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古琴又名“琴”,因縛弦七根又稱“七弦琴”。琴體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形狹長。弦外側(cè)的面板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徽”。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fēng)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是指的古琴的音色。
![]() 傳說古琴的發(fā)明人是伏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詩經(jīng)》、《樂記》等“琴”樂史料為據(jù),古琴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了。
![]() 《詩經(jīng)》中記載“琴”的詩句很多:“椅桐梓漆,愛伐琴瑟。”(《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鹿鳴》)等。《樂記》里記有:“舜作五弦之琴。”及《戰(zhàn)國策》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芋,鼓瑟,擊筑,彈琴……”等。這些記述除了說明“琴”的存在有著悠久的歷史之外,還說明了它在當(dāng)時社會生活中已有了相當(dāng)范圍的影響和應(yīng)用。
![]() 自南朝邱明(公元494-590年)的《碣石調(diào)·幽蘭》文字譜,經(jīng)1425年的《神奇秘譜》、清末《琴學(xué)叢書》至民國的《梅庵琴譜》,至今存見有一百五十部之多的琴譜譜集。其中累計有三千余首的琴曲曲譜。 理論方面,自魏晉嵇康的《琴賦》,經(jīng)宋朝朱長文的《琴史》,到明末清初的冷謙《琴聲十六法》、徐上瀛的《溪山琴況》等大量琴論專著,涉及了古琴音樂的美學(xué)、音律音調(diào)、琴家傳略、樂器制作、演奏手法及琴樂詩詞等,可謂蔚然大觀。
革命家陳毅曾經(jīng)題詞“極美麗的古代花朵”。這朵“極美麗的古代花朵”確實值得我們引以為自豪。更值得今天的音樂人對其作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1954年,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曾經(jīng)組織以査西阜先生為首的調(diào)查小組,對全國的古琴音樂狀況作了全面調(diào)查。通過這次調(diào)查,對全國古琴音樂狀況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并極大的鼓舞了各地古琴家和古琴音樂愛好者。50年代,先后在中央音樂學(xué)院和上海音樂學(xué)院設(shè)置了古琴專業(yè)課程,聘請了著名古琴家入校傳授琴藝,培養(yǎng)琴生。1962年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古琴打譜會議,管平湖、姚丙炎、吳景略、張子謙等多位琴家打譜的《廣陵散》、《幽蘭》、《酒狂》、《長清》、《短清》等一批長期沉存于古譜的古代名曲,得以復(fù)響傳世,使世人初步認識了民族音樂中的瑰寶——古琴音樂光艷耀目而又鮮為人知的另一個側(cè)面。繼成立于1936年,發(fā)展于上海的“今虞琴社”之后,北京成立了“北京古琴研究會”,杭州、蘇州、成都、青島、廣州、南京、西安、徐州、天津,包括臺灣和香港也先后成立了古琴會、古琴社等民間會社團體。這些會社團體在聯(lián)絡(luò)團結(jié)琴家、交流傳授琴藝和擴大古琴音樂的社會影響方面,都起了積極作用。1983年、1985年兩次全國古琴打譜會議,除鞏固了自60年代以來二十年中的打譜成就外,并對古琴打譜這項特殊的音樂活動,就有相關(guān)定義、目標(biāo)、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增添了《大雅》、《雉朝飛》、《泛滄浪》、《大胡笳》等一批打譜曲目,擴大和鍛煉了中青年兩代的打譜人才。 ![]() 古琴的制作 古時有人說好琴“輕如葉,重如鐵”,其實這種評價好琴的說法并不是全面的,琴的份量與選材有關(guān),好琴的判斷還與其聲音、做工好壞密切相關(guān)。可謂良材、良工必須兼?zhèn)洌庞锌赡艹鲆粡埡们佟?選 材 古琴的制作,首先要從選材講起。 古琴的選料,講究:輕、松、脆、滑。輕字指木質(zhì)要輕;松是指選用的木材要松透;脆是指選材要有脆性;滑則是指用料經(jīng)打磨后要光滑。這是對琴材的必然要求。 斫琴的木材一般講究用老木。首先,琴人彈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氣,其次,與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變形、開裂,木性相對比較穩(wěn)定。 老木的來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長年埋在地下,終年吸收地氣,陰氣十足,而且敗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稱為返陽。此外,老木并非越老越好,如橫劃木紋時木材掉面,則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變很多,所以選木以老而不朽為妙。 琴材的底面一般比面板要硬,也有底板和面板用相同木種的。以下,就分不同的部位講一下琴材的選取。 面 板 面板要選擇紋理順直的材質(zhì)。此外木材近地音易濁,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則音易飄,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貴重。 可用來斫琴,作面板的木材種類很多,如桐木、云杉、白松、澀木等都可作面板,不過木質(zhì)硬的要用料薄一點,而木質(zhì)松軟的用料則相應(yīng)要厚一點。舊時個別有用樟木面,也有用桐 木(音)。樟木接近鐵梨,色淡,發(fā)黃,也有人稱之為硬 木,而桐 木則發(fā)黑,發(fā)暗。 琴材要年久干燥才不易變形,其木曲直已定,又加堅燥扣擊其面而聽其聲,聲堅勁清響,因此有人選梁木、梁柱或木電線桿作琴材。這些都適合作面板,也可作底,但作面板尤佳。 老木越來越不易得,現(xiàn)在為節(jié)省時間琴材多用新木火烤,然火烤的木材音質(zhì)燥,用放大鏡觀察,則木材中纖維已斷,而自然風(fēng)干的木材則木紋完整,因此后者音色相對要更好。 琴 底 楓木、色(shai,三聲)木:此兩種木材作古琴的底板音色會很好,這也是制作小提琴底板的材料,但色木較易變形,如熱處理方面做得不好就無法保證質(zhì)量。 松木:白松做底是不錯的材料,小提琴面就是用的白松。落葉松也可,但落葉松易裂。事實上除白松外的松木基本都易裂。 黃花松:闊葉材,重量好,但也易裂,注意制琴時要選用無裂隙之材為好。 黃菠蘿(音):這是東北產(chǎn)的一種木材,紋理粗糙,木紋接近椿木,顏色發(fā)紅,比金絲楠木的味道要好聞。它的應(yīng)力好,用來制琴底聲音也不錯。 金絲楠:此木較香,硬度適宜做底,然而它會受氣候影響產(chǎn)生微變。 椿木:椿木分香椿、臭椿、白椿。椿木本身有一定硬度、脆性,易斷不彎,力超則斷,在古琴應(yīng)用上聲音還是不錯的,其中以香椿為好,無雜味,材質(zhì)上比前述幾種松木略硬。 梓木:又稱廣梓木,色如紫檀,重量則較輕,其中有黑芯木,發(fā)聲較好。 花梨木:一般做高級琴的底材,聲音不錯。 紅木:不宜制琴,因其音死,共鳴少。 當(dāng)然,上面說過,木材很老時,原有木性已變,則無所謂何木,敲擊有響,木材不裂,就完全可以用作底材。 總之木以老為貴。 附 件 附件包括岳山、承露、軫池板、琴軫、冠角(焦尾)、雁足、尾托等。 附件的選材以象牙第一,玉石次,紫檀木再次之,此下為老紅木,花梨,棗木。次品則有色木和硬雜木等。實際上古琴附件用得最早的是棗木,紅木等是外來的材質(zhì),中國本土并不出產(chǎn)。個別的古代還曾有在岳山上鑲金、象牙等材質(zhì)的,琴軫也有用景泰蘭的,成套的附件則以玉為主,有極少量的以珍貴的翡翠為材。 徽 徽的取材有金、銀、玉、瓷、石決明、蚌、塑料?穴如珠光玻璃?雪等,目前以蚌居多。 灰 胎 灰胎的選材分為孜子灰?穴翡翠粉?雪、八寶灰?穴八種金石原素粉碎制成?雪、菟絲子灰、古瓷粉?穴老瓷器砸碎而得?雪、粉末冶金、鹿角灰、瓦灰、磚灰等。灰胎以硬為好,不過因鹿含有長春、吉祥之意,因此鹿角灰一直用得比較普遍,也以鹿角灰為上。 漆 古代只有天然漆(又稱大漆),大漆與泥土相排斥,不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對古琴起著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保護木頭,那些年代久遠的古琴能很好的保留至今,大漆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大漆在琴上的應(yīng)用最為廣泛。 目前制琴用的漆還有以下幾種 硝基清漆:這種漆硬度相對較高,光亮度大。 還氧樹脂漆:漆中含有快干劑,快干劑越多漆干的越快,但是漆脆。 聚胺脂漆:有氣味且甚重,而且毒性較大 還有腰果漆、過濾大漆、合成大漆等。 需要注意的是生漆是活性的自然漆,含有植物酵素酶,有毒性,會使皮膚過敏因此避免直接接觸,若不小心觸及皮膚用油擦去就好。敏感的人連聞漆氣也會過敏,因此須帶上口罩與塑膠手套工作。過敏情形因人而異,經(jīng)常上生漆的人就不會有過敏現(xiàn)象,在夏天上漆時要注意通風(fēng),人在風(fēng)源處施工,并選擇早晚溫度低時上漆,以避免夏天生漆所散發(fā)的毒氣,會造成皮膚過敏起疹,奇癢難耐。 斫琴工具 (以最簡單工具為例,不考慮機械化) 木挫刀:可以挫琴肩、腰等導(dǎo)角的地方 木鑿:斫琴的最基本的工具、負責(zé)鏟腹腔等重要的部位 鋸子:鋸木頭用 水砂紙:打磨面的工具(目前也有機器代之) 刮刀:刮漆等 橡皮手套:上漆時的保護手套 刷子:上漆時主要工具 劈刀:削木頭時主要工具 磨刀石:打磨工具 刨刀:刨板時的主要工具 還有些其他的工具:鉛筆、墨斗、卡尺、麻繩、楔子、電鉆、鉆頭、龐(天梯)、車床等等,工具以越精良越妙,如各個工具型號齊全,自然使用過程中會更方便。 ![]() 以仲尼式為例,面板板材要求長1.25米,肩處寬21.5公分,厚5公分(或曰高度)。面板邊緣的厚度一般為1.2公分左右(加上底板1.8公分為好,上下不可差得太多)。鳳舌處長12公分,最高點1.8公分,兩邊最低點0.2公分。岳山至琴頭邊緣處距離為8-12公分,岳山往琴尾方向4公分處開始槽腹,從琴尾往琴頭方向5公分處開始槽腹,以上所述為槽腹時所留實木最多的,最少的從琴頭到槽腹為2公分,從琴尾到槽腹為2公分至5公分,槽腹左右的邊寬一般為1-1.5公分(左右對稱),周圈除兩側(cè)均為此尺寸。雁足位需留大約4公分寬,或者可以更多一些,面積太小雁足不容易固定,易歪。龍池與鳳沼位置要求隆起一塊,厚度一般為3公分-2.5公分厚(龍池、鳳沼厚度一樣),個別也有1.8公分厚的(以長方形為例)。龍池鳳沼可以是圓形或者長方形等,示情況而定,龍池鳳沼的大小與琴發(fā)音有直接關(guān)系,最好龍池處長21公分,寬2.5公分(古書上的尺寸),鳳沼處長10公分,寬2.4公分。以上尺寸為大概,既有比這長的,也有比這短。常規(guī)是越窄的,一般長度相度要長,寬的呢,長度相對短些,但再怎么變,其面積大致一樣。龍池位置以七徵為起點,向琴頭方向走到合適尺度,鳳沼位置以十三徵為起點,向琴頭方向走。掏腹時槽腹中間稍厚,兩邊薄,最厚為1.8公分,最薄處為1.2公分,制作中用特殊的千分尺去量(樂器店有售)。徵位的定置:從岳山至龍齦,對折居中即七徵,以七徵至岳山對折居中,即四徵,以七徵至岳山三折,一折即五徵、再折即二徵、三折與岳山齊,四徵至岳山對折,即一徵,五徵至七徵五折,從五徵取二折則六徵,從二徵取一折則三徵,后之八九等徵,以七徵至焦尾,與前折相同(可先用紙對折,標(biāo)出徵位后貼在面板上)。 知道了尺寸,即動手用斧子砍出預(yù)計琴面的粗略大小,用鉛筆在面板上畫出中央基準(zhǔn)線,然后根據(jù)基準(zhǔn)線沿兩邊等距劃出琴體形狀(肩處斜度大約在40度左右),劃出岳山處位置,劃出徵的各處位置,劃出龍池鳳沼等處的位置。面板各處位置用鉛筆標(biāo)出后,用斧子將面板砍出大致雛形,之后以長型刨刀刨面板,要注意鉛筆線的距離以使兩邊弧度一致。開始時可以使刨刀深度大些,接近完成的弧度時,調(diào)整為細薄刨刀,以細部修正弧度,刨出一個有弧度的古琴面板形狀后,從面板頭處往下量大約30公分處的位置開始做低頭,靠近岳山處的琴面要比琴面最高處低1公分(低頭又名流線)。 注意在接近面板表面完工時用長尺測一下整個面板弦路的平坦度,兩邊弧度的量測可以先以目試法,由橫切面單眼視角查看弦路的平坦度與弧度的曲線均勻度。 面板表面做好后,開始槽腹,槽腹也叫掏膛。首先根據(jù)上述尺寸畫好槽腹范圍,確認中心深度(注意兩邊深度要平均),以利槽腹弧形的修整。然后先用大鉆鉆出比規(guī)定腹腔深度稍淺的洞(需要開槽的位置都要鉆)。然后用小錛子(稱為小刨斧)錛,錛出一定尺寸后用刨子刨,根據(jù)不同的樣式用不同的刨子刨,刨好以后,刨不到的位置用邊鏟修,最后將腹腔用砂紙磨光,注意弧度的角度需要,要在刨的同時不停地用卡尺量其深度,一次莫挖太深,造成槽腹是直角那就不好了,或是挖得琴體太薄也會沒救。 有人喜歡在腹腔寫字,寫字的位置一般都是在腹腔內(nèi)龍池及鳳沼的兩側(cè)。 底板的長度比面板稍微短一點,厚度最厚處為3.2公分,依次遞減為1.8、1.2,最薄處為0.8公分左右,底板也是中間厚,邊緣薄。先用鉛筆根據(jù)前期所述尺寸在底板上畫出中央基準(zhǔn)線,然后根據(jù)基準(zhǔn)線沿兩邊等距劃出琴體形狀,劃出軫池位置,劃出龍池鳳沼位置,劃出雁足位置。 用斧子砍出大致雛形后,再用刨子刨平滑,注意底板表面一定要平整光滑,然后將軫池、龍池鳳沼、雁足位置依據(jù)先前劃的尺寸掏空。軫池距離琴頭位置約8-12公分,與面板岳山位置相同,底板龍池鳳沼的位置與面板處相同,雁足的孔一般打在九至十徵之間,琴底雁足的孔為1.2乘1.2公分,有方孔,也有圓孔,依各人喜好定。 做高級琴時,可在底板處的龍池、鳳沼處的邊緣鑲上硬木、竹子等物,做裝飾增強琴的外形美觀,同時為保護龍池、鳳沼邊緣不受損傷。 當(dāng)面板、底板做好了,就可以將面板、底板合成。以前古人說,合成需挑吉日,這有迷信說法,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合適的天氣、氣溫下合琴,的確對琴有一定的等影響。 AP:Q]A6} 合成時用的膠有魚膘、豬膘,還有用乳膠的,也有用其它化學(xué)膠的,這里以動物膠為例。所謂熬制其實就是將動物的皮、膘等,先投入石灰水中浸泡,以溶解出內(nèi)部的脂肪和雜質(zhì),然后洗凈、加水煮沸提取,再進行濃縮、干燥而成。按提取的次數(shù),可分為一次液、二次液和三次液,而以一次液為最好。好的膠液,應(yīng)呈透明或半透明的橙黃色,無氣泡,臭味很小,灰份含量少,膠液顯中性。使用膠時,須先將膠塊敲碎,放入浸膠筒內(nèi),并加入溫水浸泡成濃膠液。然后,再稍加入清水加熱,加熱時間不應(yīng)過長,否則膠液會水解而使膠接力下降。為取得最大膠著力,在膠合時應(yīng)加壓一定時間,一般加壓18小時、壓力為49×10000-68×10000帕斯卡(10000表示十的四次方)、室溫在20℃左右為適宜。為提高膠接縫之耐水力,可以在一個膠接面上涂甲醛液,另一個膠接面上涂膠液,再進行加壓膠接。為使膠液在室內(nèi)溫度下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液態(tài)(以便于施工),可在膠液中摻入適量的醋酸或硝酸等。一般是100份膠液中加入100份溫水,再加入40份硝酸或75份醋酸,熱數(shù)小時后,再用碳酸鈣中和,也可以在膠液中加入適量尿素,其加入量視室內(nèi)溫度而定。 膠調(diào)好后,將膠均勻涂在琴沿周圈,注意保持琴沿的干凈與平滑,不可有雜質(zhì),合琴時,注意面板與底板的縝密度,注意左右上下對齊,合成琴后要捆綁,用繩或鐵絲等物捆綁嚴(yán)實,不留縫隙。然后放在通風(fēng)處陰干,不可太陽直接暴曬,一般北方一天可干,等到干后修整膠溢出部位。合琴膠干的現(xiàn)象是以用砂紙磨平溢出部位時不粘砂紙的面,不會有粘手狀為好。 古琴附件包括岳山、承露、軫池板、琴軫、冠角(護軫)、雁足、尾托、絨剅、琴弦、琴穗等。 琴軫:一般長約4.4公分,寬約φ1.5公分,中心打有小孔,以便穿絨剅,大約在垂直1公分處鉆孔。琴軫形狀有方有圓,有長有短,可根據(jù)自己喜愛制作,但一般來說,不宜太短,否則不方便擰琴軫。 岳山:長約26公分,寬約3.5公分,厚度約為1公分。注意岳山兩側(cè)約有15度左右的斜度,左右兩邊的斜度要對稱,岳山最高處距離琴面的弧度約為1.8-1.6公分。靠近琴頭面上端要打磨出一定弧度,避免直角將琴弦或絨剅磨斷。 承露:長度約為16公分,寬度約為2.1公分,厚度約為0.5,承露與岳山一樣,需要修整出一定弧度,承露距離琴面最高處弧度約為2.9。 軫池板:長度約為14.8公分,寬度約為2.2公分,厚度約為0.5公分。 龍齦:龍齦共有六塊,琴面三塊,琴底安裝三塊,上下均為對稱,琴面的龍齦要比琴底的厚(琴底龍齦厚度大約在0.4公分),其余尺寸相同,長度大約為10.8-13公分,寬度約為6.9,琴面處龍齦最厚處厚度約為1.1公分,最薄處約為0.5公分(注意有弧度),從底端往上量,大約在長4.4公分處開始挖槽腹弧度直至未端,弧度約為R6公分。 雁足:雁足形狀多樣,有上方下圓的,也有上圓下方的,或者兩端均為方形,或者兩端均為圓形,甚至有雕花的等等,此處以上圓下方形狀為例,長度約為5公分,寬度約為1.4公分,圓處面積約為2.7*2.7,方處(也就是要插入到琴體的那一端)長度約為2.5公分,中間有一段較之兩端都稍細的為綁弦處,長度長短不依,總體上從圓處底端到方處底端長度約為4公分。 護軫又名冠角:冠角的形狀有長,有短,有彎有直,各不相同,冠角的長度一般在4-4.5公分為宜,過長過短影響美觀,寬度一般為3*3公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提供的尺寸為大約尺寸,大家在制作的過程中,還需依據(jù)自己琴體的形狀再做進一步加工,以達到最符合自己所制古琴的尺寸。 絨剅:絨剅的材質(zhì)各不相同,有棉、絲等。絨剅是用來扣住琴弦的,絨剅的長度約20公分,不可太短。絨剅需要自制,由一股或多股絲線搓成。搓絨剅的方法是:把絨線的一端由一人對立捏住,自己捏住另一端,用右手大,食兩指,將線頭向左搓旋,漸漸搓緊,然后將絨剅對中折,兩端并齊捏住,任其兩端自旋合成如繩,再于兩端并齊處打結(jié),勿使松退。注意絨剅不可太粗、太細,以能穿過琴軫孔為宜。 琴弦:琴弦一副為七根,最細的為七弦,最粗的為一弦,音像或樂器[本站禁止交易請到商城]店有賣。商品牌子以星海、敦煌、樂圣、上音等居多,琴弦以弦身潔白,通體圓潤,彈時手感不糙為佳。 琴穗:琴穗是古琴上的裝飾品。一般系在絨剅上,可上商店購買,顏色以褐色、深綠色居多。
前面幾期已經(jīng)把斫琴面板和底板制作,需要的附件,灰胎的種類和詳細配制,以及其尺寸和斫琴工具等等做了詳細描述,如上幾期所述把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將岳山、軫池、雁足、龍齦等附件粘貼上去,等膠干后,修整完畢即可以開始刮灰胎、上漆等。
刮灰胎
灰胎最厚不可超過二分硬幣的兩個厚。最薄為不可露出木頭本色。一般地講灰胎上得比較厚的話,上一次就夠了不用反復(fù)上,以免灰胎過于厚。如果一次上得太薄的話要多上幾次以得到所需要的音色。多數(shù)情況下,灰胎上兩至三次為宜。以鹿角霜為例,先上道粗灰,待干了之后,用砂紙磨平,再上一道中灰,等其干了之后,再用砂紙磨平,最后再上一道細灰,等陰干后用細砂紙磨平便可(注意:灰胎的粗細不同所用砂紙型號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講,上粗灰則用顆粒稍粗的砂紙磨,細灰則用顆粒較細的砂紙打磨)。當(dāng)然并不是所有的琴上三遍灰胎即可,要注意觀察灰胎的厚薄度。 灰胎調(diào)制,以鹿角霜為例,用大漆和磨細的鹿角霜調(diào)和。注意不要一下子在鹿角霜中倒入大量大漆,慢慢地往鹿角霜中加入大漆,在加入過程中不停地攪動。大漆的顏色是一個逐變的過程,先是乳白色,逐漸呈褐紅色,隨著和鹿角霜地攪拌,顏色逐漸變?yōu)楹谏B菇撬尤氪笃岬臄嚢栊枰鶆颍尤氡壤蠹s為1(大漆):3(鹿角霜)),直到攪成糊狀且感覺粘性很強時既可用工具將鹿角霜刮至琴面、琴底(注意既不要太干,也不要太流性,以恰好可以上到琴面不會滑落為宜)。 一般來說灰胎比較難干,主要是因為加入鹿角霜中的大漆比較難干,少的需要則二、三天,多則十天半月才可能完全干透。灰胎在濕熱的環(huán)境中干得較快,為了盡快的讓灰胎干透,可以人工創(chuàng)造條件。也因為如此夏天比冬天干的快。北方的琴友在冬天上灰胎時可以將琴靠近暖氣片,這樣可使得琴面的灰胎干得更快一些。還有就是可以利用家里的沐浴間,利用其間濕氣和熱度,同樣可以使琴的灰胎干得更快。 灰胎打磨:灰胎完全干了之后,打磨時候要先用粗顆粒的砂布來磨,逐步地換細砂紙打磨,越到后面用的砂子越細。這樣磨出來的效果最好,琴面非常光潔,沒有劃痕(市面有最粗為:cc60cw,最細為:cw280-600的砂紙(布)[本站禁止交易請到商城])。 灰胎打磨的時候,可以上弦進行試音,將琴的灰胎是否磨好的最重要標(biāo)準(zhǔn)是沒有沙音,否則繼續(xù)打磨。同時要注意,不要磨到木頭或者磨掉木頭。如果灰胎太薄,磨到木頭的時候還有沙音則需要重新補灰胎,當(dāng)然也可以在初上灰胎時就上厚一些,以便打磨。有時我們可以看到有些成品琴琴面上有灰胎露出來,就是因為上漆后發(fā)現(xiàn)仍有沙音,將表面再次打磨的緣故。 整個琴體灰胎要磨得表面平整、無沙音,如此則可開始上漆。 上漆要有先后順序。一般來講,開始上漆時應(yīng)該上濃度較低的大漆(可以先稀釋大漆),這樣為的是能讓大漆更好的滲透到已經(jīng)刮好的灰胎子里去,如此增強灰胎的堅固性和大漆在灰胎中均勻性,一般而言,上兩遍即可,注意上大漆時要等前一遍大漆干透之后方可繼續(xù)。之后再開始上濃度稍大的大漆,這樣才能使漆的表面光潔,上漆次數(shù)不等,視情況而定,一般也是兩次即可,同樣要等大漆每一遍完全陰干后才可再上。一般來說灰胎如果磨得很好,很平,沒有沙音的話上大漆的次數(shù)相對會少些。事實上,上漆次數(shù)的多少是不限的,主要是以上好為主。 琴體顏色可在上漆的時候依自己喜好添加不同顏料改變。比如可通過大漆調(diào)適量朱砂涂抹琴身,這是得出來的琴面顏色為紅色;如果想得到一張黑色的琴,可在大漆中加入黑色顏料。顏色的深淺等可先在廢木材上做涂刷試驗,直到調(diào)出自己喜歡的顏色為止。然后在琴上上漆便可(注意大漆的顏色有個漸變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驗定一個顏色)。 有些琴是間雜的顏色的,一般是通過上兩種或者多種調(diào)過顏色的漆來實現(xiàn)的。比如有的琴是先將琴上成紅色,然后再上黑漆,等大漆干了之后,經(jīng)過砂子磨后,會出一種斑駁色(紅黑雜夾)而且這兩種顏色的對比度會越來越明顯。同樣的,也可以先上黑漆然后再上紅漆,這兩種做法的先后不一樣,雖然所用的顏色是一樣的,但是可導(dǎo)致琴的顏色不一樣,有興趣的琴友可以自行試驗。 大漆上完并且等完全干了之后,通過更精密的拋光以后,可以再次調(diào)整岳山的高度,以自己適合為宜。 古琴上好漆之后,待其涼干了之后,便可上弦試彈音色和對岳山、龍齦高度的調(diào)整。上弦試彈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面板的平整性,自4徽至琴尾處保持水平,這點很重要,是否水平直接影響到彈奏該琴時的手感。而岳山、龍齦高度的適當(dāng)修整是為了指彈奏時不到琴弦距離琴面太高而抗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琴的音色。 面板的平整性調(diào)整和岳山、龍齦的高度調(diào)整(一般是磨低)是在試彈的過程中逐步實施的,不斷上弦試彈,逐步修整,直到調(diào)整到適合自己的手感為止。注意不要把岳山和龍齦磨的太低,以免琴弦在彈奏的時候打面板。 上弦 上弦是一個和彈琴者更為貼切的活,換弦、重新上弦不僅僅是力氣活,更需要技巧。一般上弦時候要注重借力,這樣即使是女性琴友,也可自己上弦。 具體是這樣的,絨扣和軫子的系結(jié)、蠅頭的打結(jié)都完成后,先將絨扣頭從琴底板絨扣孔中穿插到琴面與岳山平,再將打好的蠅頭的琴弦弦尾一端穿入絨扣并拉到蠅頭處。上弦時將琴頭豎立于地板的軟墊上,雁足向外,琴面右側(cè)附靠胸前,使弦尾一端過龍齦再過雁足尺許。為防手掌皮膚受傷,可用軟布團纏于弦尾,將琴弦緊貼底板從下向上順卷數(shù)圈近至雁足處。隨后左手扶住琴尾,右手握住卷著琴弦的軟布團用力下拉弦。此時琴可稍離人體,左手大指輕撥琴面部位的琴弦,審定音高是否基本符合要求。待確定音高基本符合要求后,右手以韌力將琴弦緊貼底板纏于雁足。 纏繞雁足的過程中,初三至五圈至關(guān)重要,不可有絲毫懈怠。須圈圈相壓,以固定弦的張力。最后將剩余的弦尾穿夾在琴背與弦之間或兩弦之間(或者將弦尾打一小折以防滑脫)即可。無須再多纏繞。按傳統(tǒng)習(xí)慣從一弦到四弦,依次先后順時針方向纏于外雁足。從五弦至七弦,依次先后逆時針纏于內(nèi)雁足。 附《西麓堂琴統(tǒng)》上弦法 凡上弦,以弦入軫鉤,卻緊抽繩頭,臨岳之半,卻以名指初空弦遠入小指,內(nèi)出名指,外入中指,內(nèi)卻緊溺,空弦以大指并,琴著力急,抽以左手助弦,令急仍以左手品弦,看其聲緊慢-中,然后繞弦于鳳足,依此法上弦,只指不疼,雖以小指遠弦,而用力在食指中指,故小指不疼,或用他指則皆疼。 古琴美學(xué): a!j{A?7Kw. Lq#!}QcW= 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yīng)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傳統(tǒng)琴曲主要用五聲音階,即五正音,這可說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清虛淡靜的風(fēng)格和意境則主要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nèi)涵、結(jié)構(gòu)等因素,其音樂風(fēng)格是傾向靜態(tài)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于第一次聽琴樂時甚至覺得這件樂器是無聲的。古人亦說古琴“難學(xué)、易忘、不中聽”,“琴到無人聽時工”。“不中聽”、“無人聽”,其實正因為古琴音樂風(fēng)格屬于淡靜、虛靜、深靜、幽靜、恬靜等等靜態(tài)的美。這也是為什么古琴最適宜于夜闌人靜時彈奏,因為這樣的環(huán)境才能與琴樂的風(fēng)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個古琴音樂藝術(shù)被稱為琴道確實有其道理,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不能只單一地從其音樂曲調(diào)去理解,而是綜合地從多方面作為知識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這一切則表現(xiàn)在對題材的選擇、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規(guī)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樂的理想風(fēng)格和審美標(biāo)準(zhǔn)上。 O^~nf% 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備一套完整的彈秦風(fēng)格審美準(zhǔn)則。古琴音樂的美學(xué),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對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時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更在《琴議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zhì)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diào)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作為琴德的標(biāo)準(zhǔn)。其實,論述古琴演奏風(fēng)格的文章,歷代均有點滴。有些見于琴文、專集的琴書、琴譜中,亦有些散見于零星的詩文中。而較有系統(tǒng)和條理地闡述古琴演奏風(fēng)格的審美經(jīng)驗結(jié)晶和審美準(zhǔn)則判斷的琴論文章,則以明代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況》為較完整和重要。 FbCuXS=+` 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實際上乃提出了十六個審美范疇,企圖為琴樂的審美與表演作一歸納和依據(jù)。十六法分別為: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個美學(xué)范疇之下,冷謙更詳細地論述它的內(nèi)涵和外延,企圖從不同的本質(zhì)與現(xiàn)象和美感特征去引導(dǎo)讀者把握古琴的聲音美。現(xiàn)簡單的將十六法的提綱和內(nèi)涵分析如下: @6y)wA9Yx (1)輕——論音之適中和清實(技巧控制和意趣表達間相互之關(guān)系); Kciz^) 'Z (2)松——論吟猱動蕩之妙(技巧論); e[QEOx/-h2 (3)脆——論手指與手腕力度的靈活和彈性(技巧論); 9 H>J S (4)滑——論指法技巧在滑與澀表現(xiàn)上之難易(技巧論); EQy~ ^7V B (5)高——論琴樂意境之深遠高古(意境論); %YG[?"P' (6)潔——論琴品與人品之配合(道德論); i@=(Y~tD` (7)清——論平和潔凈的環(huán)境、心境、樂器等條件在操縵時的重要(意境論); t &o&gb (8)虛——論“心靜”與“聲虛”內(nèi)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論); ^ b{~]I (9)幽——論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閑逸之品德(品德論); cmp@Ow"c (10)奇—— 論雅淡琴樂之奇特處乃在于吟逗等裝飾性之指法和樂句起承轉(zhuǎn)合間變化之處理(表現(xiàn)論); $L72%T (11)古——論琴樂古樸之風(fēng)格來自和澹寬大之氣度(風(fēng)格論); ?0d#O_la 3 (12)澹——論琴音雅淡的本質(zhì)(風(fēng)格論); p-6T,') (13)中——論偏之弊處以言中聲之妙(表現(xiàn)論); 6^,;^ (14)和——論和之本質(zhì)在于技巧之無過不及(本質(zhì)論); L}t P_ * (15)疾——中論指法徐疾之處理(兼論技巧與意境); WFfn:WSWU (16)除——論指法舒徐之變化(本質(zhì)論)。 .6pVt_f0/ 綜合此十六個提綱,可將其內(nèi)容的描述作不同的組合。總的來說,還是著重于風(fēng)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幾方面。屬于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虛等;論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輕、滑等;論琴品與人品者有潔、清、虛、幽等;論琴的風(fēng)格者有古、淡等。 /kqa|=-`q 十六法亦可組成四組: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第一組為外在演奏風(fēng)格的描述,第二、三組均為演奏時內(nèi)在意境與曲韻表達的描述,第四組則為演奏時對樂曲整體節(jié)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組之輕松脆滑除在此處言技巧外,亦為論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內(nèi)容。奇所包含的特質(zhì)為輕松脆滑,輕謂材輕,松謂聲透,脆謂聲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謂聲之澤潤,近木材也。總的來說,十六法的提綱和內(nèi)容以抽象性、文學(xué)性和形象化的描述為多,實際配合技巧實踐的理論少,故容易導(dǎo)致偏向唯美形式主義。 =<r1sqf 另一位是明末清初琴壇上重要人物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箋》“清麗而靜、和潤而遠”思想的影響,寫成了琴學(xué)最重要的論著《溪山琴況》。徐上瀛,別號為青山,婁縣東倉人,其《溪山琴況》見于《大還閣琴譜》。其中二十四況的提綱和內(nèi)涵簡析如下: To,*H OP (1)和——論調(diào)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論本質(zhì)與技巧); =DXN`]uN (2)靜——論琴音之簡靜在于調(diào)氣與練指(兼論品格修養(yǎng)與風(fēng)格之配合); eI/5foA (3)清——提出貞靜宏遠為琴度之內(nèi)涵,并指出氣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論木質(zhì)與技巧); ZtX CPA! (4)遠——論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論); ?:i,%]zxC (5)古——論琴音雅俗之辨(形式與風(fēng)格論); 5jsZJpk$ (6)澹——論琴元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論); 4i+H(d n (7)恬——論恬之為君子之質(zhì)和有德之養(yǎng)(趣味論); CEBa,hp@ (8)逸——論琴音之超逸實來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與修養(yǎng)論); 1H8/b D (9)雅——論琴之雅得于靜遠澹逸而不媚俗(風(fēng)格論); c'wU$xt.w (10)麗——論琴音麗與媚之別在于古淡與妖冶(風(fēng)格論); 8Y/1+- (11)亮——論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發(fā)清實的金石之響(音色論); wQ81wfr1: (12)采——論琴音之采得之于幾經(jīng)鍛煉後指下之神氣(音色論); JgBC:t^\pV (13)潔——論琴音之意趣實得之于修指之嚴(yán)凈(境界論); wJh/tb=$o (14)潤——論琴音之中和溫潤(音色論); `7R-2 w<b? (15)圓——論吟猱、按彈、樂句轉(zhuǎn)折間婉轉(zhuǎn)動蕩無滯無礙之處理(技巧論); ;?%_jB$P (16)堅——論用指之堅必清勁和無力不覺乃可得金石之聲(技巧論); bbT$$b- (17)宏--- 論琴音必沖和閑雅、下指必寬裕純樸,始能合乎古調(diào)(境界論); 7 4]qz, (18)細——論節(jié)奏、章句轉(zhuǎn)折、連指與全篇細微之處理和把握(技巧與趣味論); pk0{*Z?@ (19)溜——論技巧之熟練無滯得于指之堅實靈活(技巧論); IRTD(7"oyp (20)健一一論指之靈活剛健與琴沖和閑雅之配合(技巧論); J M`[|"R% (21)輕——論音之輕重變化皆不離中和之旨(音量與趣味論); `4g}(- (22)重——論彈琴重抵輕出之法和情氣之并兼(音量與技巧論); jw P5pu (23)遲——論希聲與遲趣之關(guān)系(趣味與意境論); b7 B|$T, (24)速——論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與意境論)。 cZ#%tT# 二十四況雖比十六法多出了八個范疇,基本上二者的結(jié)構(gòu)都是以一系列美學(xué)范疇來組織成文的。二十四況內(nèi)容中亦有部分與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潔、輕項,二十四況之靜與十六法之虛;二十四況之雅與十六法之中;二十四況之圓與十六法之松;二十四況之健與十六法之脆;二十四況之遲與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況之速與十六法之疾。 8e1Z:axn0 概括地說,二十四況主要為對琴樂內(nèi)在意境和外在風(fēng)格、審美價值與標(biāo)準(zhǔn)之要求,為古琴藝術(shù)所提出的審美準(zhǔn)則。此內(nèi)容和形式總合的特征即為整個古琴風(fēng)格的體現(xiàn)。而這二十四況所涵攝的內(nèi)容仍然主要滲透著儒道二家的色彩。此二家的影響可分別以“中正和平”、“清微淡遠”兩句來總括。前者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觀念在音樂上的體現(xiàn);後者則為道家崇尚自然、隱逸、澹泊明志、虛靜等思想和人生觀在音樂上的落實。 mi[8O$^iJ 儒家的入世思想講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樂上則為雅樂、德音的推崇和俗樂、淫聲、溺音的貶斥。雅樂的特色正在于其平和雅正、溫厚含蓄,因而可移風(fēng)易俗和導(dǎo)人向善,其風(fēng)格是含蓄的、平靜的,與所謂繁手淫聲,追求聲響效果復(fù)雜多變的俗樂相反,故曰“大樂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約制介入音樂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所以對音樂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對極端與“窮其變”。道家超世的思想講求自然、逍遙和超脫世俗的羈絆,反映在音樂上則為老子“大音希聲”的思想,追求所謂 “道的境界”的音樂。所以道家只對音樂的精神層面積極,而對音樂的聲音層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層面)來說,基本上是采取消極和反對的態(tài)度。(這與儒家之對音樂的道德層面積極,對聲音本身變化護展之“技藝性”層面約制的主張仍是有其共同之處的,只不過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為掛搭,後者則以道德為掛搭,唯二者同樣排斥音聲物化層面之過度發(fā)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則形成其清微淡遠這一類追求意境、貴“意”說,講求弦外之音的審美理想。而清微遠這一提綱亦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脫、清靜和遠、淳靜簡略、蕭散簡遠、恬淡清逸、靜遠淡逸等等衍生和變奏。 古琴音樂: za_b jE Qm%PpQ^Lz3 古琴——代表中國文人音樂的樂器,始自先秦時期,至今已達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其音樂素以清、微、澹、遠為主要的審美況味,其追求的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與超越物化層面之上而不受現(xiàn)實羈絆的精神境界,進以契入天地間的廣闊、空靈與無限。如是,觀唐朝白居易《清夜彈琴》詩所云:“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境閑,可以彈素琴。清泠由本性,恬淡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本應(yīng)正始音,響余群動息,曲罷秋夜深,正聲感元化,天地清沈沈。”可說是具為琴人追求形上思維的表征。 m@Z# /WuYg OI 古琴音樂概分為琴歌、琴曲兩類。琴歌,顧名思義,是以古琴所伴奏的一種藝術(shù)歌曲。琴歌在古代稱為“弦歌”,如《論語·陽貨》所記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又《琴史·聲歌》說:“歌則必弦之,弦則必歌之。”這段話相當(dāng)契合《尚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的說法,也就是說:“詩句是為表達思想情感而存在的,歌曲是配合語言的詠唱而形成的,樂器的演奏是依附于詠唱的,而音律的規(guī)范則是為了諧和樂器演奏的曲調(diào)。”(許健:《琴史初編》,頁7)。所以琴歌藝術(shù),是利用古琴彈奏的指法特點與樂器本身所呈現(xiàn)的音色特質(zhì)作為伴奏,與詩詞韻文等吟唱之聲腔相互合擬,而體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韻致。例如:用“滾、拂”指法抒發(fā)豪放激昂的情景,用低沈的“撮音”(即雙音)渲染出莊嚴(yán)、靜肅的氣氛,用“綽、注、吟、猱”表現(xiàn)驚嘆、愁思或哀怨的心緒,用“泛音”營造空靈、幽雅的意境……等。 M-o'`e' n#(pT3& 琴曲者,即為純以古琴獨奏的樂曲。其音樂是屬單音音樂,且以旋律線性的呈現(xiàn)為其特色,可說是一種聲音層面、聽覺上的線型運動。因古琴獨有特殊彈奏的指法與音色,故于彈奏與聆聽琴樂時,往往會發(fā)覺其旋律及音韻若隱若現(xiàn)、或有或無,而此種所謂“希聲”的美學(xué),正是琴樂的神韻與風(fēng)格所在。在其疏密、斷續(xù)等虛實相間的彈奏特色下,形成了琴樂特有的空間趣味與韻致,并且以最少的聲音物象表現(xiàn)出最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呈現(xiàn)無盡、無限、深微的境界,可謂除了實證老子“大音希聲”哲理的具象外,亦深富禪理之“以簡化繁”的妙趣!而莊子所云:“聽琴者,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琴樂對人身、心、靈之效應(yīng),實乃千江有水千江月,如人飲水而冷暖自知矣…… _ \D % @5>#<LV=E# 人生的意識無限,心靈的內(nèi)蘊無限,琴樂的聲韻無限,禪藝的境界無限……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NEKz 號鐘 o8A8fHl “號鐘”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鐘”琴。后來“號鐘”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dāng)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鐘”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鐘”與之呼應(yīng)。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鐘”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 uV@/fn< 繞梁 o5+7Lt] 今人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于《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后,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梁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J@ 7@!P 綠綺 6Y.k<oem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nèi)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jié)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后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vZ6R>f 焦尾 ={p<|8`"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xué)家、音樂家蔡邕親手制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于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jù)木頭的長短、形狀,制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聞名四海。 gId :IR |
|
來自: 琴兒 > 《基礎(chǔ)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