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渾 消失的高原古王國 王文元 文/圖 絲路,是一條充滿神秘色彩的古道,無數王國在這條古道興盛衰亡。 眾多的西域36國,詭異的西夏王國,惋惜的樓蘭王國……這些神秘王國中,最令人驚奇的是吐谷渾王國的消失。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流傳了一千多年,高原古國吐谷渾也滅國一千多年了。 這個神秘的高原古王國,以700部族的弱小力量,神奇崛起于青海高原,縱橫三百五十多年后,又莫名衰落。不論它的崛起,還是衰落,都沒留下只字片語。今天我們只能從中原地區的史書中找到關于他的零零散散的記載。 七月中旬,我在距離都蘭縣城10多公里外的熱水山溝中拜見了這個高原王國留下的遺存——吐谷渾一號古墓和它的陪葬墓。我在地上,他們在地下,他們是死去了千年的孤魂,我是千年后孤獨的行者。這些古墓,或高大如山岳,或深埋于地下,或被后人盜掘一空。但我還是能讀懂他們過去,讀懂他們縱橫高原的風采。 熱水溝古墓,是都蘭縣境內吐谷渾古墓葬的代表。整個都蘭縣境內,從夏日哈到巴隆之間長達200多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近3000座吐谷渾古墓葬。僅熱水溝內不到一公里長的地方,就分布著大小200多座古墓,最令人矚目的是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一號大墓。 當地人和許多外來的參觀者,都不自覺地把這些古墓葬群稱為吐蕃古墓。其實,這些古墓中埋葬的并不是吐蕃人,而是被吐蕃人所滅的古吐谷渾王國的人。 吐蕃人以信仰藏傳佛教,崇拜山和湖而出名。按照他們的習俗,藏族死后的安葬方式是天葬、火葬、水葬。沒有土葬的傳統,更沒有修建高大陵墓的習慣。因而這里安葬的只能是在青藏高原上縱橫了350年之久的古吐谷渾王國的達官顯貴。 吐谷渾本是遼寧鮮卑慕容氏的一個部族首領的名稱。西晉時因兄弟內訌,吐谷渾率領700戶部族,準備向東尋找安身之地,可是他的馬卻偏偏向西走,一路翻越陰山,繞過河套。公元313年他們來到青海南部,與當地的羌人雜居中,先后征服羌氐等部族建了國家。人們把鮮卑族首領吐谷渾的名字,當作這個國家的名稱。 在隨后的一百年間,吐谷渾國王們東征西討,417年他們占據了柴達木盆地邊緣的都蘭,將都城遷移至此。吐谷渾國王們前來的時候,此地肯定不叫都蘭,因為都蘭是元代蒙古人對這塊土地的稱呼,它的意思是溫暖濕潤,那時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族還沒有形成,至于此地究竟叫什么,只能是一個歷史之謎了。 憑借著都蘭的溫暖濕潤,吐谷渾王國開始崛起。而這段時間,正是中原地區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的相互爭斗的時期。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監督,給吐谷渾王國提供了擴張機遇,但也使吐谷渾失去了在政治體制上參考的范本。 在短短八九十年間,吐谷渾王國迅速崛起,形成一個東西三千公里,南北八百公里,總面積達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家。這是一個先天不足的國家,沒有完善政治軍事體制,就連國名也來自部落首領的名稱。雖然面積廣大,但還是按照部落制的方式進行統治,法律只有一條“殺人盜馬者死”,甚至連常備軍都沒有,采用的是全民皆兵的策略,這種策略最大的缺點是在敵人襲來時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六世紀末,吐蕃人開始在西藏崛起,隨著吐蕃的日漸強大,吐谷渾陷入了東西兩面的威脅之中。七世紀初,吐谷渾和吐蕃多次發生戰爭,這時吐谷渾還具有相當的實力,屢次擊敗吐蕃人。據說在雙方發生在唐古拉山的一次戰爭最為著名,吐谷渾人盡殲十萬吐蕃騎兵,而他們只有數千人戰死。 為減少兩面受敵的局面,吐谷渾的最后一代國王諾揭缽于637年娶了唐朝宗室的女兒弘化公主,至此唐朝同吐谷渾連成了一體。青藏地區的勢力均衡被打破,局勢對吐蕃非常不利。641年,吐蕃國王松贊干布派的求婚使者,費盡千難萬險,破解了數道難題后,終于使唐太宗將文成公主下嫁吐藩王。文成公主到達日月山時,諾揭缽同弘化公主親往迎接。 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大量的書籍,推動了中原地區文化向西藏地區的傳播。另一方面文成公主入藏也是和親政策的另一種體現,是平衡青藏地區地方勢力的需要,說穿了就是一種政治交易,但是這一點在后來的史書中卻沒有太多的提及。 無論怎么說,和親政策還有著一定的作用。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后,唐中央王朝、吐谷渾、吐蕃三方暫時偃旗息鼓,高原上平靜了幾十年。后來,吐谷渾發生了內訌,相當于宰相職位的大臣和素貴逃到了吐蕃,窺視吐谷渾已久的吐蕃,有了最好的向導,“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這句話也再一次得到了驗證。 664年,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松贊干布的吐蕃騎兵突然而至,諾揭缽和弘化公主倉皇出逃,來到涼州暫避一時。這時,唐王朝的當家人已是唐高宗李治了,雖然他遠不如李世民,但大唐王朝的威風仍不容侵犯。李治派了薛仁貴帥十萬大軍,前來征討吐蕃,結果在大非川全軍覆沒,薛仁貴兵敗被俘。 至此縱橫青海高原的吐谷渾王國從歷史中消失了,弘化公主最后終老涼州。原先歸屬吐谷渾的部族轉而向吐蕃臣服,成了吐蕃的附屬邦國。整個吐谷渾民族,開始同藏族人融合,到了南宋時吐谷渾遺民,一部分完全變成了藏族,另一些人同其他民族融合成為土族的一部分。“一朝天子一朝臣”,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征服吐谷渾王國的吐蕃在九世紀也最后土崩瓦解了?!?/p>
地上的王國死了,但地下的王國卻活著。他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后人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在都蘭建都達271年之久的吐谷渾王國給高原留下了豐厚的遺產,近3000座吐谷渾古墓葬,將一個王國的歷史寫在了地下。在熱水溝,在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一號墓前,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創造了輝煌文化的吐谷渾先民面前,我能算什么呢? 這座坐北向南,同背后的高山自然連成一體的大墓,高33米,東西長156米,南北寬176米,從正面看像漢族的金字,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大墓背后的兩條山脈從東西綿延過來,在大墓所在的地方形成一個豁口,兩條山脈如同兩條巨龍,一號大墓就是一顆寶珠,形成了漢族人所說的的“二龍戲珠”之勢。 看的出來墓主受漢族的文化影響很深,中原地區流傳的“風水”在這個古王國中也得到了具體的運用。可惜的是中原深厚的文化,吐谷渾國王們只學了一個皮毛,只知通過風水來祈求國家的長治久安。卻忽視了中原地區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統治方式以及儒家學說,為自己的敗亡種下禍根。這提示人們學習一定要學精髓,而不能只學皮毛。 這座高33米,東西長156米,南北寬176米的大墓,需要一萬人修建一年以上,或者1個人修建的話需要400萬個勞動日。在大墓的前后左右,分布著九十多座陪葬墓,大墓前面還有一大批殉葬坑。這些殉葬坑中既有鹿、山羊的骨頭,也有馬匹的骨頭。顯示了一個王國的富足和權威。 大墓結構風格獨特,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絕無僅有的。其地下堆了三層堅硬的石墻,上面又以泥石混凝土層、沙石層、夯土層3層加高壘實。在從下面到墓頂架起九層柏木橫梁,呈閣樓式,這種葬俗也成為吐谷渾敗亡的一個原因。 當地藏族把吐谷渾王國留下古墓稱之為“血渭”,其意是“九層妖樓”。這不僅說明,一號大墓的形制規模,而且證實這里埋葬的決不是吐蕃人,否則藏族不會把他們祖先的墓地稱之為九層妖樓的。 這座大墓在解放前就遭到了馬步芳的軍隊的盜掘。1996年和1999年一些不法分子掀起了兩次盜掘吐蕃古墓的高潮,一大批珍貴文物在這次盜墓熱潮中被毀。 據說1996年,盜墓分子在一座墓的頂部打了一個洞,用繩子縋了下去,墓室內有一匹巨大青銅馬,這匹馬讓盜墓分子驚惶失措,為掩蓋罪行,盜墓分子拿起家伙將青銅馬的四條腿砸斷,吊到地面上后,就地架起柴火青銅馬燒成一堆廢銅,拿到收購站以每公斤銅一元的價格,換了110元現金。這匹重110公斤,堪稱國內最大的青銅馬,就這樣在盜墓分子的手中煙消云散了。 隨即國家組織考古隊,對吐谷渾王國留下的部分古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大量的絲綢、木器、銅器、陶器、糧食、珍珠、瑪瑙浮出了地面。尤其是出土的絲綢,足以震驚世界。共出土了140個品種,其中120個品種是內陸制造的絲綢,另外的20多個品種,出自中亞、西亞等國家。這些絲織品富有濃郁的西域風格,色彩艷麗,花鳥動物栩栩如生,寫實與寫意巧妙結合,來自波斯的絲織品上面繡著兩行文字,譯成中文“英明、偉大的王中王”。 這些實物糾正人們的一個觀點?,F在史學界提起絲綢之路,總認為河西走廊為主干,以柴達木為輔線,其實在戰亂不斷的歷史歲月中,這兩條線路沒有主副線之分。 今天的熱水溝,是一個荒涼沒有多少綠色可言的山溝,站在一號大墓的頂上四望,周圍看不到一棵樹,更沒有綠草萋萋的景色。除了具有一個“二龍戲珠”的山勢外,此地沒有任何可以讓人留戀的地方。其實,荒涼的地方不只是此地,從茶卡到都蘭縣城,一路上所見到都是這樣荒涼的大地,星星點點綠草的訴說著這塊大地上的傳說。 距離吐谷渾一號大墓西邊四五十公里外的另一條山溝內有聞名中外的科肖圖冰瀑,此地不僅清泉咕咕,而且山上樹木成林,郁郁蔥蔥;千年以上的柏樹隨處可見。地上綠草如地毯一般,人坐在上面有種癢酥酥的感覺。 毫無疑問,從茶卡到都蘭再到熱水。歷史上絕對是一個水草豐美綠樹成蔭的地方,因為吐谷渾人不會蠢得到一個沒有水草、沒有樹木的地方安營扎寨、建都立國,科肖圖山上的柏樹 |
|
來自: 公司總裁 > 《文明/國粹/鉤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