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屠隆論琴曰:“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也就是說琴是一種不可閑置的樂器,很多琴友都有這樣的體會,琴越彈越好。所以琴也是有生命的,當厚厚的漆面包裹著整個琴身的時候,體內的能力需要釋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琴身的震動,琴體會慢慢松透,漆面也會慢慢干燥出現裂紋,它的身體得到了呼吸,琴的聲音去掉了火氣,琴也更加蒼松、脆亮了。(這也就是斷紋的由來) 古琴對于室內的溫度,濕度要求甚高,它的面板是一整塊木頭雕出來的,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濕度和氣候,保養的不當古琴就會變形或者有裂痕,北方干燥城市切不可離暖氣太近?!?/span> 總之古琴的護理應注意:防止曝曬、受潮、碰撞。出門或不彈時,如沒有盒子最好用布等物包裹。因古琴的內腔較大,并且木料裸露,特別是面板料松軟,非常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所以在陰雨天或黃霉季節不彈時,最好把出音孔遮掩,以免板面受潮后影響發音。 彈奏前要將手擦干凈,以防手指上的水、汗、油等粘在弦上,使弦被弄臟或生銹而縮短使用期。彈奏后也需用干布擦拭琴身后懸掛于墻壁之上。 古琴的保養 本文適用于按傳統工藝所制古琴(非化學漆)。傳統工藝所制古琴屬于工藝復雜的手工樂器,由于其特殊的構造和漆胎工藝,相比很多樂器而言要更結實耐用。古代傳世實物證明,一張嚴格按傳統工藝制作的古琴,如保養得當,可使用達千年以上,其使用壽命令國內外很多木質弦樂器望塵莫及。 那么新購古琴應如何保養,首先應參照教材上的“古琴形制圖”,熟悉岳山、承露、龍齦、琴軫、絨扣(拴在琴軫上拉住弦的絨繩)、雁足……等古琴各處部位名稱。 第一, 琴弦的保養 古琴弦主要分為尼龍包金屬弦和絲弦兩種,古琴的尼龍包金屬弦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由老一輩琴家研制成功的,已廣泛使用于古琴的習彈演奏,其特點是余韻長、音色干凈、價格便宜、易于保養、結實耐用、壽命長、不易磨手,是初學者的首選。還有一種是傳統的絲弦,蠶絲所制,優點是音色古樸、靜美,缺點是價格昂貴、不易維護、易斷弦、易跑弦、摩擦力大易損傷手指與指甲。絲弦更適合于有一定水平之后、能自如控制指法力度,達到“用力不覺”的琴友。 這里主要說尼龍包金屬弦的保養,這種弦內部是金屬、外皮纏繞包裹尼龍,可以承受指甲的摩擦,質量較好的尼龍金屬弦手感潤滑(質量好的兩種:上音牌和樂圣牌,網上假貨已達95%)。注意不要讓硬物、尖銳、粗糙物體刮到琴弦,尼龍皮一旦刮破就可能脫絲,整根弦很可能就廢了。家里有孩子、寵物的,要特別注意不要讓他(它)們碰抓到琴弦。孩子喜歡把琴當玩具、用手提著琴弦往上拽,這樣很可能用力過大將弦拽斷。 初學者在未學習到正確指法前,如果想自己試彈,要注意琴弦的振動方向,最佳方向是使琴弦向前斜下45度或后斜下45度振動,不要使琴弦上下振動,那樣會使琴弦直接拍到琴面產生雜音,也會使琴弦變松音高弄亂。 有些品牌的尼龍金屬弦,比如質量上乘、價格較貴的“上音”牌琴弦,較粗的一弦、二弦,因其內部有銅合金,顏色很快會變為一種微紅色,開始可能是間雜、慢慢就整根發紅,而較細的弦則不發紅,這屬正?,F象。 初學者如果不小心弄斷了琴弦,一定要首先咨詢老師,告知具體情況,不要自行處理。最好的尼龍包金屬弦,目前正品市場價一套也不超過200,單根是三十元左右。而換弦看似容易,沒有經驗折騰一天都弄不好,可請老師幫忙,本班終身免費幫學員換弦。 如正確使用、保養得當,最細的弦可使用二年以上,粗的弦很可能十年不斷。 有時琴弦怎么也擰不到標準音高,這時可看絨扣是否已擰結成很緊的麻花狀,很可能是沒有余量了,或者琴弦最右邊本應在岳山之上的“蠅頭”(蝴蝶結)已經被拉至岳山右側外下面,這時就要重新上弦,初學者應找老師幫忙上弦。 第二,漆面的保養 傳統工藝制琴采用的多是用大漆和鹿角粉按比例混合做成灰胎,灰胎分層干燥打磨,經過數月至一年干燥,這時最外面再做面漆,古稱“擦光法”,以達到一種溫潤的光澤效果(不同于化學漆的賊亮)。常說大漆鹿角漆胎堅硬如水泥,指甲都磕不動,但我們常見水泥所制的墻體、構件表面時間不長也會有風化、磨損,所以不要盲目的認為傳統工藝古琴表面就很結實不用保養。 通過參觀了解歷代古琴傳世實物可知,古琴的面漆尤其是弦路底下的部分,由于經常來回按音或掉落磕碰,磨損是很常見的,所以很多古代琴的面漆都有修補痕跡,更有的琴經歷代修補到如今琴的整體顏色都改變了。 所以對于古琴漆面的保養也要重視,要防止灰塵、曝曬、吹風、水淋、驟冷驟熱、硬物刮蹭,不要靠暖氣太近。小灰粒無孔不入,有些看不見的灰粒會藏在琴弦底部,按弦彈琴時它們就會夾在弦與面板之間產生摩擦從而對面漆造成磨損,所以在彈琴前,要用軟布,或用超市里賣的盒裝無妨布材料的濕紙巾,稍涼干些,帶點濕度擦拭琴面,尤其是琴弦底部。 練琴比較多時,琴面弦路下的面漆在按弦走音較多的地方可能產生漆面磨損,露出底下的灰胎,也屬正常現象,不影響彈奏的情況下不必管它,等以后磨損的地方多一些、常彈的部位底下都有了,已影響美觀,這時可聯系斫琴師拿到制琴坊一并修復,重做一遍面漆即可,有信譽的制琴坊提供終身保修。 另外初學者練琴時手指上可能纏膠布,膠布的布面較粗,為減少指甲、膠布對琴面的磨損,應采用醫用“白凡士林”(藥店有售),對琴面、琴弦進行適當潤滑。 第三,古琴的室內擺放 制作合格的新制古琴,它的拱形結構和強度完全可以長期承受琴弦拉力,不松弦的情況下平放幾十年也不會出現塌腰變形現象,平時放于琴桌上即可。主要是要防止落灰、防止直曬陽光、不要放在太靠近散熱器的地方,要避免濕度和溫度的驟變。北方有暖氣的房間,室內應有加濕器,冬季應將琴放在相對濕度在40-55%之間的室內。夏季自然空氣濕度就夠了。 古琴放在桌面上,要有防滑墊,古人是用細長的沙包,今人可以用超市賣的汽車儀表盤上放東西用的那種車用防滑墊,剪成小條,放在琴與桌子接觸的地方。注意琴軫不要直接放于桌面,琴軫不是腿。怎么放可參照教材和配套的DVD。 如有條件,可在墻上固定有軟包或木質包裹的釘子,算好距離,掛琴于墻上,這樣古琴的受力會更加合理。如長期不彈琴弦應適當放松。新購古琴有一個穩定期,最好不要松弦,請老師將琴弦調到標準音高,以觀察琴體變化,一般在北方古琴在正常琴弦拉力下過冬后,請老師看看沒問題的,就算渡過穩定期了。 第四,清潔 不要使用含有溶劑的去污、增光產品來清潔古琴,比如碧麗珠就不適宜用于琴上,雖一時光亮但長期使用會有化學成份滲入漆胎。最好用柔軟干凈的無妨布或眼鏡布沾點純凈水每天將琴面上的手汗印與細小的灰塵擦拭干凈。切忌用粗糙的布使勁擦,那樣極易將琴面漆磨損,也會使琴弦脫絲。 第五,古琴的攜帶 古琴一般都配有琴囊,有的琴還配有硬質琴盒,短途攜帶裝入琴囊即可,抱琴時應大頭朝上,琴尾朝下,注意保護琴軫、琴弦不要受到磕碰。長途旅行應將琴先裝入軟質琴囊,再裝入硬質有緩沖層的專用琴盒。如果坐飛機,一般只套個軟囊可以直接帶上客艙,空乘人員會幫忙將琴放于衣帽間內代為保管。如果走飛機底艙托運,應將琴弦適當放松,配套琴盒琴是正好卡在盒內的,非配套琴盒要將空隙全部用軟布塞緊。古琴不要放在受日曬的汽車內,秋冬季節更不能放在汽車里過夜。 古琴最忌在秋冬干燥季節,坐飛機直接從濕潤的南方帶到北方,如不得已,則要請教老師,可以采用特殊防護措施,防止琴體因突然干燥而變形開裂。而北方琴帶到南方,一般沒什么問題,我國南方地區很多古琴愛好者經常從北方知名斫琴師處訂琴,未見明顯的氣候影響。而南方制作的琴到北方,很容易出現變形開裂等問題。木材的特性是怕干,空氣濕潤則更適宜樂器保養。 附:古琴常見現象釋疑 關于音高:弦樂器的音高是隨溫濕度、攜帶、彈奏經常變化的,古琴的有效振動弦長達到了一米一,這么長的弦音高經常有變化屬于正?,F象。是凡現場看過古琴彈奏的琴友都常見,再有名的琴家用再好的琴,正式彈琴前也得調音。相對來講,質量好的古琴音調準后穩定的時間會長一些,有時兩三天都不用調。而劣質古琴則根本固定不在標準音高,一曲都彈不完弦就松了。古琴的調音沒有花費,學起來也比較容易,不像鋼琴那樣需要找專業調音師,在上課后,先學會一些基本指法,然后老師會教調音,多練練很快自己就能掌握,調音是將來每次彈曲前都要進行的步驟。 關于斷紋:這里說的是常溫下自然斷紋并非仿斷,斷紋指的是古琴漆胎的裂紋,傳世古代名琴多數在琴身有美觀古樸的各種斷紋。斷紋的產生原理:傳統制琴是采用大漆鹿角灰胎,分多遍干燥打磨,由于木胎和大漆漆胎屬不同材料,其收縮率、膨脹系數不同,加上古琴經常振動發聲,就有可能出現斷紋。古琴斷紋不經百年而不出是一種誤解,斷紋成因復雜,多與制作過程中的漆胎處理和后期保存環境有關,斷紋的出現有一個遞增的過程,不可能精確到一百年那一天突然出現,隨著時間不斷遞增才是科學客觀的說法。從歷代傳世實物來看,民國時期制作的古琴距今不到百年也有斷紋。有的古琴則是在制作未完成時就已出現斷紋(并非仿斷),有的明代古琴都沒有明顯斷紋。這些均屬正?,F象。由于大漆屬于生物活性漆(含有微生物漆酶),易受氣候、干濕度影響,一般新琴制成后需要一至二年的彈奏趨于穩定,內應力才得到充分釋放,所以如果出現斷紋或有個別不同材料結合處開裂時,只要不影響彈奏可先不做處理。如果有的琴斷紋起峰,妨礙手的滑弦,則需要請斫琴師進行修整,磨平起峰處,保留斷紋紋路,這種維護屬古琴正常保養范圍,理應是免費的。 關于裂縫和樹節: 古琴面板通常為桐木或杉木,底板通常為梓木或楸木,而岳山和龍齦、雁足通常是硬木(紅木或花梨),由于岳山、龍齦、雁足是不用刮漆胎的,而面板和底板則需要刮漆胎,所以在與面板底板與岳山、龍齦、雁足之間的接縫處常見有細縫,這屬于正常現象,因這兩種材質的膨脹系數不一樣。一般冬天干燥會明顯一些,夏天潮濕接縫會緊密些變得不不明顯。 有的琴槽腹內會看到有少量圓形深色的天然樹節或裂紋,屬正?,F象,琴的木胎一般采用密度較小、干燥后的桐木或杉木,這類木材經過自然干燥,在琴體約1米2的長度范圍沒有一點裂紋反而不正常,如果是老杉木的還會有明顯樹節。這些均屬正?,F象,一般經過自然干燥后是比較穩定的。如果觀察到裂縫有發展,越來越大,影響到了面板,使面漆向內沿裂縫凹入,則需要找斫琴師更換或維修。 關于琴的槽腹:古琴的槽腹(共鳴腔)不需要特殊養護,里面不要抹任何東西,由于是手工制作,根據面板的音色在低音區和高音區,龍池和鳳沼處均有特意留好的起伏變化,千萬不要以為是鼓出來了。這種聲學部位是斫琴師經過手工調整的,槽腹內有手工挖刨痕跡是正?,F象。有的斫琴師做的琴槽腹內極不規整,但音色卻很好,也有的斫琴師做的相對規整。 什么是抗指、打板和煞音: 古琴需要用左手真肉真指甲直接將弦按于琴面滑動,琴弦距離琴面如果過高(以毫米計,超過正常弦高一毫米以上就會有明顯手感不同),導致左手按弦費力、疼痛甚至練壞手指,叫抗指。比如在一張手感好、不抗指的琴上練十遍就能基本掌握的指法,在抗指的琴上一百遍都練不好。學到四級曲目《酒狂》時,要在高音區用跪指,這時大家可以用琴對比一下就會深有體會什么叫抗指。 同時琴弦又不能距琴面過低,琴弦過低彈空弦音(散音)時易產生“拍面”也叫“打板”,彈按音時易產生“煞音”。 另一種雜音: 無論什么檔次和質量的琴,四季均可能出現一種情況:當彈到某根弦的散音、或泛音、或按音時,會伴隨著另一種尖銳的噪音,這很可能是由于空氣濕度變化,導致琴底板(注意這里說的是把古琴翻過來、有出音孔的那面)雁足與龍齦之間的那段多根弦擠靠在一起的“非有效振動弦”,與琴面“有效振動弦”間產生某種頻率共振,這時可把琴底板上那段琴弦用膠布纏裹在一起,不讓它們互相振動,噪音就可消失。 |
|
來自: 昵稱3191621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