按約定計算理財產品收益的日期)、
到期日(理財產品投資期結束或提前終止,進入資金清算的日期)、
兌付日(按約定向客戶賬戶中返還理財本金和收益)
由于資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通常情況下是不計利息或按活期存款利息計算的。如果買入的時間較早,而該產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較長,那么實際收益率會被拉低不少(見圖)
別光看理財產品的“5日理財”、“7日理財”,這個天數還是有水分的。畫畫日歷,以真實期限算真實收益。實際上,越是短期的理財產品實際收益受上述“時間水分”影響越大
票據理財:6%,挑大平臺買,風險不高
什么是票據?
A向B訂貨(簽了合同、還沒付錢)、B采購原材料(需要錢)
于是B就拿著與A的采購合同,跑到銀行申請一張票兒(銀行認為B在6個月后會收到貨款,相當于提前借給B一些錢,并收取利息)
京東金融、新浪微財富都挺常賣的產品。
其實票據這類東西,雖說本質是很低風險,但問題還不少,微財富代銷就出現過一票多用的情況:
新浪微財富為中匯事件兜底5000萬:去年所賺賠光
農行也出了銀行內部人員勾結“偷”票據套取現金的情況……
總結幾個風險點和基本判斷標準:
1、票據的可轉讓屬性帶來的不可控(A從B手中拿到的票據可能是之前C轉給B的。如果票據流通環節中存在違規情況,一個“蓋章不清晰”的小瑕疵都能成為銀行不兌付的理由。)
2、6%-8%的收益比較合理,額外收益風險增高(稍高一些收益,可能是中間轉讓環節存在流動性需求的套現,低價賣出帶來的收益提高:比如C需要錢,把手上的票據低價賣給B獲得流動性,這個時候低成本帶來的收益率可能達到7-8%。而那些高達10%的,肯定有更多“二道販子”的參與,涉及票據中介做的各種套利活動??讓票據新生出了另一塊”線下額外收益“,風險肯定是增加的。)
3、目前推出票據理財的互聯網平臺多是合作形式
4、每一張票都有一個票號,判斷票據真偽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查看票號
5、還是看一下募集期的水分
所以,找大平臺買,找大平臺買。
結構型理財產品0%-17%:把期貨、股票都拉進來了,風險中低級別
有一些保本產品,把高風險的標的都攬進來了:
黃金:買入賣出的大致的思路是,全球范圍避險情緒加大的時候,買入,美國911后黃金大漲。但前段時間的大幅滑坡證明黃金投資也是風險極高的。
外匯 :一項很費神的投資工具:需要經常關注各方面的信息變換,還需要比較高的技術分析水平。而且,即使是頂尖的外匯投資高手,其勝率估 計也就在70%-80%。
期貨 :作為一種金融衍生工具,在國內給眾多散戶的印象一直不太好,認為就是賭博,就是一種使人一夜傾家蕩產,一夜暴富的東西。
股票:這收益就更講不清楚了,但算是在國內普及最廣的高風險投資。
那么又怎么做到保本呢?——從你的錢里拿出大概10%去賭博!
這類產品,資金分配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低風險能保證固定收益的:存款、債券、票據……、第二部分就是以上這些高風險投資:期權、期貨、外匯、股票……。
假設你投資100萬購買某款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實際上可能僅有3萬是真正投資于高風險產品,另外97萬實際是投資于銀行存款。而這一比例的設置,必須是到期時97萬的存款利率所得能hold住3萬的最大虧損可能……這就是保本了。如果那3萬能博出個高收益,那這個產品的總體收益也就相應提升了。(見上圖)
一般這種產品不會讓收益率無限制上升,都有個最高上限來結算(達到預期就行)。其實,很多銀行理財里就有這樣的產品。但銀行真心只要做到保本呀,你的錢大部分進了他們銀行存款呀,這個產品也穩賺管理費啊。覺得這種產品還是很適合我老媽的。
除了銀行,目前一些理財平臺將這種結構包裝為:P2P固定收益(8%-9%左右) 高風險標的,所以保底收益可以做到5%。
P2P:就看把錢借給誰了 6%-14%,風險從低到高分化極大
P2P說白了,就是把錢借給別人收利息,錢借去干嘛了?有借去買車的、有借去炒股的、有借去……各式各樣。雖然監管力度在加大,但風險客觀存在:
1、借款人信譽風險。人家不還你錢,你能怎么辦,平臺賠付?
2、平臺倒閉風險。很多平臺承諾本息賠付,但也要賠的起是不是,超過能力范圍的瞎保證肯定倒。(如果注冊資金只有100萬,攬著擔保5000萬資金的活兒,可靠嗎?)
其中,陸金所算是背景最強的了吧,雖然爆出虧損……
我們必須明白自己借出錢得到年n%的收益,平臺會每個月(注意是每個月哦)另外加碼0.5%-1.9%給借款人(這筆錢由擔保公司和平臺瓜分),也就是說,借款人的貸款利率在n% (0.5-1.9%)*12左右(見下圖)。這不能算騙錢,是平臺利潤 風控補償資金的來源——當然啦,如果風險控制得好,收入很可觀阿 :投資人本金的6%-22.8%都歸平臺了。
但反過來想,給你超高利率的P2P平臺,借款人“加碼”后的貸款利率得有多高?!——so,收益率太高的,除非是賠錢賺吆喝的,還是別碰了。
目前看到最高收益的用途,是去量化炒股……大概做到14%左右。
越來越紛繁的互聯網理財“活期”項目 7%-10%
下圖,上面那些大平臺推出的活期大部分是貨幣基金,但……7%-10%收益的活期,它們和銀行活期、以及貨幣基金就都不一樣了,背后的資產很多是P2P啦,平臺為了增加流動性強的產品而設計出來的。這些活期的風險點可參考P2P風險。
公募基金 :太多選擇了!屬于中高風險
分很多種,可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期限和流動性偏好的投資者的需求。一言以蔽之,安全性、收益性各個層級的應有盡有,一時半會兒無法說完。目前各家平臺都在賣公募產品,阿里的聚寶費率基本是1折、小米投資的積木盒子里基金品種也是挺全的。我覺得定投一些指數基金還是挺不錯的。
懶人就買指數基金吧
每一支股指基金跟蹤的指數都不一樣
上證50指數:是中國大藍籌股的代表,通常,在股市弱牛市時,大盤股抗跌性強,而且一旦行情反彈,一般領漲的也是這些股票。
深證100和上證180:行業則相對廣泛,受單個行業或單個股票漲跌的影響較小。
滬深300指數:是跨滬深兩市的統一市場指數,盤子較大。
對公募基金,不會選的,可以參考基金篩選器
私募基金:土豪門檻,收益分化大,風險高
100萬的門檻,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啦。好的私募基金一年翻倍,但也有不少跑不贏大盤……請相信有錢人的腳下也是一坑勝一坑的。靠點兒運氣吧。
有錢人為什么要買私募?
第一、因為沒時間自己管那么多錢,不如找個相對靠譜的幫自己管。
第二、私募的確更追求高收益。公募與私募很大的區別可能在于:公募注重做大規模拿管理費,而私募則更重視做高絕對收益拿分成
而且私募的費用也是挺貴的,1%的認購費、每年1.5%左右的固定管理費、還有浮動管理費(業績報酬) 不能隨時贖回。
罷了,當有錢人也不易的。
◆ ◆ ◆
那么多理財方式,該怎么配置呢?
下圖:標準普爾調研全球十萬個資產穩健增長家庭,分析總結出他們的家庭理財方式,從而得到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被公認為所謂最合理穩健的家庭資產分配方式。
這張圖里涵蓋了很多理財方式,歸類為適合用途的四大類,還是具有參考性的。
要花的錢:注重流動性 信用卡用足免息期的技巧,加上目前市場上活期類理財產品非常多,收益從6%-10%不等,取現基本上可以實現工作日當天到賬——對我來說根本不用占據流動資金10%那么多。基本上銀行活期只留1000左右,活期類理財3000左右……其他的反正各種理財陸續到期的錢也都夠各種應急了。而且把三張信用卡的賬單日分成月初、月中、月末。每一筆消費都用足免息期。
生錢的錢:這類配置風險性挺高的,評估一下自己的投資能力和對虧損的承受能力再把錢放進去吧。
保本升值的錢:如果你風險偏好小,選擇大的保險公司、背景深厚的理財平臺——比如陸金所(平安系)、京東金融、阿里招財寶、騰訊微眾銀行之類,搜狐的搜易貸也還成吧;新浪微財富現在更多是個推廣平臺,有過為用戶兜底案例,我自己沒投過。這些平臺就是相對年化收益率低一些,而且現在利率在下行,建議可以買一些中長期的,收益會稍微高一些。第二梯隊可能就是有利網、點融網,這些出身還算不錯,獲得大批融資的平臺吧,8%-10%的年化收益還是能有的。如果你風險偏好還算高,對各種平臺也有基本的風險判斷,那么第三梯隊的中小平臺也可以考慮:比如**錢包的分紅計劃14%的年化收益、華中最大的***p2p平臺13%收益……
保命的錢:這個我個人是做好了全面配置的……香港的,國內的都有。現在癌癥真的是……做醫藥業的小姑說目前研制的新藥癌癥類真是一老一老的,因為太有市場,暈。為了防止突發這類不怎么幸運的事兒……沒有保險要獲得最好的治療,真的是可以讓你一夜從中產到貧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