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練習是武術運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尤其是在60年代以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套路練習幾乎成為武術運動的惟一表現形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眼界的開闊和思想的解放,武術界開始聽到了不同的聲音:要“武術”,還是要“舞術”?武術應以套路為主,還是應以技擊為主?套路究竟應該在武術運動中起什么作用?占據何等地位?
一、套路也叫趟子,它是將武術中的單式依照一定的規律連接起來,由習武者連續演練出來的一整套動作。 相信在武術的萌芽時期是沒有套路的,當時的人們只是將一些在格斗中效果確切的招式反復演練,使之動作敏捷,發力順達,就像現代的拳擊手練習刺拳、擺拳、勾拳一樣。后來人們又在格斗實踐中發現將兩三個單式依據一定的規律組合起來,會取得更好的技擊效果,于是便產生了組合拳,拳手他在日常的訓練中也就增加了一個新的訓練科目――組合動作訓練。分散的單式和組合拳就像沒有穿線的珍珠一樣容易被散失,前輩武術家們便通過將它們組成套路的方式,使之連貫起來,便于傳授,便于記憶,便于溫習。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習和掌握武術已經不單單是以技擊作為惟一的目的,武術還具有了諸如健身、表演等功能,甚至專業傳授武術也被作為謀生手段。武術的這些功能給套路發展帶了主要市場和巨大的推動力。用于健身,套路的鍛練可以增強保持提高身體的協調能力;為了表演,套路的觀賞性便成為主要指標。作為專業武術教師,當然不希望“教會了徒弟餓死師傅”,因此編撰出一套套有用無用的套路便也成為可以理解的事情。總而言之,社會的文明化、現代化促進了套路的發展,也使不少套路本身越來越遠離了武術的格斗本質。 二、套路的功能與作用 從以技擊為目的而練習武術的角度來看,練習套路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過練習套路來提高自己的技擊水平。這便如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火箭一樣,在衛星尚未升空時,火箭是很重要的工具;但是當衛星已經被送入軌道之后,火箭便可以被拋棄了。由此也能夠說明為什么一些技擊家與人交手時可以勝負立判,但對于套路(即使是本門的)卻不一定能完全連貫下來的道理。在此要附帶說一句的是發射衛星必須借助火箭,但是成為技擊高手卻不一定非要練習套路。君不見國外拳擊、泰拳、跆拳道、空手道,國內的摔跤、大成拳等,并不需要練習套路,便可以達到較高的境界嗎?但是在大多數武術流派中套路之所以占有重要的地位,也自然有其相應的道理。
1、套路是武器庫。各門派的套路是其本門技擊招數的一個集合,他們往往是前輩大師技擊技術的總結(這里不包括那些專為表演和增加課時所編排的套路)。因此,通過學習套路能夠學到很多本門的技擊方法,這不僅對于那些以招式為自豪的武術門派是極其重要的,而且即使是對于那些著重于內力發放的門派也是極其重要的。有人說太極拳重形不重招,這是不對的。試想如果格斗的雙方發力和聽力的能力差不多時,如果沒有巧招則只有“頂牛”,如何能夠取勝?終南派的太極長拳108式便包含了眾多的招式和小手相抗衡,以巧招變化而取勝,這便是“以正合,以奇勝”的道理。
2、套路是形。學習任何技能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使是要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的境界,也需要先有拳。每個門派的套路都具有濃厚的本門勁力色彩。如南拳的剛健、長拳的瀟灑、太極的纏綿、通臂的順達,都是其有別于其他拳種的特色。通過練習套路能夠反復地體會本門武術固有的運動形式,持續地領略其勁力特點,形成動力定型。例如在學習太極拳時,如果沒有套路的訓練便很難體會其松柔、纏綿等特色。而在學習長拳時,如果僅有單式而不練套路,也很難產生那種爽脆、流暢的效果。技擊在達到高級境界時往往只是意念的感覺,“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甚至只有微微的一動也能判斷出其技擊效果,但是這種能力是以形為基礎的,只有先得規矩,才能成方圓。
3、套路是精神。學武的過程是修道的過程,也即是精神修練的過程。通過習武不僅鍛練了身體,增長了技擊本領,更能夠磨練人的意志,使之在為人處事的態度和作法上均可以自覺不自覺地發生變化,甚至在人生觀方面也會發生質的飛路。這種精神的修練,包括道功(靜的修練)、套路(動的修煉)和合手(用的修練)三個部分。 三、套路練習之誤區 這里所談到的套路練習之誤區是相對于以格斗為訓練目的而提出的,對于那些以健身及表演為目的而練習套路者則另當別論。
1、不練好套路便不能練合手。有些教練在教授學生時,訓練非常嚴格,要求學生每天練習套路十幾遍,并且禁止學生套路打得“非常好”之前練習合手。筆者為這是一種不科學的訓練方法。
套路中的動作來源于實戰,而且練習套路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實戰能力,因此只有讓學生在合手中理解套路中動作的意義,才有可能將這些動作做正確。常常見到一些練太極拳的人,或者搖頭晃腦周身亂抖,或者手腳不合,胡亂發力,或者努勁以作剛強之狀,或者求柔而致散漫懈怠,更可悲的是這些練習者還在那里自我陶醉,感覺良好,結果在實戰時,其所學之套路百無一用。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在教授套路時,對每一個式子的技擊意義都有講解,這應該算是可以了吧。事實上,僅有這些是不夠的。有合手經驗的同道都知道,同樣一個招式有的人使出來得心應手,而有些人即使是講得很明白,也很難上手,其原因就是技擊是一種肢體的感覺和動力定型,它需要在實踐中去體驗,而不是僅憑頭腦去記憶。對于沒有合手經驗的人,即使老師教得再好,他也很難現解和注意到其中的關鍵之處,如此這般又如何能夠將套路中的動作做準確呢?而且,隨首時間的推移,那些本來動作并不正確而又自以為是的拳手,又會將他們這種套路動作傳授給其他后學,如此以訛,不變成“舞術”還能怎樣呢?
為了說明這種以訛傳訛的嚴重性,筆者冒昧地列出以下一些拳病:
①練習形意拳站三體式時重心靠后,所謂“前四后六”,這種練法違反了“消息全憑后足蹬”的拳經,除了能將腿練粗之外,是無法練出發力的。 ②練形意拳的五拳及十二形時,后腳有跟步(即以類似于弓步的方式發力),何時能以“半步崩拳打天下”? ③練習陳式太極拳發力時周身像過電一樣抖個不停,其實抖一兩下是松,一個姿勢連續抖半天,身體上有些地方已經僵了。
④練習八卦掌時手掌上翹造成折腕,身體向牌位一樣一動不動,這很難使腳下的力導到手臂上,更無法傳導到手指上。
⑤練習八卦掌走圈時腳不離地,自詡為“蹚泥步”,以為在實戰中會使步法更靈活。其實,你去泥地里走一走,便知道蹚泥步決不是這樣貼地而行,去與人合合手便知道腳下邁不開步。 以上這些僅僅是常見拳病中的一小部分,其原因便是由于在練套路時不練合手,因此以訛傳訛,無法及時糾正錯誤碼率的流弊所在。
2、對練套路是精華。有人認為對練套路是一個門派技擊術的精華,因此需要認真練習。筆者對這種觀點不以為然。在對練套路中雙方的攻防方式是預先設定的,待兩人熟練之后根本不用動腦子、找感覺,便可以你來我往順利地將套路完成。可是在實戰中是“拳打兩不知”,完全要根據現場的情況來決定自己的攻防方式。
而對練套路的練習既不能培養招式的靈活變換,又不能鍛煉聽力的感覺,甚至由于雙方招式的預先編排,即使動作做不到位,對方也會依樣向下走,這顯然于掌握真技擊技術是不利的。所以,歷來內家拳拳種是不練習對練套路的(近人編的一些對練套路另當別論)。因為內家拳講究以聽力來決定還擊方式,以發力到位來達到技擊效果,而這兩方面都無法由對練套路的練習中得到。因此,對練套路不練也罷。不妨拿出來單獨練習。
3、套路會得越多越好。有人認為一個人會得套路越多,武藝就越高強。因此一些人就苦學內外家不同門派的各種套路,再學習十八般器械及各種奇門兵刃,以為這樣可以融百家之長,這也是陷入了一個誤區。 一個人的一生中可能學過不同門派的武功,但是隨著水平的提高,便會揚棄一些初級的功夫,甚至對以前所學的某一門的套路全部棄之不練,這不僅表明他的鑒賞水平提高了,而且也因為一個人很難同時習慣不同的發力方法,況且較高級的技術也完全可以囊括較低級的技術。
再看看有關兵器的學習。“兵器是手臂的延長”,學習兵刃是使武者能適應不同武器的特性,從而在實戰中取得優勢。而器械的特性是靠實戰練習來掌握的,主要是注重掌握兵器的發力方法,稱為“點”,而學習各種樣的套路只能起到相對較小的輔助作用。當你掌握了一些器械基本特性后,與之類似的器械便也可以依此類推了。例如,學會了棍術,便會使金爪、鏜、大鈀等,會了九節鞭,那么十三節鞭、繩標、流星等也就不在話下了(當然,不同兵器也會有少許不同),因此沒有必要再專門去記憶類似器械的套路。在此附帶說一下奇門兵刃,奇門兵刃之所以奇就應該有其不同于常兵的地方,在實戰中據此往往能夠出奇制勝。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奇門兵刃之所以不普及,也就必然有其弱點,至少它奇形怪狀不易尋覓便是一個缺點。所以,若不是為了繼承本門傳統,提高習武興趣之外,與其練習那些技擊特點不甚突出的奇門兵刃套路,還不如認真練習棒法來得更加實惠。
有些人曾經問我:是不是應該把套路(指那些確實較好的套路)練習一輩子?筆者認為,如果不是為了教學、表演等目的,如果純粹從技擊的角度來講,當一個人的小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可以不練套路了,而應將訓練重點放在功法、合手和意念訓練上。我曾經見過幾位內家高手,與人交手瞬間即可分出勝負,但是對于他們本門的套路卻已經連不成趟了,只是在做一些單式時,內行人會發現他們做得姿勢真是非常正確到位,只有這樣走出的式子才能真正發出整力。 四、正確地進行套路練習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應該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套路練習是基礎之一。套路練習是重要的基礎訓練之一。在傳授套路時,應向初學者講清每一式的用法,并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一步使之達到套路練習的基本要求。在此應當注意的是,并不是學習的套路越多越好,對于那些技擊意義重復的套路應當堅決冊除,尤其是對于對練套路基本上可以不練。
2、套路訓練應與合手訓練相結合。套路訓練與合手訓練相結合反映在兩個方面:首先,不要認為必須要等到套路完全練好后,才能開始實戰訓練。因為套路中的招式來源于實戰,只有經過實戰訓練才可能真正理解套路中的動作,也才能將套路動作做準確。其次,通過合手的練習,使初學者切身體會到每一式發力的要點和動作規范,通過這種訓練能夠縮短初學者掌握套路的時間。 3、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拳手訓練時間是有限的。如果能夠適時地選擇不同的訓練方案,有取有舍,則會達到更好地訓練效果。在初學階段,特別是對于少年兒童,可以多些套路訓練時間,使他們了解武術,增加習武興趣,增強體質和專項動作技能。而在入門之后則應越來越減少套路的訓練時間,而將主要時間用于專項功法和合手訓練。正所謂,衛星已經上天了,還要火箭干什么。(來源:《精武》) |
|