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制作的過程中,到底在什么位置有多少幅度的低頭?塌腰是病么?在這里做一個多年來逐步理清思路的匯總好了: 先說低頭: 低頭指的是從琴肩附近向岳山方向,面板逐漸走低的態勢。最開始學琴,并不知道低頭的重要性,也見過不少老琴并無低頭。斫琴的時候,第一張琴為仲尼式,低頭是從琴肩開始一直低到岳山,結果導致四徽以上按音抗指,補了不少膩子才算能下的去手,但音色就干多啦(千萬別說膩子多了那叫沉靜啊,那是一種扭曲的靜,聽多了讓人心里憋得慌哈)因此對低頭的重要性格外的開始看重。 根據現在的經驗,低頭一定要從1徽處開始做,也就是說,整張琴面板部分,如果不考慮附件,平放在桌子上,最高點,應該是該琴的1徽,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使彈奏再高的按音,也能保障琴弦距離面板的高度在不抗指的范圍之內。同時低頭不應當做的太陡,否則彈奏2徽左右的時候,會因為琴弦振幅,導致琴弦拍打在1徽附近,形成砂音。 低頭的形制可以分兩種——標準尺寸琴,從1徽到岳山,低7毫米左右即可,當然為了養手養心,可以低的更少。之前見過一張清琴,岳山僅1公分高,右手稍有不慎即彈到面板,但用力卻不得不講究更多,也算是一種變相的激勵。小琴因為變化空間不大,所以低頭要相應少一些,甚至不低頭的都有。但無論如何,低頭到岳山的位置,其高度應該是和承露邊緣的灰胎同高,否則則會有示意圖上那種被狗啃了,缺一塊的效果哈。 塌腰: 古琴面板平置在桌面,最高點為1徽。而1徽和琴尾之間,如果用長直尺去測量,是有微微塌陷的。這一部分,稱之為塌腰。 塌腰,不單在古琴中存在,西方包括小提琴在內的很多樂器都有利用。塌腰的作用是給琴弦的震動預留一定的空間,防止琴弦拍面。關于斫琴是否要預留塌腰,俺問過的琴家、斫琴師傅有不同的理解。某次聚會,陳長林先生到場,老樸也在。大家向陳先生介紹老樸的時候,陳老特意問了一句——你做琴,面板是平的么?老樸回答說是有弧度的,陳老很高興,提攜俺們說——琴一定要有塌腰!但是拿著這種理論去問王永昌先生的時候,先生卻說新琴 |
|
來自: 昵稱3191621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